室友文化视野下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2019-12-27陈怡婷
陈怡婷
一、“室友”的概念梳理
“室友”的定义在东西方文化中具有共同的内涵,但同时兼具细微的差异。在西方,维基百科对室友的定义进行了充分的阐释:“室友”的定义是指共用公寓或宿舍等生活设施的人。在英国,“室友”一词是指住在同一间卧室的人。而在美国和加拿大,“室友”和“房友”可以互换使用,共享住房的现象在美国的大学很常见,室友意味着一起共享一个房子,无论卧室是否共用。因此美国意义上的“室友”一词是来表示一个人不是亲戚或重要的人;“室友”的非正式用语是宽敞的,是大学生常用的。
而在中国,“室”字本义在《辞海》中是指:内室,堂后之正室。古人房屋内部,前叫“堂”,堂后以墙隔开,后部中央叫“室”,室的东西两侧叫“房”。随着时间的推移,“室”在不同朝代又发展出了“房屋”“家”“墓穴”“妻子”“娶妻、成家”等意思;在近代,“室”又延伸出“室友”的含义,在台湾《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中,“室友”即为同住一室的朋友或同学。然而,随着新时期所发表的关于室友文化的文学作品的增多,“室友”一词也就被约定俗成为学生室友、学生舍友的概念。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的室友形象分析
室友形象在校园文学中充当了重要角色,构成了校园文学独特、鲜明的色彩,分析作品中的室友形象对分析探讨室友文化具有关键性作用。作者辛夷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塑造了多个形象鲜明、个性突出的大学室友形象:知性冷静却为爱卑微的阮莞、功利世俗却为爱辗转的黎维娟、果断爽朗却为爱执着的朱小北,还有平凡普通的何绿芽等,这些室友形象不难看出作者脸谱化设置人物形象的片面及单一,以致人物形象不够真实、脱离现实根基,但是也正是由于作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这些人物形象又更能在某一瞬间击中读者心灵、唤起读者记忆深处的形象。
(一)室友形象分析之阮莞
在“第1 章,大学的新鲜时光”中,402的六个女孩就借由郑微的视角开篇亮相,从外在形象看,阮莞是个身材高挑、五官精致、随和易处的才女。在第一章“就算郑微一向自视甚高,也不得不承认,男生的眼睛此刻越过了她,落在另一个焦点上是有道理的。美女,绝对的美女!走过来的那个女生五官精致,身材高挑,气质出众。看人家胸是胸、腰是腰、臀是臀的,连走路都有种轻盈的韵律”“这个叫阮莞的人不但没有像郑微期待的那样胸大无脑,反而是以高分考入G 大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的(很不幸,居然跟郑微同班),脾气也不像郑微假想的那样恶毒,几天相处下来,谁都可以看出她是个随和易处的人。①”
同时,阮莞并不是郑微出于嫉妒想象出来的“漂亮的后母”“脾气恶毒”的形象,而是个细心、善良又富有同情心的女孩。在小说中,郑微满腔义愤地准备跑去政法大学找从小青梅竹马的林静,阮莞却能在做自己事情时关注到郑微,并善意提醒郑微“你要想好,要是他还是不在宿舍怎么办?”在郑微因得知从小仰慕的林静不告而别,准备前往美国留学,回到宿舍茫然哭泣时,阮莞的第一反应是担心郑微,怕郑微是不是被人欺负了,足见其善良;与黎维娟对郑微在宿舍饮酒进行不合时宜的指责相反,在郑微沮丧悲伤之时,阮莞虽然没有感情挫折的经历,却明白言语安慰对伤心之人是徒劳无效的,只是陪在郑微身边,听她吐露心声、任其发泄;甚至在郑微和朱小北因不满黎维娟对她们略带尖锐的指责进行言语回击时,阮莞却劝大家“都少说一句吧”②,足见其富有同情心。
然而,阮莞也代表了乌托邦式的、以“追求至美”“爱情至上”为信念的悲剧性人物。异地求学,身边追求者众多,却仍坚贞地深爱自己年少时的爱恋;明知男友出轨,却假装没发现,为了挽救二人长期异地的爱情,省吃俭用,闲暇之时便搭乘长达4 个小时的列车前去探望;为了两人那虚无缥缈的约定留居异乡,男友最后却屈从于家里父母的安排,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意外怀孕却看到男友的幼稚与不愿承担责任而选择流产;因他一句“想结婚前见一面”的邀约而前去应约,却因意外死在应约的路上,到死都不知道那个男人最后还是没能应约……“面对初恋男友的软弱、依赖、不敢担当甚至最后的背叛,阮姑娘都一再包容,依旧固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初恋’美梦。③”对于把自我虚无化的阮莞而言,爱情变成她的一种宗教,期望用真情换得真情,却遇到了永远无法给她同等真情与爱的人,最终迷失了自己。
