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专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2019-12-27马天龙安阳学院河南安阳455000
□ 马天龙(安阳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什么是教学目标?按照布卢姆的分析,教学目标是指“明确阐述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得以变化的方式,即学生改变其思维、感情和行动的方式”,“是作为教育经验结果的个体所发生的变化”。教学目标是对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规定的行为目标,能够形成教学内容的明细规格。体育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使学生们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也能娱乐身心,放松心情,释放压力。中专生的专业课学习任务繁重,生活节奏快,实操实训课程安排紧凑,因此,体育课成为了中专生喜爱的课堂之一,且体育运动能够很好的调整学习节奏,缓解实训课带来的压力,调节青春期的迷茫和躁动。但是,中专生的接受能力和身体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的差别,如果体能训练有素,更有针对性,那么学生在日常的实操实训中,体力更充沛,注意力更集中,对待困难,也有较好的毅力去克服。所以,计划有序、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目标,是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
为了促进中专体育教学的良好发展,教育部新颁布的教学大纲对中职中专体育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新要求,在大纲中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1)要以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2)在保证学生身体能够健康的发展情况下,也要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3)明确体育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在每节课和每个阶段都要制定完善的体育教学目标,合理规划学生体育学习。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就应当顺应当前教育体制发展,结合中专生年龄和身心特征,设计合理的中专体育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有利于明确教学工作的方向、选择正确的体育内容以及正确的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有利于为教学评价的设计提供明确具体的依据。
1、体育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1.1、依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中专生的年纪大约在15-19岁之间,这个年纪的中专学生大多自主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层次不均,而且专业课和技能课的课堂任务繁重,生活节奏快,综合来看,难免压力过大,因此,在面对中专生的体育课堂,课的内容安排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身体素质的提高,还应达到放松心情、增进学生之间友谊的作用。“健康第一”在新的教育大纲中,并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定义为身体健康,内容还特别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作为中专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体育课不应只停留在“跑跑跳跳”的印象中,还应该给学生灌输积极向上的阳光思想。
1.2、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及年龄特征来制定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处于迅速成长阶段,并且,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已有了初步的形成,在此阶段,男生和女生身体的第二性征也变得明显突出,因此,对于教学课堂上的内容,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而对男女生进行区别对待。中专生年龄大多为15-19岁之间,男生爆发力和耐力明显高于女生,因此,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中,女生的运动量相对于男生来讲要适当减少,而对于柔韧度要求较高的运动项目,女生的柔韧性又明显优于男生,身体协调的能力,女生也较强于男生,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再者,处于青春敏感期的中专生,男女生间的情感躁动也比初中生和小学生要表现的更强烈,因此,在体育课上,会出现有学生在异性面前不好意思做模仿动作等,自我保护能力比较强,自己的想法也会比较独特。针对于这些情况,中专生的体育教学目标也细化分层,且统筹兼顾。要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尽量把青春期的不适感降到最低。教师也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好榜样。
1.3、体育教学目标设计要符合当地及本校的实际情况
由于每个地区的课程标准要求不同,因此,对于体育课的课程安排及课堂内容应顺应当地的课程进度,除此之外,也应结合本地的天气情况,例如南方地区多雷雨天气,北方地区多雾霾风沙天气,这些因素都应是教学目标设计应考虑的问题,做好预判,计划室内理论课等。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也应符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例如本校学生的男女生人数比例以及学校的场地、器材、课时安排、教师人数等,都是能否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
2、目前大部分中专学校在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上所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目标设计应有创新摒弃循规蹈矩
随着时代的进步,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渐渐走向中学课堂,例如瑜伽、有氧健身操等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减压瑜伽便是很好的运动项目,而这样的体育教学目标实施起来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有政策的扶持和专业的教学老师来发展新兴的运动项目。新兴的运动项目固然是好的发展趋势,但居于目前的大形势体育教学状态来看,体育课堂模式固定、内容陈旧,即使不考虑较为新潮的运动项目,也应该将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三大球的学习上。在一些中职中专院校,会有一些年长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时间的沉淀和经验的积累下,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得心应手的教学风格,也正因如此,这一部分体育教师有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接触新鲜的运动项目,不愿意承担在教学目标以及方法上做出改变后所需要承担新的风险,而新的教学由于不成熟,时常会造成教学目标不统一等,因此,这些老教师便不愿意改变现状,不愿意承担新课程新项目的改革责任。体育课,应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拥有自己的特色,使学生发现运动的魅力,引导更多的人投入到运动健身行列当中。老教师也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即使不愿意承担新项目的课程,也要给予年轻教师一些经验和教训,告知其新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将体育课堂的突发状况减少到最小。
2.2、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联系不紧凑
虽然,在我国并没有歧视体育课的现象,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体育课的处境就显得十分尴尬。无论是从师生的配比、体育器材的设施、课时的安排,都将体育课划为了不太重要的课堂行列里,但是,对于体育教师的要求又很高,无论是从学历还是教学能力,都与其他主科教师一样标准。在整个大的教学系统中,对体育教学要求却又很低,甚至忽略,笔者在走访调查部分中专院校中,发现学生的到课率很低,老师授课内容大多传统单一,没有亮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这就造成很多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或教案上,只是用来应付教学检查,故此,常常教学实际内容和教学目标毫无关联。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上课,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经常会随学生的心情来改变自己的课堂安排,虽然这样灵活多变的课堂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沟通,但是,教学计划常常被改,也便无法高标准的达到最初的教学目标要求。
2.3、情感教学目标设计重点不突出
教学目标设计要考虑细致,要注重中专生的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力锻炼,还要从体育运动中,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团结协作,还应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我们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应该多方面综合考虑,不能仅仅靠体能达标数据来定义一个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重点应该放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才是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体育课上的目标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挑战和创造性项目,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做出总结,以便以后制定教学目标时,有可靠的依据进行教学目标的改善。
3、中专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对策
3.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求
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依据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才更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在体育教学目标制订时,教师应根据中专学生的年龄阶段情感需求,适当增加体育教学活动娱乐性、互动性,增设新兴运动项目,以满足中专生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和挑战心。体育项目的开展,应结合学校的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来选择安全可靠的,把危险降到最低,在不减少体育的趣味性上,可以选择柔和、正面对抗较少的运动项目。笔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学生更愿意和教师一起完成体育运动项目和竞赛内容,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技能的领导者,所以,学生更愿意与比自己水平高的竞赛对象一起运动,一同比赛,在学生眼中,老师最好不要仅仅只是发号施令的人,也不能只是旁观者,学生更期待课堂中教师的参与。
3.2、教学目标的制订应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娱乐消遣方式浮出水面,使得学生大多迷恋电子游戏和直播平台等等,在网络中,学生乐于见证“网红”的诞生,也加入了跟风盲目模仿的队伍,因为这样,使得学生们大大减少了户外锻炼的时间,他们大多手机不离手,钟情于网络社交平台相互点赞等等。因此,综合这些情况来看,导致青少年学生整体体质水平日趋下降,对户外运动也失去了兴趣。因此,在制订体育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多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学生的需求在哪里,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体育目标进行融合,运用各种灵活的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自主锻炼能力,引导学生放下数码产品,走出户外,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有效的实施开展。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变幻,其核心思想都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并且愿意主动发掘知识,研究知识,总结知识。从而达到自主学习,乐于学习,高效学习,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虽然是一门副科,但是,却是支撑所有科目顺利进行的加油站,体育课的第一目标要坚决不动摇,就是要培养强健的体魄,然后再融入情感因素,使体育课更加多姿多彩,让学生们愿意在体育运动中,找到更自信、更阳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