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的问题及对策

2019-12-27陈中权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诗路瓯江山水诗

陈中权

(中共温州市委党校 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浙江 温州 325013)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浙江省作出了“大花园”建设的战略部署,并把瓯江山水诗路等“四条诗路”作为“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如何建设“四条诗路”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话题。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涉及丽水和温州两市,本文根据实地调研,着重对温州如何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进行论述。

一、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具有纯化和征服人类灵魂的浩大力量,“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人们不但发现了‘红尘’之外的另一个美的世界,而且以山水为媒介,进一步认识宇宙和自我”[2]。在中国传统文化看来,山水是“道”的化身,人们在与山水的交往中得到了最甘美的享受,诗人的描写形成了一个生命力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山水诗。山水诗,就是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与表现对象的诗歌[3]。海德格尔说:“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4]以山水诗为核心而建构的诗路文化带令人神往。

1.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背景

2017 年,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启动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并将其作为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主战场和大平台。2018年6 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提出“以水系(古道)为纽带,建设大运河诗路、钱塘江诗路、浙东唐诗之路和瓯江山水诗路‘四条诗路’文化带,打造全省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2019 年10 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浙政发〔2019〕22号),对“四条诗路”的战略定位、空间形态、主要任务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目的是打造覆盖全省的“诗画浙江”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成为传颂浙学深厚底蕴的魅力人文带,串联浙江诗画山水的黄金旅游带,树立“两山”实践标杆的美丽生态带,聚焦高质量发展的富民经 济带和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合作开放带。“四条诗路”是在全面梳理浙江历史文化地理脉络基础上提出的,覆盖全省11 个地市,以期形成全省美美与共的生命体,是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浙江行动。

2.山水诗路既是文化之路,也是产业之路

瓯江,浙江省第二大河,历史上曾名永宁江、永嘉江、温江,干流长388km,流域面积17 958km2。瓯江干流自源头至入海口分为三段,分别是龙泉溪、大溪、瓯江。丽水莲都大港头以上为上游,大港头至青田圩仁为中游,圩仁以下为下游。下游基本在温州市境内。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中的瓯江山水诗路以瓯江—大溪—龙泉溪为主线,包括楠溪江支线、温瑞塘河支线、松阴溪支线,覆盖温州、丽水部分行政区域。2019年5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制定的《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和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提出“把瓯江山水诗路打造成为中国山水诗词研学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旅游目的地、国际秀山丽水生态养生福地”。2019年10 月,温州市发改委牵头制定的《温州山水诗路文化带发展规划》提出“打响‘诗画山水、温润之州’主题品牌,中国山水诗词研学圣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金旅游目的地、国际秀山丽水生态养生福地”。诗路要展现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遗产风物图、名城古镇图、瓯越学脉图“五幅地图”,因而,山水诗路既是文化之路,也是产业之路。

3.温州建设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具备良好条件

温州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公元422年,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太守,在任期间遍游温州全境,所著《游名山志》中,记录温州名山水12处。在他留存至今的山水诗中,写于温州的有20多首,占总量一半以上。谢灵运的温州山水诗篇,开创了中国山水诗的先河,“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是千古吟诵的名句。这些诗不仅超脱于诗人自我的肉体躯壳,且超脱于自然的物质外壳,任凭灵魂放飞,自由地翱翔宇宙之中,留下了永恒的审美体验。自谢灵运以来,温州山水诗逐渐形成了从外来诗人到本土诗人崛起,再到群体性和平民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据不完全统计,温州瓯江沿线清朝以前的诗词共6 300多首,分别是唐诗46首、宋诗439首、元曲13首、元明清诗5 800多首以及唐代以前古诗25首。”[5]这些诗人们以灵慧之眼、颖悟之心创造了一片风景即一片心境的美学境界。温州处于瓯江下游,江面宽阔,人口密集,文化底蕴深厚,是山水诗路无可争议的核心区域。瓯江主干道和主要支流沿线汇集了温州全市最优质的山水风光、最杰出的历史人物、最主要的文化遗存、最强大的经济力量、最发达的文化产业。瓯江山水诗路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温州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温州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之源。