(二)室友形象分析之黎维娟
黎维娟的形象集中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交汇,典型地反映了社会中两种爱情价值观的碰撞与交锋。在“第1 章,大学的新鲜时光”中,黎维娟首次出场就以其早于同龄人的成熟与世故而为郑微所不喜,“刚才说话的黎维娟,河南开封人,管理学院的……黎维娟性格比较一板一眼,平时做事说话一套一套的。④”而后,指责郑微三人宿舍饮酒、批评郑微加入的围棋社里的成员玩物丧志、加入“根正苗红”的学生会等,黎维娟在开篇的几次出现都是以僵硬的正面形象出现,与郑微的几次冲突都能够反映出宿舍存在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浪漫与世俗的两种不同价值观带来的矛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不同于旁人的世故成熟、功利的人,却在面对爱情时反叛了自己的功利的现实主义价值观,转向浪漫的理想主义爱情观。在“第4 章,一见杨过误终身”中,黎维娟为室友何绿芽找了个“身材不高,其貌不扬,又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而愤愤不平,颇有怒其不争之意,并认为:择偶是女人继投胎之后第二次选择自己的命运。“在她放出了家境不好者一律不予考虑的话之后,不少追求者也就知难而退了。⑤”;在“第27 章,番外三回忆如风干的果实”中,室友聚会时,把择偶比作买水果的黎维娟认为“最好的男人就像货架上最贵的水果,谁都知道好吃,但你得看看有没有吃到嘴的运气和本事。大家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谁也不是什么王公贵族的后代,在这场‘挑水果’的博弈里,关键就是眼要准,手要快,心要狠,用最合理的价钱办最好的事。你也别盯着那最贵的,咱买不起,等到打折的时候都臭了;也别贪小便宜省钱买那廉价的,吃了一口你吐都来不及,正确的选择是广泛地进行市场调查,了解行情,该出手时就出手,用尽自己每一分钱,尽可能买到最值得的东西。”把女人比作荔枝,认为“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用有限的青春去等一个男人未知的前程。等不起的,到头来烂在筐里的还是自己。⑥”这些功利现实的爱情观却因为遇到“不是最好看的,也不是最出色的,纵然家境尚可,却因为父母离异,一怒之下与家人闹翻,落到勤工俭学地步”的庄澄而轰然倒塌,甚至能够让曾经把择偶比作买水果的她说出“他是我误打误撞摘到的甜美野果”这样的话。
经历过狭窄潮湿的出租屋生活、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梦想实现的书店生活……最后“原本的宏图壮志在现实的齿轮里慢慢地磨,渐渐地面目模糊”,功利的现实再一次把黎维娟从理想主义者打回原来的现实主义者,“她精挑细选了那么久,摘下的原来是个彻头彻尾的苦果——第一口的甜蜜滋味欺骗了她,尝到了最后才知道是无尽的苦涩。⑦”十年后,黎维娟回忆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她要的究竟是什么水果?挑了又放下,如今,答案还重要吗?⑧”这句话其实恰恰就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中存在的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爱情观的反思与思考。
(三)室友形象分析之朱小北
朱小北的形象在小说中是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形象,“正在打电话的朱小北是东北女孩,学机械自动化的,剪了个比男生还短的头发,一口饶舌的普通话,从来不穿裙子,性格大大咧咧的,在宿舍里和郑微性格比较相投。⑨”假小子外表,性格大大咧咧的朱小北同样怀有那种小女生的温柔细腻心思:为了去找暗恋的男生,跑到新疆读研,一直守候着暗恋的男生,看着她暗恋的那个男人结婚、生子、丧偶又再接受别人安排的相亲,那个男人却没有接受一直守在他身边的朱小北。可能正如朱小北自己所言:“他说的也许是对的,我爱的不是他,而是我对爱情的想象。”朱小北的爱情正如尼采在《快乐的知识》卷五中表达的观点一样:男人和女人都知道双方对爱情一词的解释各有不同,女人所了解的爱,显而易见的,就是灵与肉的完全奉献,这种奉献不问动机,毫无保留。正是这种不讲条件,使她的爱情成为一种信仰,她拥有的唯一信仰⑩。
