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故事》的话语风格及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2019-12-27陈学凤
陈学凤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接受《环球人物》杂志专访时曾感慨:“中国领导人是讲故事的高手[1]。”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2017年5月《习近平讲故事》一书出版,仅仅两个月就销售110万册,该书共收录了109则故事。习总书记讲故事的话语风格鲜明、蕴意深刻又通俗易懂,这对高职思政课教学如何讲好故事、吸引学生,实现政治话语与社会话语、生活话语的结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习近平讲故事》的话语风格
(一)善打比喻,提升故事的诠释力
1.以“蓄电池理论”诠释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而进入新世纪,已缩短为2~3年[2],可见,信息技术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为适应新时代知识更新的步伐,高职思政课要引导学生树立持续学习的终身学习理念,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进行自我评价和使知识长期“保鲜”的能力。在“励志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跟上时代”的故事,诠释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很多高职生认为上了大学就不再需要认真学习了,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谈恋爱、兼职等事务上。习总书记借用“蓄电池理论”,把终身学习比作持续充电,只有持续充电的电池才能不断地释放出能量,以此诠释不断学习是前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为社会服务,才有可能进行创新,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2.以“两座山”诠释绿色发展的共识性。在“治理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讲述了造好“两座山”的故事,习总书记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来比喻“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的8月15日在浙江安吉余村调研时,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如今,余村的旅游年收入达1500万元,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最生动的佐证[3]P182,而且十多年来,这一理念从余村走向全国,成为指导全国各地绿色发展的行动指南。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估计到2050年中国GDP将接近美国的一倍,届时中国GDP将占世界的40%,中国将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4]。如果我们不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我们的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将无法支持这种高速增长。
3.以“纸牌屋”诠释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性。腐败问题是执政党的致命伤,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腐败问题越演越烈,最终必然会亡党亡国[5]”。此后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根治腐败,开展了“打虎、拍蝇、猎狐”等一系列惩治活动,推动了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展现了党的良好形象,凝聚了党心民心。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持续深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高职思政课教学必须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驳斥错误言论。在“廉政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纸牌屋”是一部反映美国官场不择手段谋取权力的政治题材电视剧,在中国收视相当火爆,运用“纸牌屋”的暗喻,既通俗易懂,又诠释出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惩治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便于学生理解“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定性。
(二)善引典故,提升故事的感染力
1.善引诗文典句,谈学习三境界。在讲述“治学三境界”的励志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妙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经典名句“人生三境界”来讲述理论学习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要有“望尽天涯路”的高远志向,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孤独;第二境界是要下“衣带渐宽”也“终不悔”的勤奋努力的真功夫;第三境界要通过“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上下求索来领悟学习真谛。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现状来看,绝大部分高职生的高考分数是在240分左右,他们的理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对理论学习的热情不高,对说教式的理论知识不能有效吸收、消化,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高职思政课教师可以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故事,启示学生,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不移的恒心,还要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讲求学习方法和技巧,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思想水平,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自我超越。
2.善引历史典故,谈脱贫攻坚战。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历史是文化的传承,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毛主席说:“读史可以明智。”在品格故事中,习近平总书记妙用宋朝“滴水穿石”的典故,激励各级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胸有宏图、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在迈向全面小康的关键节点上,坚定扶贫决心、坚持久久为功,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滴水穿石”精神是习总书记当年主政宁德时期大力倡导的工作作风。正是靠着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劲头,曾经“老、少、边、贫”的宁德赤溪村,用十年“输血”、十年“换血”、十年“造血”来脱贫,在脱贫路上实现了华丽转身。2017年,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1元,是1984年的100倍[6],成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用“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来概括这个“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扶贫经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任务,高职思政课教学可以讲述“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故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扶贫道路、脱贫攻坚战的目标、面临的困难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等。