4.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意义

山水诗具有注重生态的品格,亲近山水、钟情田园、向往恬淡、追求自由,成为贯穿中国几千年的诗意栖居环境建设的主线。山水诗路建设就其本质而言在于充分发挥本土秀美生态资源优势和深入挖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以文旅融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将秀美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转化成实际效益,打造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目的地。瓯江山水诗路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之路,能满足今人对文化审美的追求、对良好自然生态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瓯江山水诗文化带建设有助于重新恢复温州这座山水城市的风貌。自古以来,温州具有典型的山水城市特征,是山水环境中的城市,又有城市中的山水自然环境。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温州的自然山水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遭受到严重的破坏,许多河流被填埋,旧城的空间格局被损害,城市与“山水”相联系的固有和谐尺度遭到破坏,原有的“群山如斗形,华盖气独壮,奋身地势高,目极天宇旷”的境况已荡然无存。城中的九座小山在“混凝土森林”中几乎成了小土堆。而随着温州市区沿江高层建筑的拔地而起,形成一道巨型的人工屏障,把温州与瓯江隔开[6]。

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是实现产业和文化融合发展,提升温州综合竞争力与城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如能有效整合诗路沿线的山水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则可推动温州从“大建大美”向“精建精美”转变。

二、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亟待解决的 问题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省、市县各有关部门通过制定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规划,举办专题研讨会,推出体验基地、旅游精品线路,谋划有地方特色的项目等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但通过对瓯江下游沿线和楠溪江沿线、温瑞塘河沿线、雁荡山、大罗山等实地调研发 现,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存在着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1.诗路文化带社会认知明显不足

总体上看,沿线大部分地方的干部群众对瓯江山水诗路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知道有这么一件事”上,甚至于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对当地如何参与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非常茫然。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讨论和思考主要在市县两级的宣传、发改、文旅等少数部门以及少数乡镇的领导和少数专家学者,没有广泛发动宣传和讨论,广大干部和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极低,瓯江山水诗路这一名称的重要价值也被严重低估。

2.诗路文化带学术研究有待深化

温州社科界和文艺界对温州山水诗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早在1997 年,由戈悟觉主编的12 卷本的《瓯越文化丛书》出版,其中第七卷《温州古诗选注》和《温州历代词百首》主要反映了温州古诗词的基本概况。改革开放以来,对谢灵运山水诗的研究也比较多。但与浙东唐诗之路20 多年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温州山水诗的整理和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关于温州山水诗的历史发展脉络、诗人行迹路线、诗路文化遗存分布等,缺乏系统性考证梳理和标志性成果。山水诗路研究更薄弱,尤其是对戍浦江、郭溪、瞿溪等瓯江众多支流和瓯江下游的西洲屿、七都涂、灵昆岛等岛屿研究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即便是瓯江沿线极具知名度的江心屿,虽有“中国诗之岛”的美誉,但对其诗文的研究、挖掘和利用也远远不够。

3.诗路沿线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由于缺乏前期的研究积累,在“大拆大整”的背景下,诗路沿线的一些地方历史文化遗存往往一夜拆改,荡然无存,这为诗路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有效保护利用带来极大困难。据温州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大拆大整”专项行动以来不可移动文物的调查表明:鹿城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已登录的517 处不可移动文物中,381 处原貌保存,37 处擅自修缮过度改 建,20 处处于拆迁地块,79 处已完全消失;龙湾区28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231处原貌保存,4处擅自修缮过度改建,38 处处于拆迁地块,16 处已完全消失;瓯海区472 处不可移动文物中,243 处原貌保存,55处擅自修缮过度改建,124 处处于拆迁地块,50 处已完全消失[7]。温州水系发达,水乡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大规模的水系治理特别是“五水共治”中,由于对水乡文化的重要价值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形成强大的保护格局,相关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河道被填埋、古桥被拆改、古埠头被拆除等现象时有发生,与水乡相关的民俗活动如水上台阁等正在逐渐消亡。位于瓯江沿线的龙湾区状元老街,南宋状元赵建大故里,始建于宋代,繁荣于明清,历史底蕴深厚,却因城市建设被夷为平地,水乡建筑荡然无存。即便是一些幸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少也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永嘉县鹤盛镇蓬溪古村是谢灵运后裔聚居地,文化底蕴深厚,但现存众多的“三普”登录点基本上破败不堪。