与小说不同,赵薇执导的电影版《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朱小北的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小说中大大咧咧的中性女孩,在电影里变成一个十足的假小子;小说中暗恋的是远在新疆那个内秀文静的男生,在电影中暗恋的是带点痞气的公子哥许开阳。电影里朱小北因被学校超市冤枉偷窃,怒砸超市惨被退学的情节在小说中并不存在,但这种情节的改编和人物的塑造使得“关于青春话语与表达的困境,充满无力感与荒诞感”,表达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诸多的尴尬和匮乏、挫败和伤痛”⑪,而朱小北最终的身份也由小说中单薄的执守理想主义爱情观的女博士形象,变成电影里抛弃过去朱小北身份的成功女性刘云,也因此,电影里的朱小北比起小说中的形象更为立体、深刻。
(四)室友形象分析之卓美、何绿芽
在“第1 章,大学的新鲜时光”中,卓美和何绿芽的形象就不具备典型性,而是实实在在的“普通人”,“住在郑微对面床的是卓美,本市姑娘,计算机专业,唯一的爱好就是吃和睡,目标是过着猪一样的生活——在郑微看来,她已经离她的目标很近了。”“朱小北的上铺何绿芽,家在G 市附近的郊县,跟小北同班,也是学机械的,是个老实本分的姑娘,大家赞同的事她不会反对,别人开心她也开心。⑫”
描写室友卓美和何绿芽的笔墨在小说中并不多,更多时候是一笔带过,在电影版中更是将其直接删去。她们形象存在的意义更多是为了衬托郑微、阮莞等其他四位室友的形象和爱情观,还有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反映社会中存在多数的普通平凡女生形象的作用,例如“卓美的目标就是安全毕业,然后家里人介绍个门当户对的就嫁了,继续过着懒惰的生活。”“何绿芽被本校大三的同乡师兄追走⑬”“回到原籍教书的何绿芽和师兄修成正果,大学时候说不谈恋爱的她居然第一个把自己嫁了出去。⑭”“卓美准备随丈夫全家移民挪威,那个生活节奏缓慢、昼短夜长的北欧国度也许再适合不过散漫的她。何绿芽的孩子都上幼儿园了,她胖了许多,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细瘦清秀的女孩,但浑身上下流露出的安详,无不透露着她对生活的满足。⑮”卓美和何绿芽的形象在其他四位室友轰轰烈烈的人生对比下显得平淡无奇,然而她们的形象才更贴近现实中真实的、活生生的绝大部分的普通平凡女生,也因此,辛夷坞的这篇校园文学不能升华到纯文学的殿堂的原因之一在于对她们二者形象仅停留在浅显的流水账记事,缺乏深层分析与挖掘。
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室友眼中的郑微形象分析
郑微这一人物作为小说的核心,始终贯穿全文,她的性格发展也更为鲜明,具体来说,可分为三个阶段:入学之初的乐观青涩阶段;就读期间的勇敢肆意阶段;步入社会后的成熟谨慎阶段,而郑微性格成长的三个阶段又透过室友的视角得到呈现。
(一)入学之初的乐观青涩阶段
郑微在孩提时代就仰慕同在单位大院里长大的邻居哥哥林静,并始终跟随他的脚步前进,“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当着许多大人的面郑重其事地宣告:“林静,你听着,我以后是要嫁给你的……郑微说到做到,一路走来,记忆中她都是狂奔地追赶着林静”⑯,郑微一直坚信只要自己追上林静的脚步,就能实现自己美满的爱情,这种盲目的自信恰恰反映出郑微的青涩,“她总算如愿以偿地来到了这个地方,和林静站在同一个城市的天空下,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又可以像过去那样黏着他⑰”“也许就是明天,林静就会打电话给她,到时……想到这里,陷入梦乡之前的郑微甜甜地笑了”⑱。乐观青涩的郑微带着与年龄相符的稚气,怀抱着美好的憧憬,“郑微‘哼’了一声道:‘我是谁,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有什么我得不到?’大家都被她的孩子气逗乐了”⑲,甚至在林静一直没有联系她时,也并不气馁并不悲观,“朱小北嘿嘿一笑,‘主要是郁闷的表情跟你玉面小飞龙的形象严重不符’⑳”“‘我决定了,穆罕默德不去找山,山就自己去找穆罕默德,等下我就去政法大学。’朱小北一拍大腿,‘是了,这才是你的风格嘛。’㉑”在追求邻居哥哥林静的过程中,我们不难从郑微与室友之间的对话中看出她冲动、乐观的“玉面小飞龙”形象。然而,在郑微还满怀青涩的爱慕和美好的憧憬时,林静为了逃避双方父母情感纠葛的事实而选择不告而别前往美国,让这一切都化为泡影,也让入学之初的郑微有了伤痛的痕迹。
(二)就读期间的勇敢肆意阶段
