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作品所意蕴的科学精神

2019-12-27王宥人

文化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科学主义林语堂机器

王宥人

众所周知,林语堂因文学创作而著称。但与此同时,他亦在自己的作品当中,不下数次地将自己对科学的热爱与赞美,进行了毫无保留地展现与传达。不过林语堂毕竟是以文学创作为主业,科学作为他的业余爱好,自然难以得到相应关注。然而,林语堂作品中所意蕴的科学精神,却得以从中加以清晰窥见,亦是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部分。

一、科学精神形成的背景

林语堂对科学的热情,深受个人成长经历及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传教士的家庭背景,令林语堂自幼便热衷于西方的先进文明。而民主和谐的家风,亦有助于培养独立自主的思维,进而促使科学精神的萌发。同时,教会学校的系统学习,为林语堂科学精神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

此外,当时的社会局势,也是促使科学精神形成的一大主因。20世纪初的人类社会,见证了现代物理学与电气工业的迅猛发展。这为塑造林语堂的科学精神,创造了现实条件。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正处于历史最低谷,随时面临着亡国之危险。社会大众普遍希望借科学之力强国御侮,实现民族复兴大业。故林语堂遂同绝大多数国人一道,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先进事物。“因为洋人有道法,比我们的道法强。就连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前也没见过红头发蓝眼睛的妖精,因为洋鬼子的道法跟我们的道法不一样。他们有一种法宝,放在眼睛上,就能看一千里远。”[1]

二、林语堂科学精神于著作中的具体表现

林语堂对科学的诚挚热情,多次通过著作中的相应描述得以体现,而非科幻作家的创作背景,更突显出其别样鲜明的一面。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不仅是其有别于同时期其他作家的重要标志,更是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

(一)赞美西方科技成果

林语堂在作品中借相关人物之言论及见闻,将对当时西方科技成果的赞美之情,进行了充分表达。正如他的著作《京华烟云》中的姚思安所言:“对于我们,声音就是声音而已。一道光线,也就是光而已。但是洋鬼子却把声光发展成一门学问,而制造出留声机、照相机、电话机。我还听说有电影,不过还没看见过,要学这个新世界的新东西,忘了我们的历史吧。”[2]而《唐人街》的海外背景,则令作品人物进一步接触西方科技,更突显出林语堂作品人物中对科学的热情。“昆恩斯保罗桥的桥,在他头顶六十尺高的地方。桥面由巨大的钢架构成,钢架下是巨大的黑色石柱。这些石柱不管是它们的高度或大小,都比中世纪时代的城堡,或国王的墓碑更为壮观。……这座桥对他来说就是机械时代力量的象征,也是推动现代文明巨轮的力量。”[3]不仅如此,现代工业科技更是令机器成功替代了人力。“美国人用机器榨橘,用机器调巧克力饮料,用机器贩卖邮票、花生、可口可乐,用机器铲泥土,用机器榨汁,用机器吊运货物,用机器清除街上的雪,在宾夕法尼亚火车站的门,也是电动门。”[4]诸如此类具体细致的描述,加深了人们对科技进步的美好印象,进而有助于科学精神的萌发。

(二)对科学本身的热情

林语堂在作品中,也多次借描绘笔下人物对科学的热爱,将自己的“科学情结”进行传达。这正如对《京华烟云》中姚思安的描述一般:“他一谈到西方和西方深厚的学问,他的眼睛神光闪烁。他不会一个英文字,但是他观察了许多西方的东西。对科学的热心是无量的。他谈论声、光、化、电等科学,警告立夫不必太重视人所记载的历史。”也正出于对科学的诚挚热爱,姚思安才同科学青年孔立夫结为忘年交,并最终成为翁婿。

《唐人街》则更深刻地诠释了林语堂的科学精神。在林语堂的笔下,主人公汤姆因着迷于电灯,而激发出对科学的热情,而他更将这种热情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他在瓶子中养豌豆,有一次他还将蚂蚁窝放在玻璃匣中,跟蚂蚁一起生活了好一阵子。他观察蚂蚁如何跟同伴打招呼,如何繁殖,同时还想像自己是一只蚂蚁。春天来临的时候,他总要买盆三色紫罗兰,等花开的时候,那些天鹅绒似的花瓣和美丽的颜色,总叫他兴奋不已。”[5]随着年龄的增长,汤姆在心智日趋成熟的同时,更能用理性的视角看待周边事物。“新的头脑使他能穿破事物表面的形状,去思索不可见的原因、来源、意义、目的等问题。”[6]这种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探索精神,往往令汤姆在数学与科学课程上表现优异。

不仅如此,林语堂对科学的强烈认同感,亦通过《朱门》男主角李飞所陈述的话语中,得到了突出体现。“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水龙头,螺丝钉,甚至绣花针、铁钉。西方的针织、铁钉、螺丝钉和水龙头做得比较好,那是因为有机械理论的根据。一般的家庭主妇才不在乎那根针是外国货还是中国货,她要的只是一根好针。我们无法拒绝去使用它们,我们只能拒绝自己去制造。除非我们已经具有那种发明东西的脑袋,不然我们自己根本造不出来那些东西。”[7]李飞在长期的实践认知中,深切体悟到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差距。相较于以兴趣使然为出发点的姚思安和汤姆,李飞对科学的热情要显得更为理性,他对科学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而这也同林语堂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更加吻合,即借科学之力实现强国复兴之梦。