4.诗路文化项目建设缺乏诗意

近些年温州各地在城市建设、全域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植入了不少山水诗的元素,但是从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的角度来看,缺少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载体和核心项目支撑,重点不突出,亮点不耀眼,特色不鲜明。由于缺乏精品意识,近年来各地围绕山水诗文化推出的活动,往往热闹有余,品位不足,难以形成高规格、有分量的文化品牌。另外,诗路文化项目往往缺乏具象化产品,文化价值实现形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文化与生产、生活、生态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格局。有的诗路文化项目是原有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项目的临时拼凑,不仅缺乏诗意,甚至还是对现有山水格局的破坏。如楠溪江常见这样的情景:一处非常显眼的房子,整个墙面都是质量粗糙的山水画,而边上就是秀美的楠溪江真实山水。这实在是一种弄巧成拙的做法。

5.诗路沿线统筹布局缺乏协调机制

由于对何为瓯江山水诗路、为何建瓯江山水诗路等基本问题总体上比较茫然,沿线地区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体系和协调机制,各自为政现象严重,各地在打造“山水诗路”的过程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造成资源共享和利用水平不高。另外,温州与丽水两市在如何共享瓯江山水诗路资源、如何联手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少分岐,一些合作项目也是“貌合神离”。

三、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对策建议

温州打造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要以瓯江沿线的秀美山水为核心区域,以诗为灵魂,走深化、物化、转化和诗化之路,努力将优秀的山水资源与深厚的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彰显山水诗路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1.深化:深化对诗路意义的认识和内涵的 挖掘

(1)深刻认识诗路文化带意义。中国的山水诗数量极其巨大,山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也非常多,但启用“山水诗路”名称则为全国首创。作为中国山水诗发祥地和瓯江核心区,温州应用好“瓯江山水诗路”这张金名牌,率先抢占中国山水诗和中国山水诗路的高地,努力把“瓯江山水诗路”打造成为我国“诗与远方”相结合的最佳诗意旅游目的地,唱响“诗与远方,就在瓯江山水之间”这句口号,提高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深入开展诗路文化研究。当务之急便是对瓯江山水诗路的核心区域、重要节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出诗路文化的诗人行迹图、水系交通图、遗产风物图、名城名镇图、瓯越文脉图这“五幅地图”。瓯江山水诗路涉及文学、文献学、地理学、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要将诗路研究推向深入,必须抓紧组建强大的研究团队和专家智库,从历史、地理、文艺、民俗等诸多角度对诗路文化开展系统性的研究。首当其冲的研究工作就是利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有关联的各种资料,建议依托温州市社科联、温州高校及民间研究力量,成立中国山水诗研究院,创设中国山水诗研究基地,努力理清山水诗路产生与发展的史脉、文脉并高质量地编纂出版相关著作;加强对山水诗路建设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开展与山水诗关系密切的温州戏剧、书法、绘画、音乐、民俗、陶瓷、园林等专门史的研 究,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作为山水诗路建设的学术支撑;积极举办高层次的温州山水诗路学术研讨会,争取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推出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3)大力加强诗路文化宣传。发挥主流媒体宣传引导作用,通过新闻专题片等形式,加深社会公众对山水诗路文化带的认识;借鉴浙东唐诗之路网站的做法,建立中国山水诗路网站或温州山水诗路网站,建设山水诗路数据平台,设计“诗路诗文”“诗路名家”“诗路遗迹”“诗路游线”“诗路风物”等栏目,对诗路文化带相关数据和资料逐步进行电子化;创新网络和新媒体宣传,将诗路沿线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和优秀文艺作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将诗路文化编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开辟诗路文化研学基地,在校园中加强诗路文化教育和传承;开展多层次诗词大会、诗歌大赛以及相关节庆活动,推进诗路文化宣传普及;精心开发山水诗路IP产品,吸引广大年轻人群体。

2.物化:以文化项目将山水诗具像化在实 景里

山水诗路不仅是兴盛在笔墨间,更要旺在实景里,这就需要诗路具体“物化”。瓯江山水诗路虽然贯穿整个浙南地区,但重点应在区域文化鲜明、经济实力较强、人口空间聚集、辐射带动明显的地方,以文化项目形式将山水诗具像化在实景里,打造诗路文化高地。建议应以瓯江下游水系为纽带,以雁荡山、楠溪江、鹿城老城区、温瑞塘河、三垟湿地、大罗山等为重要节点。