林静给郑微入学之初留下的淡淡伤痕很快就被郑微那敢爱敢恨的性格抹平,“‘我不信我有什么得不到’,说完了这句话她想起了林静,不由有些黯然,但很快又振作了起来,‘我一定会找到一个比林静更值得我爱的人’” ㉒。郑微性格中的勇敢肆意,不计后果也不怕代价的特点在对陈孝正的感情变化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刚开始的讨厌,就连公告栏上的照片也不放过“阮莞知道劝也没有,便不理会,若干天之后,她无意中再经过该橱窗,发现唯独陈孝正的相片上多了两撇八字胡,不禁好气又好笑”㉓,到后来明确自己的内心后,对陈孝正进行“穷追猛打式”的追求:收集有关陈孝正的各种信息,神出鬼没地出现在陈孝正的身边,倾尽所能靠近所爱的这个男孩等,让室友们都为之感叹,“黎维娟说她简直就是丢女孩子的脸,放着好好的人不爱,找个啃不下来的自讨苦吃。何绿芽和卓美惊讶都还来不及,朱小北干脆将她奉为偶像。㉔”
郑微的勇敢肆意换来了她与陈孝正两人一时的甜蜜,但对于陈孝正,感情不是他追求的归宿,陈孝正也不愿因郑微让自己的“人生大厦发生一厘米的偏差”,最后同样选择隐瞒郑微,前往美国留学。对于把这段爱情当成全部寄托的郑微而言,勇敢肆意的爱成了青春之痛。
(三)步入社会后的成熟谨慎阶段
曾经冒失冲动的郑微,步入社会后蜕变成一个成熟谨慎的人,在校园中需要阮莞不断指点、提醒甚至帮她收拾烂摊子的郑微,在离开校园后,成了照顾阮莞的人,“走出了诊室,阮莞忽然显得有几分虚弱,郑微让她坐在走廊上,自己去排队领了药㉕”“整理会议纪要的时候,郑微忽然记起昨晚阮莞始终没有接她的电话,后来也没有复电,隐隐觉得有些不对,这不是阮莞做事的风格,于是有些担心。㉖”
在工作中,曾经冒失粗心的郑微蜕变成了圆滑谨慎的人:“很久以后,当有人称赞已是资深员工的郑秘书为人精明谨慎,讲话做事滴水不漏,郑微都在心里苦笑着感激李阿姨,感激那些给她上过一堂又一堂课的凉薄的人们。其实并不是这个世界变得丑陋,世界原本如此,不过是她往日太过痴傻,等她终于一觉醒来,心怀孤勇,不顾一切的小飞龙已消失在身后。㉗”
在爱情中,郑微经历过多次的相亲,“不管面前坐着的是谁,她永远是那句经典的开场白:你喜欢美国吗?㉘”两次青春爱恋的伤痛让她变得谨小慎微,以至于郑微在面对失而复得的感情时,也开始细细盘算对方真情的多与否,曾经勇敢肆意的“玉面小飞龙”最后蜕变为成熟谨慎的人,“也许这才是成年人的感情,放在天平上小心计量,你给我几分,我还你多少,我们可以付出的东西是那么有限,再也经不起虚掷和挥霍。而年少时不计代价去爱的我们又到哪里去了?㉙”
四、室友文化与校园题材网络文学深化之可能性
(一)校园文学的定义和发展回视
从以上的校园室友文化,我们可以联想到校园文学。在探讨校园题材网络文学深化的可能性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校园文学的定义。中国当代文学对校园文学概念的定义一直争论不休,争议的内容涉及这几个方面:校园文学创作主体除了学生,包不包括老师、职工等群体;校园文学的内容除了在校学生写的校园生活,包不包括武侠、悬疑、军事等其他题材;文学体裁上除了小说、散文、诗歌等是校园文学外,包不包括校园影视剧、报告文学等㉚。在此,《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社长杜卫东的看法较有代表性,他说:“所有在形式上由校园师生写的,以反映校园生活为内容的,或者作者不是校园师生,但是以校园生活为题材,这样的小说样式都属于校园小说的范畴。㉛”或者更严谨地说,前者是纯正的校园文学,后者是校园题材文学。而随着素质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大范围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校园与青春题材的作品愈发引起这些学生的共鸣,此外,网络的普及改变了写作的方式和工具,解放了文学写作的生产力,80 后作家的校园文学也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校园相伴而生的室友文化也因此形成了自己的雏形。
中国当代的校园题材文学在纯文学领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大致有:50年代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杨沫的《青春之歌》和宗璞的《红豆》等。杨沫的《青春之歌》记录了抗日风云中一群大学生的历史足迹;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则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大学生因为政治立场不同而分手的悲剧;60年代的“伤痕文学”中,书中的许多悲剧都发生在校园里,“伤痕文学”也因此产生了一批记录校园悲剧的校园小说,如刘心武的《班主任》、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等。