三、对科学主义的批判

科学的迅猛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的空前飞跃。但若盲目扩大科学的积极性,往往会令其转而伤害人类,这种错误的价值倾向一般被称为“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泛滥,则易带来两大弊端:其一,科学并非万能,它难以妥当处理人情世故问题;其二,科学的发展,往往易激发人类更大的欲望,而欲望的膨胀,往往易对正常秩序造成破坏。鉴于科学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它是应当为人们所批判的。

(一)科学在人情世故上的短板

科学能够用特定的规律,对相关事物进行解读。故科研对象都拥有稳定的本质,进而才能够于研究过程中力求精确。然而人的感情却并没有稳定守恒的状态,所以说科学难以在人情世故方面发挥作用,这也正如林语堂在其个人随笔中所言:“人生要节,都是超乎规矩方圆数学范围之外。因人之所以为人,而非机器号码,正在其心理叵测,心理叵测之处,也正是人事推移之所系。”[8]

科学主义所造成的更严重后果,突出体现在科学的冰冷对人心造成的伤害。如在《唐人街》中,林语堂通过描述冯立可劝母亲做牙科手术的故事,将对科学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了生动而又不失深意的表达。尽管牙科医学是尖端科技的象征,但他却陷入了对牙科医学执拗般的盲目崇拜中,忽视了长辈因保守畏惧所产生的排斥心理,进而同亲人发生了矛盾。虽然冯立可的本意是善良的,他希望借科学之先进高效,最大程度地减轻母亲的痛苦。但他并不懂得温柔劝谏,反而采用分析说理的方式,从而造成了不和谐的局面。而林语堂将此类故事穿插在小说中,想必也是希望尽可能多地揭露科学主义所带来的弊端。同理,林语堂亦对机器化之严重后果如是讽刺:“你有不平,要哪一部计算机向你道歉?你有去信,要叫哪一部计算机给你回信?这分明是不可能事。因为计算机与平常人事不同。”[9]

(二)科学对世间正常秩序的破坏

科学技术在19~20世纪间,凭借其空前的力量,极大地突破了人类固有的社会模式,并促使人类文明迅猛发展。但也正因如此,大众对科学产生了盲崇与神化的心理,进而为之后世间正常秩序的破坏埋下伏笔。

科学对世间正常秩序的破坏,首先体现在理性思维对人文学科的改造上。因人文学科同数理学科有本质区别,故需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但自然科学在19世纪所取得的空前成就,却令其愈发目空一切,进而将理性思维盲目嵌入文科研究中,而全然不顾其独特属性。这样一来,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将因丧失独立性而难有进展。同时,人文社科对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盲目照搬,也易使文科因脱离人文属性而造成社会信念与道德的严重滑坡。其次,这种消极作用在破坏自然界上体现得更为明显。人们不惜一切代价,通过尖端技术来获取地球资源,并妄图在战胜大自然的基础上,以自身意志来掌控世界,但事实证明这类想法是荒谬的。为此,林语堂也在《奇岛》中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番嘲讽:“我们有电风扇模仿微风,有穿洞的天花板来造雨,不过不知道怎么搞的,花儿就是不喜欢这些。……但还是没什么用,花儿还是死了。”[10]

四、提倡新时代的人文主义

林语堂毕竟对西方科技的积极面有深切体悟,故他并不会因科学存在的弊端而对其进行全面批判。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林语堂,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并以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将愈发显著。故林语堂遂主张新形式的人文主义,即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林语堂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物质同精神的新关系。他认为二者间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而非彼此间割裂与隔绝的关系。所以说,他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这正如其散文《机器与精神》中所言:“实则东西文明同有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物质文明并非西洋所独有,精神文明也非东方的奇货。”[ 11]如国人善烹调、衣着舒适、住宅宽阔的特点,正是高等物质文明之体现。而西方人在工业化基础之上所发展出的各种高雅文化,亦是高尚精神生活的象征。事实上,该认识的最大意义,在于令国人更清晰地定位自身,从而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亦不夜郎自大。这对新型健康文化观的树立,推动新人文运动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五、结语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进人类文明之同时,也因其理性的物质属性而未顾及人们精神心理层面的需求。故在对待科学的态度上,我们也应当做到一分为二,即在认同科学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科学所固有的消极属性,并尽力降低这种消极影响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故林语堂作品中蕴含及提倡的人本式科学精神,是颇具参考与借鉴价值的。

猜你喜欢

科学主义林语堂机器
反科学主义与“世纪末”文学的“时空”意识重构
机器狗
“科学主义”影响下的五四文学
机器狗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未来机器城
探访林语堂故里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人文视域中的中学哲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