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节目形态进化
2019-12-27杨智
杨 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电视民生新闻作为地方电视媒体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如何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新的挑战,进一步提升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节目形态的再一次进化,进而彰显主流媒体的传播功能,强化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就成了一项不容忽视的紧迫课题。
一、应势而动: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根本动因
回首电视民生新闻十几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是其节目形态进化的根本动因。
“1.0”时代是民生新闻的形态创制期。这一阶段,为解决新闻内容和形式不接地气、与百姓生活脱离的问题,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由“时政类”、“主题性”向“市井化”、“市民化”转变,报道视角由“全知式”、“俯视型”向“介入式”、“平视式”转变。“血水”(案件、灾祸)、“泪水”(悲情、苦难)、“口水”(纠纷、冲突)、“汗水”(好人好事、草根英雄)等题材被纳入报道范畴,以满足群众诉求、帮忙解决问题为内容呈现主体。深入实际、反映底层、呈现生活,民生新闻让观众眼前一亮,为群众喜闻乐见。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报道过于琐碎、题材严重同质、内容只求眼球、主题浅尝辄止等诟病。
“2.0”时代是民生新闻的形态转型期。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公众逐渐认识到公共领域的制度性建设和各级政府的运作才是关涉自身根本利益的真正因素,他们希望能从媒体了解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公共事务[2]。于是,公共新闻成为民生新闻转型的一大法宝,节目形态上呈现出更多的实用信息发布、更多的新闻事件剖析、更多的政策解读以及更多的议题设置互动。以十堰广播电视台《直播十堰》为例,栏目突出议题设置和奖品激励,或开展街头市民海访,或在网络上发起讨论,并专门建立一支新闻评论员队伍,为观众解析新闻背后,提供指导性观点。
进入新时代,媒体融合从理念变成实践,从愿景变成现实,从相加迈向相融。主动拥抱新媒体、发展融媒体,奔向互联网主战场,抢占信息传播的制高点,成为所有传统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3],电视民生新闻也由此进入“3.0”时代——跨媒介互动期。这次节目形态进化是一次根本性、革命性的重塑,需要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创新。通过把互联网视为自己的平台,而且是比传统媒体端更重要的平台,把全媒体、融媒体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4];通过对新闻生产流程颠覆性的重构再造,实现以节目时段为主导,转向全媒体、全天候的全新策采编发的工作格局[5]。
二、跨屏生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路径目标
对于媒体融合,知名学者胡正荣认为,传统电视发展有限,只能借助互联网,互联网是最大的变量也是最大的增量,未来的增量将是新媒体、融媒体和跨屏生态[6]。从这一观点出发,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路径和目标将是跨屏生态。
近年来,各级电视媒体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内生改革动力的驱使,不断加快融合步伐,不断加深融合程度,持续在媒体生态重构、传播结构重组、节目形态重塑三个层面发力。
在媒体生态重构层面,目前全国多数电视台通过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搭建“电视+新媒体+用户”的全媒体智慧平台,构建全媒体“矩阵布局、深度连接、融为一体”的生态系统,进而探索适合自身发展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模式。
在传播结构重组层面,各台通过调整内设机构,建设具有全台统一调度功能的“中央厨房”和“融媒体中心”,再造资源共享、集中处理的节目生产流程,整体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平台发布”的传播格局。
在节目形态重塑层面,则以电视栏目为依托,按照移动优先的策略,借助和发挥“两微一端”等新媒体的平台和技术优势,实现节目内容在差异化平台间的联动,最终完成节目形态的进化。具体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这种进化就是不断谋求电视节目与各新媒体有效“嫁接”和“联动”,通过互联网化的转型,将“新闻+服务+产业+……”的模式不断“+”下去,使栏目或者产品融媒体化,始终处于“融”的状态,最终呈现出“跨屏生态”。
构筑“跨屏生态”,电视民生新闻较之其他类型电视节目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理应成为电视领域融合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首先是报道内容的优势。众所周知,关注市民冷暖痛痒、酸甜苦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反映市民需求呼声、提供服务帮助是民生新闻报道的宗旨,重视市民意见、呈现多元化观点是民生新闻报道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新闻、实用服务、观众互动”三大构成要件。民生新闻报道的这些鲜明特征与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对接毫不违和。
其次是生产模式的优势。电视民生新闻从一开始就注重从市民手中收集信源,注重培养市民记者。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创办初期,曾发展了二百多名市民记者,不管大事小事,市民记者第一时间为栏目提供信源和原始视频,配合专业记者完成报道。民生新闻这种UGC(用户生产内容)和PGC(专业生产内容)相融合的生产模式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契合,在跨屏融合的过程中,大屏与小屏的互动通畅。
其三是产品形式的优势。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是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受者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电视民生新闻从创办之初就力图改善这一状况,利用电话、短信平台等工具与观众互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以受者为中心的双向传播,受者和传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一方面,受众通过观看、评论、分享,获得社交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受众通过自己制作并上传内容获得表达情感需求的满足[7]。可以说,新媒体的出现让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更加及时、便利和通畅,提供了一扇视野更加开阔的窗口。
三、守正创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基本方略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鲜明标记,是宣传思想工作强起来的实践要领[8]。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实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要在守正,贵在创新。