戴厚英的《人啊,人!》描写了“文革”期间几个大学同学的命运浮沉与情感纠葛;到了80年代,喻杉的《女大学生宿舍》、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弟兄们》和刘震云的《塔铺》等,王安忆的《弟兄们》描写了三个性格大大咧咧的大学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以及她们毕业以后各自融入世俗生活的平庸归宿:《塔铺》则讲述了乡村学校一群复读生在生活的重压下负重前行的故事。进入90年代,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在网络文学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小说作品有:韩寒的《三重门》(2000)、顾漫的《微微一笑很倾城》(2006)、《何以笙箫默》(2009)、九夜茴的《匆匆那年》(2008)、郭敬明的《梦里知多少》(2004)、《悲伤逆流成河》(2007)、《小时代》系列(2006-2013)、春树的《北京娃娃》(2008)、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2007)等都是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网络文学作品。换句话说,中国当代的校园小说上接王蒙《青春万岁》的传统,下连纯文学与网络文学两大领域的校园小说。
(二)室友文化下校园题材网络文学的病症及不足
1.室友形象的单薄与雷同
由前面对《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室友形象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代表的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中室友形象的单薄与雷同。以阮莞、朱小北、黎维娟为代表的室友形象虽然外貌、性格各异,具有典型意义,然而,依旧无法掩饰人物精神上的雷同和单薄。这种人物精神价值的单薄和雷同深刻地体现在她们所持有的人生观及爱情观上,无论是传统奉献型的、为爱卑微的阮莞,功利世俗型的、为爱辗转的黎维娟还是理想浪漫型的、为爱执着的朱小北,她们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价值都集中体现在对爱情不遗余力地奉献中,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人物形象单薄、雷同,缺少真实性和感染力,而对能够代表大多数普通平凡女性的何绿芽、卓美缺少着重深入的剖析,仅仅依靠其他四位室友跌宕起伏的经历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吸引眼球。
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相反,王安忆的《弟兄们》同样描写了三个大学女室友之间的友谊以及她们对各自人生意义的思考和最终融入世俗生活的归宿。但是,王安忆的《弟兄们》有意忽视对三个女大学生室友老大、老二、老三的外貌、性格的刻画,甚至连名字都有意忽视,仅以“老大、老李、老王”代称,而着重描写她们对自我价值和女性身份的探索。《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微、阮莞的室友形象,她们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价值都集中在对爱情不遗余力地奉献中,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而《兄弟们》中的老大、老二、老三则在相互的支持下认识自我本身,认识作为女性所面临的困惑,甚至鼓励彼此摆脱爱情和婚姻的束缚,帮助彼此成为独立的女性,“她们几乎被惊呆了;如果她们不努力,不奋斗,她们便都将消灭了自我。她们险些儿沉沦下去,就只差那么一点点了,这真是千钧一发的危急形势!幸亏她们三人相遇了,她们三人你拉住我,我拉住你,才没有沉没。㉜”“在过去的很长久的日子里,她们都不了解自己是谁。她们稀里糊涂、人云亦云地度过了那样长久的日子,眼看没有挽回的希望,不料她们三人相遇了。她们你知我,我知你,互相将各自真实的自己唤醒了。她们终于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她们解除了种种顾虑,放下包袱,让真实的自我解放了出来”㉝。