(1)盘点诗路沿线文化家底。组织推动沿线各地从历史、地理、宗教、文艺、民俗诸角度展开“山水诗路”文化遗产家底排查,建立“山水诗路”档案库。这方面,永嘉县鹤盛镇鹤阳村的一些做法值得推广。鹤阳村是谢灵运后裔的聚居地,38 位本地诗人和92位外地诗人留下了400多首与鹤阳有关的诗。鹤阳村将先人的诗句做成诗牌,努力营造浓厚的诗歌氛围,并且正在复原曾经的耕读诗村。

(2)保护诗路沿线文物古迹。在“三普”名录基础上,对诗路沿线的交通遗迹(古驿道、古桥、古道、古渡口、古堰坝等)、名士居所遗迹(古建筑、古书院、宗祠、家庙等)、佛宗道源遗迹(古寺、古观、古庙、古塔等),以及相关的可移动文物进行保护,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文保单位,要进行及时抢救修缮,最大程度地保护诗路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鼓励诗路沿线县(市、区)建设专题博物馆、非遗展示体验场馆等,支持各级博物馆设计和布置诗路文化主题展。

(3)建设诗路沿线文化项目。在温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提倡以“山水诗路”为沿线各地建设主题,建设“诗城”“诗镇”“诗村”,努力使诗路文化被形象化、具体化,随处可见、可感、可知。在诗路沿线重要节点建设一批文旅重点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如,利用美丽水乡特色形成楠溪江竹筏漂流、温瑞塘河画舫游、瓯江亮灯夜游等水上特色旅游线路;利用石雕、木雕、活字印刷、造纸等众多特色非遗技艺,形成古艺研学旅游线路;利用乡村示范带建设,形成一批乡村风情旅游线路。举办一批重大文旅活动,如举办中国山水诗国际论坛,开展一批经典节庆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瓯江山水诗路覆盖丽水、温州两地,沿线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众多,文化项目建设既要有整体意识,又要有各自特色,为防止重复建设,需要形成强有力的统筹协调机制。另外,对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项目,政府既要让社会资本感兴趣,让投资者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舞台和发展空间,又要慎重选择合作的社会资本,因为优质的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一旦遭到开发性破坏,往往会造成难以估量的不可逆损失,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小利益而牺牲长远性、根本性的利益。

3.转化: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 优势

从地形上看,瓯江山水诗路温州段以瓯江主干道为横轴,以楠溪江和温瑞塘河为纵轴,像打开的十字,再辅以雁荡山、大罗山等名山,天然形成了以江心屿为中心点的大圆圈,彰显着瓯越文化包容开放的鲜明特征,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均非常明显。

(1)建构山水诗路文创产业体系。瓯江山水诗路的打造要摸清流域沿线地区的景观景点及人文内涵,不仅需要引导出瓯江山水诗中的文化底蕴,更要通过山水诗引领延伸到古代科技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瓯江山水诗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将之运用到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带、西部生态休闲带建设中,推动山水诗路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把温州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诗路实景演出项目,形成诗路文化演艺品牌;创作一批以山水诗路为主题的影视和动漫产品,形成诗路影视动漫品牌;振兴一批诗路沿线的传统工艺美术,形成诗路系列文化特色小镇;通过以文化资源赋能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富有诗情画意的精品文化项目,培育一批山水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重点文化企业和成长型文化企业,最终建构起温州山水诗路文创产业体系。要脚踏实地往实里做、往深里做,真正把诗路文化转化为产业,共同谱写诗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重点开发雁荡山和楠溪江等。雁荡山和楠溪江是温州山水的典型代表,历来是文人墨客接踵朝礼揽胜之地,有大量优秀诗文,具备走向世界的潜质。当前最需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极大地提升以雁荡山和楠溪江为代表的山脉和水系的文化内涵,为雁荡山-楠溪江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并通过申遗让更多人走进曾被山水诗充分浸润过的温州土地,领略这片土地所呈现的洒脱而浪漫的气息,从而奠定温州在中国山水诗路文化带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温州老城区即“斗城”无疑也是重点打造之地,尤其是号称“诗之岛”的江心屿。谢灵运是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带上无可争辩的“最大IP”,他在温州留下的古迹及后人兴建的主要纪念性建筑物有池上楼、谢公池、谢公楼、康乐楼、谢公亭、谢公岭、谢灵运像、澄鲜阁、永嘉谢灵运诗碑廊等,应充分发挥这些名胜古迹作用,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当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罗山、三垟湿地和温瑞塘河也应是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另外,在瓯江两岸、温瑞塘河两岸、楠溪江两岸,还有大量未被开发的处女地或处于荒芜的地块,如何谋划和精建精美,也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4.诗化:在瓯江山水诗路之间过诗意栖居 生活

