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全民阅读的现状及推广路径分析
2019-12-27朱玥晗
◎朱玥晗
(北京印刷学院 北京 102600)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这就是全民阅读的前身。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众的阅读渠道更加多样化,全民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巨变,“全民阅读”一词逐渐成为公众所熟知的热门词汇。
一、数字时代全民阅读背景
(一)国外全民阅读现状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世界图书首都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图书出版,增强公众参与阅读城市建设的荣誉感,激发公众阅读的兴趣。许多国家积极响应计划,将全民阅读纳入国家战略,围绕全民阅读制订法律,以实际行动丰富全民阅读活动。
美国2001年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帮助教师推行阅读能力实践教育,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设立分级阅读标准,再通过“蓝思分级阅读体系(Lexile)”了解儿童的阅读水平,选择与自身水平相当的读物;2009年美国政府为教师阅读教育培训签署了《登顶计划》和《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在小学阶段引入阅读课程以提高青少年儿童的综合阅读能力。此外,美国公共社区为公众提供免费的阅读空间以及无偿借阅,阅读困难人员还可以申请一对一辅导[1]。
德国在2002年以法律形式制定图书统一定价制度,这意味着德国的图书销售商必须以出版商规定的价格或在一定折扣范围内销售新出版的书籍。近年来,为帮助中小出版社及小型传统书店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德国还利用行政手段对电子书施行“限价策略”。德国非营利组织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也积极推广各项阅读活动,招揽专家成立阅读研究所[2]。
日本政府在1947年便开始推广阅读周活动;2005年制订了《文字及印刷品文化振兴法》、设立“文字及印刷品文化日”,举办阅读、出版相关课程及展览,逐步实现数字资源网络共享;近年来,日本则通过影视作品的文字化再出版和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再推广的方式促进全民阅读。韩国2006年制订《阅读文化振兴基本计划》,将9月设置为全国阅读月,为积极推广阅读的社会组织颁发勋章,该计划5年一个周期。
(二)中国开展全民阅读现状
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日益重视全民阅读。2006年中宣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2013年“倡导全民阅读”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被列入国务院法制办的立法规划项目;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将多年来推动全民阅读的经验总结上升为法律制度;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民阅读已从概念、号召走向应用实践,也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举措[3]。
二、数字时代全民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全民阅读协调机制亟待加强
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全民阅读的协调机制,全民阅读无法形成长期持续的协同效应,深入发展明显后力不足。全民阅读地域差于明显,两极分化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经济发展上,过度关注GDP增长指数,缺乏对文化政策相关的财政与税收政策支持。
(二)浅表阅读普遍存在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信息爆炸使公众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更倾向于快餐式的“浅阅读”,长此以往公众的逻辑思考能力将被削弱。
(三)社会阅读氛围亟需引领
“读书无用论”等否定知识和学习的错误思潮在网络上蔓延,误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致使深阅读精阅读锐减。
三、数字时代全民阅读推广的路径建议
(一)政策路径
1.建成阅读系统化供给新生态
阅读供给的改革与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建立在相应的生态基础之上。一方面,政府需要充分发挥引领职能,创造良好的阅读生态,鼓励支持各种阅读供给者推出更多优质且深入人心的阅读内容;另一方面,创新阅读和供应行业的机制,促使相关企业积极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优质供应产业链资源,形成高质内容供给和深度阅读氛围的良性生态。
2.联合阅读主阵地
数字时代推广全民阅读,倡导让阅读成为公众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就需要联合各分散的阅读组织和推广阵地,构建覆盖全国的阅读网络;要在平台建设、内容提供、内容主推和形式呈现上进行大胆创新,使其成为促进公众阅读,鼓励和引导公众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孵化器,让公众从阅读中汲取能量。
3.建立国家阅读基金
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全民阅读支出纳入财政预算,建立国家阅读基金,切实保障全民阅读规划的实施。国家阅读基金能够充分调动公众关注并参与阅读活动的积极性,阅读基金的合理投入可以促进各类阅读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各实施单位举办更多、更高质量的阅读活动的热情。
4.设立全民读书节
设立全国阅读节,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有效提高公众阅读的意识,凸显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以阅读节日为契机,系统规划全民阅读活动,有效进行阅读推广宣传,对于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创新路径
1.利用先进科技手段优化阅读供给
中国公众可阅读的内容已呈现出过量的趋势,除了继续保持丰富的阅读供应,还应该注重优化阅读供应和结构,促进公众合理、高质阅读。每个阅读平台应使用基于内部需求的大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中诸如Also buy、Also view等功能,总结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公众推荐阅读书籍,定期向公众推荐经典书籍清单,并推荐名家、专家的推荐书目。深入分析并把握不同群体的阅读习惯和需求,通过提供精细化、准确化的内容供给,促进用户阅读兴趣的形成,为用户真正提供“有所读,有所不读”的阅读参考。
2.深化图书馆阅读服务
由于没有时间前往图书馆进行阅读,公众可以通过移动图书馆使用移动终端登录软件,免费查阅书目信息浏览各种电子资料,随时随地使用数字图书馆下载各种数字资源。要深化图书馆阅读服务,举办文化沙龙,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要扩大服务范围,将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以及其他弱势群体列入服务对象,开放各种形式的流通站和服务点,各站点间建立联系网,实现馆间互借及就近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