刘震云的短篇小说《塔铺》作为乡村校园题材小说,篇幅虽小,但却以凝练的笔墨塑造了四个形象鲜明的室友形象,即使他们同样都是大龄青年在准备复习高考,然而他们各自的初衷和追求却各不相同。在第一章中,宿舍卧谈会谈到的复习动机,就能侧面看出四个人各自的形象和追求:三十多岁的王全已有家庭和子女,但是仍存有一腔热血,渴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普通平民的身份,改变当地腐败贪污的政治风气,“他本不想来凑热闹,都有老婆的人了,还拉扯着俩孩子,上个什么学?可看到地方上风气恁坏,贪官污吏尽吃小鸡,便想来复习,将来一旦考中,放个州府县官啥的,也来治治这些人”;另一个室友“磨桌”与《致我们终极逝去的青春》中何绿芽、卓美形象相似,都是反映社会中存在多数的普通大众的形象,但在《塔铺》中,室友“磨桌”的愿望即使普通,“他不想当官,只是不想割麦子,毒日头底下割来割去,把人整个贼死!”却道出了活生生的真实感,让人感受到普通大众的普通愿望也极富有感染力;小白脸“耗子”则是干部子弟,被父亲逼来的,在其他室友都在为高考做准备的时候,他满脑子想着恋爱,“他追的一个小姑娘悦悦也来复习,他也跟着来了;这大半年时间,学考上考不上另说,恋爱可一定要谈成。㉞”
此外,《塔铺》中室友的初衷和追求也并不是丝毫未变的,对比起《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室友形象都是从一而终的向往、追求爱情,《塔铺》的室友形象在这场高考复习中因生活的重压及变故悄悄改变,充满真实感:王全因家庭的负担在高考前最后一个月放弃了高考,“他点点头,又吸了一口烟,突然动了感情:‘你嫂子在家可受苦了!孩子也受苦了。跟你说实话,为了我考学,我让大孩子都退了小学。我要再考不上,将来怎么对孩子说……还有麦子呢,麦子真要焦到地里,将来可真要断炊了’㉟”;耗子因失恋开始发奋用功,“当时就穿上鞋,要到教室整理笔记和课本。㊱”
与纯文学领域的校园题材小说代表《弟兄们》《塔铺》相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为代表的网络文学领域的校园小说的室友形象单薄、雷同,真实感不足,室友形象的设置充满着幼稚病的弊端,因此缺乏艺术厚度。
2.室友相处氛围的娱乐化、堕落化
对室友文化视野下校园小说的探讨,除了室友形象外,不外乎室友相处氛围和宿舍环境。在《弟兄们》中,我们看到的是室友三人是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她们三人的相处更多是处在对自我的找寻,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摆脱女性身份束缚的努力,她们的相处是极富有精神性和哲理性的,“当一个人在发掘自己的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其余的两个人就总是鼓舞她和推动她,使她越过难关,继续深入。有时候,她们可以谈得很深很深。㊲”“如果她们不努力,不奋斗,她们便都将消灭了自我。她们险些儿沉沦下去,就只差那么一点点了,这真是千钧一发的危急形势!幸亏她们三人相遇了,她们三人你拉住我,我拉住你,才没有沉没。可是彼岸还很远,她们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㊳”“她们你知我,我知你,互相将各自真实的自己唤醒了。她们终于发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她们解除了种种顾虑,放下包袱,让真实的自我解放了出来。㊴”这种相处氛围与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的室友相处氛围是截然不同的,郑微所在宿舍的室友相处氛围是:逃课、作弊、在宿舍饮酒,甚至是传阅色情书籍,与《弟兄们》中室友三人之间的谈话交流都是在对人生价值与自我的求索不同,郑微、阮莞等六人她们室友之间的谈话一直都围绕着爱情,甚至在谈到每个人的梦想时,“阮莞低头沉吟,‘我这人没什么远大的志向,不求最好,只求安逸。要说梦想,我唯一的梦想就是青春不朽’;朱小北鄙夷地说,‘我的理想嘛,就是在我还青春美丽的时候,我暗恋的人他告诉我,原来他也在暗恋我,而且已经很久了’;郑微说,‘我的梦想是要去婺源,去找那棵树。当然,不是一个人去,而是跟着我爱的——也爱我的那个人去,让老槐树也做一回我爱情的见证’。”㊵这种室友氛围比之《弟兄们》中的室友氛围不得不说是天差地别的,这也侧面反映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流行,使得青年一代的思想追求也日益世俗化、庸俗化,室友相处氛围的娱乐化、堕落化也因此不可避免了。
3.室友文化主题下的“青春性”“爱情化”