守正是基础。坚持正确方向,这是广电媒体建设发展的灵魂和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偏差。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无论怎么进化,守正道、发正声,坚守舆论阵地、引领舆论导向始终是其职责所在。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四力”的殷切希望,了解掌握基层干部群众所思所想所盼,采编来自一线最真实的新闻,把当地党委政府与市民百姓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城市建设发展的桥梁作用,充分释放新闻宣传、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
创新是源泉。电视民生新闻要实现互联网化的转型,呈现“跨屏生态”的进化,就必须积极谋求与各新媒体有效嫁接和联动,让自身的产品融媒体化,始终以“融”的状态,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进行矩阵式传播。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靠创新。
1、采用全媒体播报的方式,形成“网络优先、以网为主”的工作格局
打破媒介界限,进行跨媒体融合,完成优势互补是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进化的前提。地方电视媒体要把工作重心逐渐向互联网端转移,在组织结构上、部门架构上、资源配置上重构,突出它的主体地位,保证它的主体性运作,而不是传统生产部门的附属[10]。不仅要布局好媒体自身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平台,更要建立与上下游两个端口新媒体平台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与下游端口新媒体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取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源渠道,丰富报道的题材和内容。通过与上游端口新媒体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取节目内容在更大平台、范围上的发布通道,扩大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
2、契合新闻及时性传播的需要,发挥电视和网络直播的优势
现场直播是电视媒体最突出的优势之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4G网络的普及和5G时代的来临,网络直播开始蓬勃发展。直播的门槛大大降低,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成了“家常便饭”。电视记者、非职业公民记者均可通过直播平台迅速及时地传递新闻讯息。不仅避免了繁琐的采编程序,也能更好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11]。目前,各级电视媒体都成立了专门的直播部门,一是在新媒体端实现民生新闻、重大活动第一时间“鲜活”传递,以常态化直播打造直播品牌,形成直播收视习惯,二是在电视新闻栏目开辟直播阵地,建立专门的节目阵地,实现直播报道的无缝链接。
3、顺应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要,重视新闻类短视频的生产
短视频是一种长度以秒计数,主要依托移动智能终端实现快速拍摄和美化编辑,可在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分享和无缝对接的新型视频形式。与传统新闻不同,短视频不具备完整的叙事时空,通常以拍摄事件的关键画面进行快速报道[12],不必严格按照采写编发的新闻业务流程制作,也不受传统媒体的风格定位、叙事方式以及版面安排的限制。目前,随着各级电视媒体“中央厨房”和“融媒体中心”的建设逐步到位,用于制作新闻短视频的移动智能终端作为标配,分发到每一位记者手中,短视频制作能力得到空前提升。各级电视媒体应顺应这一趋势,重视新闻类短视频的生产和刊发,催生民生新闻节目形态的进化。
4、满足移动互联时代社交传播的需求,凸显民生新闻议题设置功能
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受众在接受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产生表现存在和表达观点的强烈意愿。这也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强烈冲击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社交功能,进一步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互动形式和特征,通过在新媒体平台增加答疑报料版块、设置新闻议题、提供预设选项等,扩大电视民生新闻收集受众意见的能力,凸显民意呈现的效果,合理有效引导舆论,进而增强节目或产品的用户“黏性”。
5、迎合互联网用户思维,常态推出记者“体验式”报道和观众“参与式”活动
媒体融合时代,受众即用户。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还应该从用户至上的理念出发,适时推出具有创新型形态的“体验式”报道和“参与式”活动。招募市民或有关人士亲身体验或全程参与,通过“现身说法”,使受众拥有“感同身受”的体验感,提升节目形态的鲜活度。比如,每当重大工程完工,记者可以和市民一起现场体验工程带来的变化;每遇惠民政策调整,记者可以和市民一起现场体验政策落实的效果;每逢特殊时节,记者可以和市民一起置身特殊工种人群中体验他们的艰辛。再比如,围绕不同主题开展线上线下活动,辅之以抽奖和送奖的方式,发动市民踊跃参与,可以是“萌宝摄影大赛”,也可以是“妈妈的味道厨艺展示”等等。总之,实现产品融媒体化,提升为用户的服务功能,开辟新的节目运营模式。
四、结语
本质上讲,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形态的进化,就是用移动媒体的思维来改造和经营传统电视产品,通过“小屏带大屏”,增强全媒体的共享性和互动性,实现有生命力的融合。因此,牢固树立移动优先的战略,全面培养互联网思维,才是核心之要。人,是改革发展的第一资源。只有人的思维方式根本转变,“复合型”人才队伍才能得以全面建立,诸如节目形态进化等之类的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注释: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人民日报》,2019年1月26日
[2] 徐静君:《民生新闻转型升级的实践与探索》,《视听纵横》,2016年第2期
[3][5] 陈浙闽:《走出报网声屏一体化发展新路》,《人民日报》,2018年6月21日
[4][10] 陈益群:《地方传统媒体平台再造和生产链重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4期
[6] 胡正荣:《媒体融合的空间和机会:跨屏生态》,《海口“新时代、共价值、同成长”电视高峰论坛暨CSM2018电视客户年会》2018年11年7日
[7][12] 靖鸣 朱彬彬《我国新闻短视频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4期
[8] 河南日报评论员:《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更大作为》,《大河网》,2018年11月1日
[9] 胡占凡:《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城市电视工作再上新台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3期
[11] 杨昊霖 罗弦 柳卓楠:《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提升媒体融合力》,《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