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主题的文学经典阅读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①
2019-12-27李艳梅周文艳
李艳梅 周文艳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020年伊始,当人们还沉浸在春节的憧憬和喜悦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打乱了中国人的安排,正常生活几乎停摆,人们投入到紧张的防护和抗疫之中。
一、灾难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人类受到传染病毒的侵袭由来已久,它也是文学很早关注的一个内容,在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俄狄浦斯》、薄伽丘的《十日谈》、加缪的《鼠疫》等众多作品中可以窥见病毒的肆虐。仅仅100多年前(1910年),鼠疫就像当前的“新冠肺炎病毒”一样,在入冬临近春节时侵袭了中国,夺去了东北地区6万余人的性命。中国当代作家迟子建在她的小说《白雪乌鸦》中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通过描绘上至道台的官僚阶层,下至商贩走卒的普通民众,还有当时在哈尔滨生活的俄国人和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的挣扎和抗争,谱写了一曲人间悲歌。
历史记载和当前现实提醒我们,文学作品并不只是供人消遣的虚构故事。当前“新冠肺炎病毒”已经在世界各地传播泛滥,由其引发的惊恐和造成的悲剧,如同加缪的小说《鼠疫》中的情景再现。在小说中,突如其来的鼠疫席卷了奥兰城,人们被迫禁闭在城市中惶惶不知所措,所有秩序都被打乱了,人们完全处于茫然的状态,一下子失去了未来和希望,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死。鼠疫患者被隔离,人人自危,为了保全性命,人们断绝与他人的交往,亲人朋友爱人也互相分离,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温暖和信任,只是为了活着而生活,生命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一切都处于荒诞之中。但是在人们痛苦、绝望、无奈、困惑的危难之中,同时又上演着一幕幕悲壮感人的戏剧。里厄医生是最勇敢的反抗者,他舍弃个人的安危组织救治工作,竭尽全力挽救患者的生命,并且影响其他人一同加入抗疫行列;另一社会人士塔鲁积极奔走,建立卫生防疫志愿组织,最后因染上鼠疫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朗贝尔最初想尽一切办法要逃离出城与情人相聚,但在里厄和塔鲁精神的感召下,最终也加入到了抗击鼠疫的斗争中;小公务员格朗,多年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疫情期间也坚持做好记录工作,同时还坚持写作的美好梦想;帕纳鲁神甫在瘟疫中两次布道,希望唤起人们的信仰,还参加了志愿队的工作;检察官奥东在儿子染病去世后也加入了志愿工作,主动承担起救援患者的责任,最后牺牲了自己……人类虽然无法消除病毒,但是可以鼓起勇气,战胜内心的恐惧,保持人的尊严和高贵。当然,灾难如同试金石,人性中的丑恶也会现出原形。小说中的科塔尔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代表,鼠疫来临时他出乎意外地兴奋,因为在混乱中警察无暇顾及他犯的罪,甚至还可以借机倒卖文物发财;鼠疫平息后他反倒心理失衡,向街道上的行人开枪,最后被逮捕。还有一些人沉迷于个人的世界中,由一开始的惶恐不安到最后的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灾难改变了人“正常”的生活逻辑,也将人性中的高贵、美好和丑恶、脆弱赤裸裸地呈现了出来。
二、灾难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
《鼠疫》发表于1947年,10年后其作者加缪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道:“作家不应为制造历史的人服务,而要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的确,今天我们重读这部经典之作,不仅慨叹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同时也会思考:我们将成为小说中的哪一个人?
面对猖獗的疫情,我们看到了有许多像里厄医生和塔鲁那样令人敬佩的勇敢无私的逆行者。大多普通民众也如格鲁那样直接面对困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危机面前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意识,对同胞们怀有真诚的关爱。当然也出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虚伪的政客和趁机发国难财甚至诈骗的无耻之徒。
文学以艺术的方式记录历史,传播信念。一方面,灾难带给人类不幸与痛苦,人类不想遇到它但又无可躲避,抗争是人类没有选择的选择。另一方面,灾难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人类正是在与各种灾难的对抗斗争中一步步开拓出文明的疆土。灾难主题的文学作品记录人类生存中的不幸,更多的是对生存、人性、自由、生命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和反省。那些在鼠疫肆虐时依旧保持清醒意识和坚强意志的西绪福斯式的人物,表现了人类对荒诞世界和生存困境的反抗,展现了人性的善良顽强,鞭挞了狭隘、自私、阴险、狡诈等人性中的丑恶,激发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促进了对当前现实的道德现状的深入思考。
灾难主题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在灾难重演时才值得关注,它不仅具体地记录现实,也充满寓言地观照人类的整体发展,表现了作家深切的社会责任感。在灾难面前,个体的人是弱小的,但整体的人是伟大的。人类用坚韧、忍耐和智慧一次次渡过难关。文学家用笔书写历史,建树人类的文明和信仰。
三、灾难主题的文学作品阅读推广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疫情对中国高校教育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网络化教学的全面推广,但是对于不返回校园的学生,他们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也是高校教育必须重视的内容。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巨变,贫富差距加大,传统文化与社会新生事物的矛盾等,这些都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直接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是90后、00后,在他们20年的成长中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果。相对于父辈,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逐年加剧,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这对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在中国少子化的情形下,中国当代大学生大多受到家庭与社会极大的重视和保护,同时因缺少手足之情而无法避免孤独之感。当他们独自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形和激烈的竞争、就业等问题时,精神上要承受很大的压力。重大的灾难暴发更是对他们的巨大考验。在SARS流行以及汶川地震发生时,当前的大学生还未成年,而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又是他们不得不直面的。面对突发的疫情,出现手足无措、害怕恐慌等情景是人类自我防护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坠入悲观绝望,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就会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而只要灾难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冷漠视之,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缺少同情心、社会责任感,也是不可取的。值得欣慰的是,许多大学生积极面对,有的充当志愿者,有的想方设法捐款捐物。大部分的高校学生听从号召,做好防护,减少外出,利用这个时间多读书充电,做好分内之事,他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在当前的现实情况下,以文学、影视、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的灾难主题作品的推广与学习应该受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视。这些作品饱含悲悯之心,向人类悲剧命运投注深邃的目光,在无奈与绝望之地,凝聚着顽强不息的求生之欲。通过阅读,我们深切感受到,在广袤的宇宙中,人类是渺小的,时间是短暂的,生命是宝贵的。灾难主题的作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不仅造设了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命题,而且通过对灾难的真实性、情感性以及延展性展示了一个寓言的灾难世界,将人们置于一个极端的生存困境,并由此揭露其内心深处的人性特点。人们通过对灾难文学中集体记忆的感同身受,可以领悟到人类共同的情感诉求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和道德情怀。灾难让人类痛苦,同时也给人类勇气,在几千年人类坚忍顽强地求生与发展中,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伟大。阅读灾难主题的文学经典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辩证观,乐观地面对世间的喜怒哀乐,在人生道路上,走出小我,凝聚大爱,迎接挑战,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