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场就像星星之火
——养蜂故事之(四十九)
2019-12-27杨玉华
杨玉华
(黑龙江省虎林市绿都蜂业有限公司,黑龙江 虎林 158400)
(续上期)
当年土产公司建立小西山蜂场的目的,是要办一个示范养蜂场。给公社和生产队的蜂场起示范作用,促进社、队养蜂生产发展得更快一些。这个出发点非常不错,通过几年的办场实践,确实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当年土产公司蜂场的成功,对虎林的养蜂生产起到很大的示范推动作用。一些生产队受到影响不说,就是刚刚兴办的青年点,养蜂的积极性也很高。县供销社青年点、商业局青年点、粮食局青年点、林业局青年点都先后办起了养蜂场。有的青年点还派人到我们蜂场学习,学习结束就在蜂场购买蜂群回去饲养。
县供销社的待业青年很多,后来在七虎林场附近新建了一个很大的农副青年点(有一段时间县供销社改为县农副科)。从第2批下乡青年开始,就不去水产养殖场那个临时的青年点而是直接去新建的农副青年点。农副青年点也搞多种经营,很早就派一个叫王占华的青年到蜂场来学习养蜂,第2年春天,学习结束就从蜂场购买30箱蜂到青年点饲养。商业局青年点建在小木河公社,离山里很近,非常适合养蜂。就派小赵和小肖来蜂场学习,1976年,一次就从蜂场购买40箱蜂运回青年点去饲养。
虎头区的飞机场村有个残疾人李强,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很困难。他也老大不小,什么也干不了,就这么下去也不行啊!他的父亲想帮助他解决自食其力的问题,思来想去,就决定让他学习养蜂。
1979年5月,李强的父亲找到县里寻求帮助,县民政部门答应给他解决1箱蜂,落实这箱蜂的任务由我们土产公司蜂场解决。土产公司的毕经理,给我写了一张条子,让蜂场付给李强一箱蜂。就这样李强的父亲到了蜂场说明情况后,笔者从蜂场给他挑了一个群势较强的蜂群,还给一点蜂具,让他拉回去饲养。从此,我也经常去李强家里,帮助他学习养蜂技术。
后来李强的蜂场发展壮大还出了名。当时他自食其力的精神,得到县委书记刘庆福的赞赏和支持,并且还和他交上了朋友,给了他不少帮助。1982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县委书记关心残疾青年》的通讯,使这个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
一个远在四川资阳的女孩,名叫唐怡冼。她看到《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这篇文章后,被李强的精神所感动,千里迢迢来到虎林,非要和李强一起生活。当时这个举动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唐怡冼真就和李强结了婚。这个活生生的故事,就是从李强养蜂开始,一幕幕在虎头这个边陲小镇上演绎出来。
当年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虽然轰动一时,但后来的结局却是悲惨的。两人虽然结了婚,并且有了孩子,最后还是因为种种原因分手,留下很多遗憾。靠养蜂带来的命运改变算是个偶然,但靠养蜂的收入来改善生活在当时却是那么的实实在在。
在20世纪70--80年代,森林的采伐没有现在这么严重。在虎林,只要是靠近森林的地方,养蜂的收益都不错。那时椴树蜂蜜的收购价格1.20元/500 g,最少也是1.18元。按照当时的收购价格,卖500 g蜂蜜的钱,差不多可以购买到750 g猪肉、750 g白糖、750 g鸡蛋,蜂蜜的价格确实很高。
如果1个人饲养30箱蜜蜂,1年怎么也能弄个二三千元。那时候1个人1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三四十元,1年才四五百元。有些生产队的工分值可能更低,1年下来还分不到一二百元钱。这样一比较,养蜂的经济效益真的很不错,不少生产队社员都是偷着摸着养点蜜蜂,弄点钱补贴家用。
我们蜂场建在虎头小西山之后,由于单位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单位,所以在虎头有个逐渐被大家认识的过程。特别是后来蜂场扩大养殖规模搬到虎头街里,又招工安置了不少下乡青年,虎头的居民才感知道,养蜂场也能把事业做大。所以,在蜂场的影响之下,一些生产队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纷纷琢磨起养蜂来。
虎头道班办了养蜂场,五七大学办了养蜂场,月牙良种场、虎头社办企业也都先后建立了蜂场。虎头往北的一些生产队,由于靠近森林那就更不用说了。就连虎头的居民、林场的职工、渔场的职工,还有一些医生、干部、老师都鼓捣着弄点蜜蜂养起来。尽管养蜂是个技术活,而且还要抗得住蜜蜂蜇。但能挣点零花钱,可以实实在在的帮衬一下拮据的生活。所以,经济效益是最大的动力,谁也挡不住。
当时虎头渔场有个王师傅,他是在乌苏里江边上打鱼的渔工。有时笔者买点鱼就找他帮忙,大家相处得很熟。有一次他说想试着养蜂,看看能不能让我帮着弄一个小蜂群,先学习学习。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太难,想办法给他弄一个就是了,所以就答应他。那时候渔场职工家家都有不少从江里捞的木头,我就让他找人先做几只蜂箱,后来给他弄了一个分蜂群。这下可好,养蜂的事他一点没有弄明白,三天两头来找我求教。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去辅导他养蜂。
为了感谢我,有一次他邀请我去虎头附近的下水捞渔点吃鱼。其实,在虎头这些年,到渔点吃鱼有很多次。但这次去吃鱼,可是享受很高的礼遇。鱼把头老黄把一个大鲤鱼头,用一个大盘子盛着,摆到我面前。我十分清楚,这个鱼头可是渔点的最高待遇,能吃到鱼头的人,就是渔点非常尊重的人。盛情难却,我也就不好推辞,把鱼头吃了,其它的鱼就没怎么吃。
王师傅的蜂群,第2年入窖就发展到3箱。蜂群的管理自己也基本摆弄明白。后来王师傅的蜂养得真不错,蜂群发展到十几箱,对家庭生活也有了一些帮助。
医院有个赵大夫也弄一群蜂来饲养,可是这群蜂却没有养起来。赵大夫看病还行,养蜂就不太入门。甚至连蜂群里没有饲料都不知道,这蜂群哪能发展起来呢?没办法,也只好草草收场了。
那些年,土产公司蜂场在虎头和虎林的影响挺大,真有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通过土产公司组织社、队蜂场来参观学习,以及在县里的养蜂会议上介绍经验,土产公司蜂场成了虎林县发展养蜂生产的星星之火,起到了示范蜂场的作用,对推动和发展虎林县的养蜂生产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