3.善引民间谚语,谈和平外交。民间谚语是各国民族文化传承的精典,是老百姓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结晶。这些从老百姓实际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看似零碎、朴实的谚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国际交流的大舞台上,习近平总书记爱用外国民间谚语活跃气氛,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明互鉴,小幽默中蕴藏着大国领导的治国智慧。他用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来表达中俄关系、中阿关系的合作共赢;用埃及谚语“比时间永恒的是金字塔”表达埃及人民崇尚变革、追求自由的伟大精神;用波斯谚语“人心之间,有路相通”表达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应该坚持文明互鉴;用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表达在发展道路的探索上,实践才出真知……习近平妙语连珠,用平实的语言展示大国的形象与自信,用到访国家本土话语向世界传递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心。“和平”是中国外交的核心理念,但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上经常有“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等别有用心的诋毁中国的声音,高职思政课教师要通过讲解“习总书记讲外国谚语的故事”,让学生明白“中国永远不称霸、合作共赢的习式外交政策”。
(三)善用数据,提升故事的说服力
1.善用真实的数据阐述理想信念的内涵。高职思政课是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主阵地,但很多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影响,走进了“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认识误区。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仰的力量”故事中,讲述了“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2050人[7]P71。”高职思政课教学可以讲述这个故事,“6,70,2050”这些沉重、真实、具体的数据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明白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是他们用生命回答了“什么是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那个饱受屈辱的战争年代,正是无数烈士们同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甚至奉献出生命,才换来今天的民族独立、美好生活;要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善用时间整数阐述顺势而为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错失两百年”故事中,讲述了“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前一百年时间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后一百年时间战火连绵,这两百年中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良机,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清晰梳理出200多年来的发展脉络,深刻揭示出近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分析“抓住机遇、赶上时代的极端重要性”。高职思政课可以运用在“时代精神”的教学中,激励大学生要顺势而为、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
3.善用数据对比阐述新发展理念的意义。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点之一。高职思政课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奇迹”故事,他用“5000年灿烂的农耕文明、100多年的屈辱史、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3个历史时间段的比较,用大量的数据对比,回顾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着眼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分析当代中国的弯道超车,把“新发展理念”放置在历史与现实数据的对比中,让学生真切体会“中国奇迹”的来之不易,更加理解新发展理念对未来中国发展的意义。
二、《习近平讲故事》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讲故事的话语方式
思政课教师要学习习总书记讲故事的话语方式,善打比喻,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生活化、通俗化,以提升故事的诠释力;善引典故,使故事更具美感和文化气息,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善用数据,使故事更加真实化、具体化,以提升故事的说服力。打比喻是把人物或者其他物品比喻成另一种物品,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是阐明理论的重要话语方式。善打比喻是高职思政课教学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法,比喻打得好,理论知识的表达效果就会增强,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具有更强的诠释力,更易于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并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最深处,启发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去理解理论知识。善用典故引导,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能委婉含蓄地表达观点立场,增加故事的美感、韵味和风趣,使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更加具有感染力,更易于学生主动接受。善用数据,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7],比如在讲述“新时代新在哪里”时,可以用数据讲述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中国2008年开建了第一条高铁,仅仅用了10年时间,就使中国高铁的总里程达到了3万多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等这些真实、具体的数据,可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进步和效率是惊人的”,能正确理解“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二)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直接资源
习近平是新时代带领中国实现伟大梦想的掌舵人,是讲故事的高手,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8]。诸如运用精忠报国、岳母刺字,讲述人生目标的故事,运用“木桶理论”的比喻,讲述协调发展内涵的故事,运用“地瓜理论”的隐喻,讲述扩大开放方法论的故事,运用“金玉良缘”的比喻,讲述中国和智利两国友好关系的故事,运用“硬骨头”的比喻,讲述脱贫攻坚战的故事;引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典故,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运用真理的味道如此甘甜,讲述共产主义信仰的故事等,这些故事与思政课的内容高度一致,都可以直接作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更能将中国道路、制度和实践讲清道明,更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话语和表达。
三、结 语
高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是看受教对象是否有获得感。“00后”成为大学校园里的新一代大学生,高职思政课教师要熟悉他们的语言习惯、思维倾向和观念系统,善于运用比喻、典故、数据等话语方式,讲好与“学习理念、理想信念、新发展理念、党的领导”等思政课理论知识相关的中国故事,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听故事”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