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遗教育的意义及其实现策略
2019-12-27伍涑华
◎伍涑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沉淀留存下来的文化瑰宝,是国家和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彰显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实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颁布了《保护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公约》,将非物质文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之中,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高校非遗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强文化遗产教育有着长远意义,而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在这方面的责任和作用越来越大。
(一)唤起广大青年学子的文化认同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及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担当。这种文化自觉包括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强化中华民族自我身份确认(即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之逐渐形成文化自觉;通过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包括中国的语言、服饰、建筑、曲艺、神话传说、节庆等传承和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形成文化多元化的认知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导致产业链精细分工;网络、电脑、智能手机等文化载体的涌现,推动世界进入新媒体时代,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这种融合和交流,既使我们能够了解和欣赏人类历史长河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同时也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经济、科技及生活等方面的多元化。
因此,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可以拓宽师生的文化视野、树立博大的胸怀,同时也能使师生在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的过程中,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内容和价值的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1]。
(三)激活教育新理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内容,包括现在的“国学”,但为什么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国学教育理念,只重视经典书籍的死记硬背,而轻视如何将文化典籍中的精髓具体化、生活化。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将文化遗产教育专业化,即只在文科类专业的学生中开展教学,致使其内容在高校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而教学方式的陈旧,使得文科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忆,无法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更无法实现文化精神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文化教育课程必须改变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模式,激活新教育理念。
二、实现策略探析
高校是非物质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重要场所场,这是其他场所无法取代的。因此,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责任重大。那么在高校中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教育目的?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充实和完善非遗数据资料
高校是一定区域内的文化教育中心,在科研与人才方面更加专业和科学,并有充足的师生人员优势。高校可以通过网络、期刊、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和完善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采集、管理和保护研究[2]。比如,我们可以利用内蒙古地区的区域文化资源,利用对蒙古族文化整理研究的便利条件,采集、充实和完善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据和资料。
(二)建立非遗教育课程体系
在充实、完善各地非遗研究领域的最新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认真论证其可行性,并结合高校开设的非遗教育课程、通过组织教师团队,初步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超越课程范围的情况,要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完善其课程标准和体系,特别是可以充分利用公共课程体系建设,推动非遗教育发展。
(三)改革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可以对具体教学内容调整、细化。如介绍非遗基本知识,列举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非遗的案例,阐释非遗产生、沿革、变化的规律及其文化特点和作用等,让学生领悟其中蕴含民族文化精神[3]。可采用启发互动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融合个人体验的认知,使学生能够采用科学的方法、丰厚的知识去分析文化遗产。教师可以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调查研究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学生也可以建立实训小组进行相关的田野调查,做实训报告、论文等,例如清明节习俗、婚庆习俗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积极的过程性评价,学校也可以举办非遗文化活动展演或展板,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作品或技艺等。
(四)尝试校企联合
地方高校与文化企业可以尝试合作、协同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需求的文化品牌。高校在非遗研究和教育方面更要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使校企联合发挥独特作用,甚至创造产业价值,激活文化产业圈。这样,使无形的非遗文化向有形的产业发展转变,为地方文化品牌创建提供智力支持。比如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自己设计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工艺品投入文化企业,既可实现对文化的宣传,又为企业带来商业利益[4]。
三、结语
总之,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有着重要意义、承载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它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多元认知,还可以激活高校教育理念、促进创新。高校可以在充实和完善非遗数据资料的前提下,建立非遗课程体系并践行教学改革,还可以实行校企联合,共同创造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