诗路文化是古人在水网古道中倘佯吟咏、流连忘返而形成的文化遗产,是“天人合一”“诗意栖居”的田园生活方式的具像化表现。

(1)形成真山水里的诗意生活。在山水中享受如诗如画般浪漫生活无疑是人生极高境界。山水诗路呼唤现代人回归到自然,在真山水中营造人类诗意栖居生活。应将瓯江“沿线的名山大川、知名景点串珠成链,变盆景为风景,使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8],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畅游山水意境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美,进而形成“山水诗路沿线自然、城镇、文化和谐共生的发展态势,把温州打造成为充满诗意的山水名城,让市民和游客共享‘诗画山水、温润之州’的文旅精品”[5]。要让更多的诗词作品进入景区,丰富景区文化内涵,让游客有诗可观、有诗可赏。山水诗小镇、山水诗村的建设,不仅要依山水造景,更需要借山水诗咏志,重塑和再现最具诗意的场景与居所,使其成为惬意生活之地,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互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山水诗路真正富有诗意,把瓯江山水美变成艺术美,这正是山水诗路文化带建设的最大价值所在,也是最大难度所在。

(2)不仅要有山水诗,还要有田园诗。诗路文化带虽然以山水诗来命名,但完全可以延展到相关的山水文化,包括山水诗、山水赋、山水游记、山水志、山水画、山水园林等等,还应该吸纳与山水诗紧密关联的田园诗等。楠溪江风景区是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那就不应只是挖掘山水诗的内涵,也应深入挖掘田园诗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我国耕读文化的一个典型。这方面,永嘉县鹤盛镇的箬溪艺术村作了很好的尝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箬溪人周建朋在其家乡建立楠溪书院和箬溪艺术村,利用其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形成艺术家菜地、艺术墙、画廊,举办系列高格调的艺术活动,积极探索让艺术进入乡村并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实践。因此,建议在山水诗路文化带中尽量吸引优秀艺术家,特别是学有成就的本籍艺术家参与。楠溪江恢复舴艋舟的做法值得推广,悠悠舴艋舟,能使当代人“进入”古代,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田园生活方式。当然,让山水诗从文字回到它的诞生地,让千古名篇找到最恰当的承载、纪念、传播方式,是需要也值得认真研讨、反复论证的。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里有美丽的乡愁与远方。让诗路串起乡愁与远方,既是历史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命题。诗路文化带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既慢不得也急不来,需要以敬畏心和使命感来做实、做美,这既是对古人青睐山水的回馈与致敬,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要利用中国山水诗发祥地的先天条件,借助浙江大花园建设的难得机遇,在瓯江沿线的核心区域深度挖掘山水文化底蕴,并在重要节点精心建设若干个标志性文化项目,以文旅融合的手段将文化资源优势巧妙地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高质量地打造成一条串联秀美风光、让人魂牵梦绕、展示文化自信的诗路,使瓯江山水诗路成为“诗画浙江”最好的一张金名片,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条山水诗路和山水诗路最佳旅游目的地。

猜你喜欢

诗路瓯江山水诗
奔赴“诗和远方”新征程
A new species of the gudgeon genus Microphysogobio Mori, 1934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瞻谢公亭
文旅融合视角下浙江诗路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
温州瓯江北口大桥绿色公路创建实践
“诗路义乌”诗词曲大赛启事
论中国山水诗的成因
《瓯江丛韵》在浙首发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再次邂逅(绝句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