网络文学领域的校园小说始终无法摆脱主题的“青春性”“爱情化”,无论是以反叛孤独为基调的韩寒的《三重门》、以奢靡拜金为基调的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小说、以干净诙谐为基调的九夜茴的《匆匆那年》,还是以暖伤为基调的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它们最为突出的共有特征就是“青春”“爱情”,书写青春成了这群80 后网络文学作家的母题,聚焦爱情成为他们写作的关键。而纯文学领域的校园小说则更多是在披着校园小说的外衣,剖析特定环境下的人及人生,探讨一切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和哲理问题。如王安忆的《弟兄们》是以大学女室友形象为切入点,关注的是女性追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是对女性主义的反思;而刘震云的《塔铺》则是用写实的手法,以大龄青年复习高考为切入点,描写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关注的是普通人真实质朴的生活。
室友文化主题下的“青春性”“爱情化”隔绝于社会与时代的洪流,隔绝于家庭的温情,沉湎于狭隘的感伤与爱情,自然不可避免地导致网络文学领域的校园小说的主题不够深刻。
(三)室友文化与校园题材网络文学深化之可能性
从上述对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与纯文学领域的校园题材小说王安忆的《弟兄们》、刘震云的《塔铺》进行比较,我们不难看出室友文化下校园题材网络文学在室友形象、室友相处氛围以及室友文化主题的不足,而导致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不足的背后其实隐含着以辛夷坞为代表的80 后网络文学作家对写作的核心本质:“人”的忽略,即对人存在的世界的关注、人生意义的探求和对读者的审美导向的忽略。首先,对于“80 后”作家而言,性格各异的室友形象的塑造、巧妙的校园故事情节设置、华美的语言呈现才是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态度,而缺少了作品对人生意义的探求和对人世的关注,也因此,导致了他们忠于这样长不大的校园文学创作风格㊶。其次,由于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作家多数是以“80”后为代表,这些青春校园文学的作者更多的仍是高中阶段的学生,甚至有小部分是初中阶段,写作队伍整体的低龄化导致他们的作品充斥着“为赋新愁强说愁”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的不足也使得校园文学作品在语言上常常趋于雷同,稚嫩年轻的学生注定不会拥有深刻的思想和广博的阅历。再次,市场对文学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作家缺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市场屈从与妥协,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阅读兴趣,抛弃文学的艺术和文学的本质,使得校园青春小说难以深入。此外,媒体与出版社为了谋取利益,通过畅销书、排行榜、报纸杂志大肆炒作、改编成影视剧等手段吸引读者,而对于文学本身的质量却不多作要求,也因此促使年轻一代的作家们缺少沉淀自己、打磨作品的时间。
因此,校园题材网络文学深化之可能性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作家要正视自身局限性,克服缺点
年轻作家一定要克服自身的缺点,将自身的写作视野放大到整个社会、整个人类世界,而不仅仅关注于校园范围,真正做到以小见大,以校园为基点,辐射人生意义。此外,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作家应提高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自己的灵魂注入作品内容中,而不是囿于文学形式的精巧、华美,唯有对文学有更高的追求,年轻的作家们才能突破自身年龄的局限;突破自我言说、自我表达的局限;突破自我欣赏的小气量,以坦诚务实的态度不断分析问题、吸取经验,真正让文学之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流行于校园。
2.社会应给予更广的空间
