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西族白沙细乐研究综述

2019-12-27阿茹晗

文化产业 2019年2期
关键词:纳西族白沙丽江

◎阿茹晗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纳西族白沙细乐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纳西族的文化瑰宝,在我国艺术界长期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些年,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国家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度也大大提升,这就要求各民族加强对本民族文化与艺术形态的研究,丰富我国艺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一、纳西族白沙细乐概述

白沙细乐有很多称谓,其中较有名的是崩时细哩与伯侍司藜。该音乐形态一般流传于我国云南丽江市部分地区[1]。纳西族白沙细乐作为一种音乐形态,在继承与发扬中逐渐形成大型丧葬歌舞等多部分。纳西族传统音乐白沙细乐在2011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纳西族白沙细乐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集乐和舞为一体的形态,在音乐发展史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新时期,我们要加强对纳西族白沙细乐的保护与传承,促进其在我国的长远发展。

二、纳西族白沙细乐的发展

(一)口碑记述与古迹传说期

在丽江士学中有一个流传较广的的传说,名为《龙女树》,传说的是普米王子和木公主龙女和亲后相爱,但木天王只为利用龙女,主要是想拖延时间赢取战争[2]。在二人和亲后不久,木天王就召回龙女,并命令公主杀害王子。龙女在此情况下,不愿听从父亲意愿,遂即被其父软禁,龙女只得休书一封,派王子的爱犬回去通知普米王子。当王子得知龙女消息后,遂带兵营救公主,不料消息竟败露,王子及其部队全军覆没,公主得知消息后含恨而死。公主自缢于居住处的一棵树上,此树被后人称做龙女树。纳西族人民为纪念这对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便创造出了白沙细乐,它的整个故事是有一定顺序的,依次为《勃拾细哩》《笃》等。

器乐在丽江最早的记载时间为1743年,即清乾隆八年。该时期在书中明确记载了器乐的种类有编钟与编磬等,且数量也有记录。书中还记载了器乐的曲牌被称为“细乐”。同时在清朝末年也有记载,书中记载了细乐的曲牌。纳西族的学者在研究中对古书中的记载进行证实,在历史各种文献古籍中,有对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记载,却唯独没有发现对器乐的记录。以此看来,对乐器的记载是在1743年的《丽江府志略》中。

(二)发现期

在新中国成立前,白沙细乐出场最多的场合是丧葬仪式,进行演奏的演员通过对乐器的演奏,达到符合丧葬礼仪的曲调。在演员演奏中,演员主要以人民群众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发现白沙细乐的发展窘境,并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丽江政府加强对白沙细乐的研究,组建乐队同时并向一些老艺人学习。在研究学习后,于1957年参加云南业余歌舞戏剧会演,一举夺得冠军。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白沙细乐成为丽江的保留节目,从而奠定了白沙细乐的地位。到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音乐研究会派专人到云南对白沙细乐进行采风,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进而在1964年出版成册。在书中详细记录了白沙细乐名字、传说以及表演形式等内容。在书中也对白沙细乐的历史与传说进行介绍,并对“元人遗音”进行阐述,而最有力的证实就是伯侍司藜,为忽必烈所赠。但在相关文献与传说中,也有一种说法,就是白沙细乐是蒙古士兵的离别曲。在书中记载,白沙细乐是忽必烈在进入云南时留下来的,而在1743年的云南古书记载中也对白沙细乐有所记载,记载中也都将其产生指向“元人遗音”。在纳西族的当地文学中也对白沙细乐有所记载,文学作品中的临别曲就是现在所说的白沙细乐。蒙古军队进入云南也是真实发生的,在丽江依然能发现有关蒙古人曾经的足迹,甚至在一些村落里生活着一些自称是蒙古人的村民。最为有力的证据莫过于白沙细乐的表演服饰,在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需打扮成蒙古人模样。通过史料记载与表演服饰等可以看出白沙细乐其实就是“元人遗音”。

(三)停滞期

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1976年,这个时期白沙细乐出现停滞的现象。“文革”结束以后,白沙细乐发展得到有效改善。

(四)发展期

当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取得快速的发展与繁荣,我国对少数民族音乐艺术形态的研究也提上日程[3]。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又重新开始对白沙细乐进行研究,也逐渐得到业内人士与人民的关注。发展期人们对白沙细乐的争辩依然在停留起源上,不过也在论争中得到快速发展。

对白沙细乐的源流从1960年起业内就进行过争辩,而争辩主要以“元人遗音”与“民间自创”为主,但到1992年纳西族的学者又提出“融合”的观点。在该观点中学者对“元人”提出质疑,也对“其音乐相传有”这句话产生很大疑问,因此对其进行理解的时候切不可断章取义。纳西族学者进一步说明如果白沙细乐是赠与的,那又为何用在葬礼上呢?但在记载中却又表现出蒙古对白沙细乐有很重要的影响。

1992年,黄镇方的作品中对白沙细乐的曲牌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也从很多层面证实了白沙细乐其实就是“元人遗音”,持有“元人遗音”观点的不止黄镇方一个人,还有很多学者也都持有这个观点,但纳西族白沙细乐在发展中也受到其他音乐形态的影响,最后才演变为现在的艺术形态。

(五)后期商业发展期

在2011年白沙细乐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白沙细乐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不仅艺术形态得到继承与发扬,其商业价值也得到挖掘。但就白沙细乐的商业发展还需进行研究,在对其进行继承与保护的过程中,如何将其进行合理的发展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更好的了解白沙细乐,就需了解白沙细乐的申遗过程。从2001年开始,白沙细乐经过十年的努力申遗成功,在此过程中有我国多位学者与民族音乐专家为之奋斗。《丽江日报》发表的文章称白沙细乐的历史有七百年,但这与历史完全不符,这也引起众多民族音乐学者的反对。

在白沙细乐申遗成功之后,其发展的主要内容是继承、教育与开发等,而开发主要是以旅游业为主。在这个时期关于白沙细乐的相关文章大量增加,同时白沙细乐商业化的方案也在层出不穷。在商业化背景下,有关丽江旅游业的相关文章为白沙细乐的发展打开了新大门,也为创造白沙细乐经济提供可能性,人们也开始注重白沙细乐的继承与发扬。白沙细乐作为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要加强继承并发扬光大,在继承与发扬中也要对其保护,促进白沙细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艺术的繁荣。

三、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强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体现在文化等方面,而文化软实力一直是各国竞争的重要内容。纳西族白沙细乐的长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丰富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促进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纳西族白沙丽江
丽江三朵节
纳西族东巴文化保护条例和测绘条例于5月1日起施行
丽江的荒
白沙涧
被误会的白沙漠
游白沙坡温泉
纳西族打跳在健身运动中的应用策略探究①
在纳西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云南·丽江
谁说丽江是艳遇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