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小组合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27◎汪

文化产业 2019年6期
关键词:老子环节探究

◎汪 洋

(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厂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教师在课上常常会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或者说小组合作与探究的实践。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焕发课堂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小组探究合作还能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但教师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为了讨论而讨论,只为了增加教学环节,重视了学生参与的次数和广度,忽略了参与的质量和效度。而分小组合作探究,不是每一节课必要的环节。如何在临时的课堂讨论中保证课堂的高效呢?笔者通过课堂实践与搜集资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分组适宜

虽然在探究的时候,教师一般会始终在班级内巡视,并时刻提供帮助,但学生的内部组织还存在很大的真空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组长,在整个环节中都能照顾好整个团队。每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以便每个学生都有能展现自己的机会。

就拿笔者自己为例,在上《百家争鸣》这一课,笔者先是划分小组,再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有人当主君,有人当老子,有人当孔子,有人当韩非,有人当孙子……每人纷纷向主君兜售自己的理念。这个过程就是想让孩子培养归纳总结能力;然后主君设身处地,作为最高领袖更倾心于哪一点,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当时背景,理解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最终历史的选择,深刻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在没有正式上课之前,教师应不但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还将内容考虑的面面俱到。有的老师认为让学生主动参与时间占大部分,一定能做到一堂课老师少讲或者不讲。可上完课才发现,想象却和现实大相径庭[1]。

这样完全交给学生的方式,一下子让学生无所适从。学生先是不知道如何归纳,该怎么去做;而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又存在同学闲聊的现象,出现了无效讨论的现象。所以看似课堂热闹非凡,但实际上,这堂课的最终收效是比较低下的。

有学者认为,小组人数是影响小组活跃度的重要因素。小组的规模与组员参与的程度呈现出如下对应关系。

·3-6人:每个人都说话。

·7-10人: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话,安静一些的人说得少一些,有一两个人可能一点也不说。

·11-18人:5-6个人说得特别多,3-4个人有时加入进来。

·19-30人:3-4个人霸占了所有时间。

·30人以上:几乎没有人说话。

所以在课堂环境中,需要每个同学都参与的情况下,3-6人的小组安排更为合理。

二、职责明确

从上课纪律、学生各学科学习存在偏差等因素考虑,小组合作探究只是上课的环节之一,教师往往不会让学生面对面地扎堆坐在一起。所以仅从任课老师的角度来看,每到探究活动环节,根据学生性别、背景、能力范围、个性等打乱现有班级座位的方式,显得不太现实,这就要保证单个小组的座位安排是临近的。虽然按照学生个性分组的方式在日常课堂上可行性不大,但是可以考虑到每个成员的个性,分配各自承担的角色[2]。一般而言,小组内的角色可以分为5类。

“组织者”角色:挑选自信大方、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倾听和沟通、信服度高的学生,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分配任务,督促小组成员完成任务。

“记录者”角色:可以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可以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负责记录合作探究的过程、内容、结果等。

“材料收集者”角色:可以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其细心踏实,搜集、查找和辨别能力强,动手操作能力强,可以负责收集和整理与学习任务相关的资料、数据等。

“实施者”角色:挑选勤奋可靠,动手能力、纪律性强的学生,负责各项任务的实施、具体操作和执行等。

“总结发言者”角色:挑选归纳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强,善于表达、反应快、性格外向的学生,负责归纳总结,汇报小组观点、成果、对外宣传和联络等。

在实际分组中,不可能每次都是5人一小组,但是以上5种角色在每一次的小组合作探究中都适用;也可以一个人担任几种角色,或几个人担任一种角色。总之,教师要确保小组内成员角色职责明确、分工合理,才能够强强联合、差异互补。

三、问题明确

有时教师的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会让孩子不能理解,孩子无法操作;或是涉及面太广,孩子天南海北的想象力会让老师最终无法收场。例如以老子为例,老师让学生学着制作任务名片。不交代具体要求的时候,学生会写出一堆东西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这些知识点固然没有错,但是就学习目标来说并没有达成。2011年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老子”,但是这个“知道”,应该是指知道老子的思想,即“无为”,而不仅仅是老子的自身情况[3]。

所以教师不妨先行操作,给孩子几个范例,无形中让孩子学会这种“套路”。教师先抛出几个人物,询问其生活时段、派别、主要思想,给学生以具体模拟。让孩子潜移默化中受到“套路”的影响,这样,他们的准备也不至于天马行空了。

四、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笔者承担了学校历史社团的课程,社团内初一、初二学生一起上课。在上某节课的时候,初二的学生已经在学校课程内学过了,而初一学生并没有。我在上课时,分了小组并组织起了竞赛,学生们十分积极踊跃地参加,根据课后反馈,学生们十分乐意参加这一环节。结果不出意料,仍是初二的答题成绩远高于初一成绩。

这只是在知识层面上的,能力方面更会因为年级不同、眼界不同,讨论的效果也不一样。所以,所提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学生过简、过难的问题,其实都是无效问题。只有按照不同学情为学生提供较有难度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达到下一发展阶段水平。

即使课堂活动可能是随机的,其实也有“套路”可循。当教师适宜分组、明确职责、明确问题、设置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好了“套路”,才能使得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探究环节做到合理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

猜你喜欢

老子环节探究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智者老子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