校园题材网络文学的作家们大多数仍处在练兵期,属于新生代的作家群体,无论是年龄还是写作能力都不够成熟,需要成长的时间。社会大众应给予这些新生代的作家群体更多的呵护与关注、更多的理解与宽容、更多的鼓励与指引,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去准备、提高、完善自身,而不是一味指责、否定与拒绝。同时,也要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学与纯文学的差异性,它们虽然需要提高,但毕竟是大众文学,不能完全以纯文学的标准来衡量。
3.学界的接受与研究
校园题材网络文学的创作热潮持续高涨,然而对于校园小说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主流学界与批评界对新时代的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一直持漠视的态度,校园文学的创作更多是通过网络发表,一直缺少主流平台的创作空间,目前全国的校园文学专刊只有《中国校园文学》《萌芽》《同学月刊》等几家,综合性成人文学刊物只有《广州文艺》《小说家》《北京文学》《青春》《莽原》《芙蓉》等近两年刊发了一些大学生的小说、散文作品㊷。此外,深受大众喜爱的校园题材网络文学作家作品,在正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却一直是备受冷落和轻视,严格来说,关于校园题材网络文学的系统的专业批评理论体系至今也没有出现。因此,学界如果能够对新时期校园题材网络文学加以正视与严肃、客观的评论,校园题材网络文学的深化也将指日可待。
五、结语
近些年,对“80 后”作家中的一部分作品为顺应市场而作的“市场化写作”的批评指责不绝于耳,仅仅以室友文化这一切入点对校园题材网络文学进行探讨分析,就足以发现新一代的网络文学作家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或许是由于网络的普及和市场的干预,使得网络文学作家们的部分校园作品失去了写作核心与写作力量,也因此导致80 后网络文学作家的校园作品无法进入真正的文学研究范畴。然而,一味怪罪于网络与市场并不能让校园题材网络文学具有深化的可能性,无论是网络还是市场,都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学处于科技时代与经济时代必须面临的挑战,新一代网络文学年轻作家唯有提高自身的责任感与审美力,守住心灵深处文学的净地,方能不在时代的洪流中迷失自己。
注释:
①②④⑤⑨⑫⑬⑯⑰⑱⑲⑳㉑㉒㉓㉔㊵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上卷)[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10,19,9,53,9,9,226,26,7,15,14,18,19,59,73,103,29.
⑥⑦⑧⑭⑮㉕㉖㉗㉘㉙ 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卷)[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 版 社,2016:248,257,258,33,193,36,129,33,46,165.
③张璇.一朵自由行走的花——《致青春》之“阮莞”[J].中国民族,2013(06):52.
⑩尼采.快乐的知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6:224.
⑪王嘉慧.论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朱小北性别角色的身份认同[J]. 名作欣赏, 2017(3):169-171.
㉚杨钥,张祥永.论新世纪校园文学[J].学术交流,2017(02):189-193.
㉛李育洁.2002年中国校园文学作品选[M].转引自《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社长杜卫东的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㉜㉝㊲㊳㊴王安忆.发廊情话[M/CD].杭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27,31,24,27,32.
㉞㉟㊱刘震云.一地鸡毛[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2,14,15.
㊶白雪.走不出的青春[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㊷陈和. 新世纪校园文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