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媒体对外宣传的研究述评
2019-12-27郭偲婵
◎郭偲婵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人民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不仅对中国当代改革和发展起着重要指导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有着重要影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对外宣传工作,对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对外开放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新时期媒体宣传的重大使命及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对外传播最具权威性、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报纸。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外宣传的特点及时代价值,旨在为媒体对外传播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更好的指导[1]。
一、关于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
《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对外传播中,较多地涉及到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研究。
其一,新时期媒体对外宣传工作,要向世界全面展示一个军事威严的强大中国、维护和平的友好中国、兼容并蓄的开明中国的国家形象。《人民日报·海外版》为彰显这种形象,重视传播技巧和策略的运用、报道对象的显著性呈现、硬新闻与“海味”报道结合的叙事风格的打造、内外视角多层结合的叙事角度的使用等[2]。学者赵艺扬采用框架理论的分析方法,对报道的消息源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人民日报·海外版》在“一带一路”报道中充分利用“媒介事件”塑造国家形象,主打官方信息、注重多元声音、重点塑造经济形象,塑造了积极负责的大国形象。刘林卿指出《人民日报·海外版》所塑造的国家形象主要有四个方面:互利共赢的政治形象、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文明悠久的历史形象以及创新中国的现代形象。
其二,在国家形象建构宣传中应强化媒体定位的个性化色彩[3]。学者王瑞林和毛彦心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峰会期间的112篇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了构建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策略,认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呈现出立体多样的中国形象,虽然各种形象比重不均,但塑造基本全面。
其三,对外传播媒介需要树立独特的风格,报道对象应建构多元化和数字化的表达方式。谢珊提出,我国对外媒体构建国家形象要努力形成富有感染力、吸引力、传播力、影响力的话语体系。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曾在《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讲到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几个问题,一是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对海外华文媒体提出了新期待;二是中国的发展,为振兴海外华文媒体提供了新机遇。丁童同时也指出,一些海外媒体的涉华报道中客观报道增多,但仍存在偏见与误解[4]。
综上所述,多数学者均认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国家形象对外宣传中构建了自信、开放、信守承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同时也给出相关建议:应当探索转变话语体系、顺应媒介环境,强化媒体融合。
二、关于“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研究
除了国家形象的对外宣传,《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宣传研究还较多地涉及到“一带一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5]。
其一,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多刊发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主要版面,报道主要立足于该报原创,注重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平衡。其二,部分学者认为,做好对外经济传播要改变“重主题轻主角、重体现轻展现、重论述轻叙述”的做法,要以小事件透视大时代、以小人物折射大变化、以小故事揭示大趋势。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世界的故事载体和融通文化的人格化符号,是对外经济传播的重要手段[6]。其三,研究者在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一带一路”报道的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策略:主动进行相关议程设置,做好释疑解惑的工作,创新相关报道,把握国际传播规律。
三、关于“中国梦”的对外宣传研究
很多学者也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的对外宣传作了研究。如李琦提出《人民日报·海外版》运用百姓视角、故事化言说与“他者”符号等叙事策略,将原本单纯的会议报道深化为对中国近五年来发展的全方位、多角度地生动描摹,建构繁荣兴盛、民主和谐与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7]。
“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宣传研究的重点内容。《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宣传,印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共同利益观。
综上所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宣传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目前学界的研究方法也较为单一,多采用文献研究法,并未使用跨学科等研究方法。因此,关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外宣传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