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口头叙事研究成果的出版思路与出版价值
2019-12-27吕苗莉
◎吕苗莉
(湖南文艺出版社 湖南 长沙 410000)
民间口头叙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承载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编织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空间。随着新时期民间文化的大发展和全球范围内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与文人叙事、官方叙事相对应的民间叙事逐渐引起政府、学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而相关抢救性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的成果,成为出版界持续关注的对象。
一、概念界定
民间口头叙事是指在民间社会流传的对一个或一个以上事件的叙述,它是以讲述人为中心的叙事,简言之,即传统的口头文学。其创作源于民间鲜活的日常生活,其传播依托于众多擅长言辞的普通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口头传承”。因缺乏相应的书面记载和牢固的传承体系,它在传统社会急剧转型、人际交往模式重构的当下延续起来困难重重,有些甚至濒临失传。
民间口头叙事包括三大类别:一是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散文体叙事文学(以神话、民间传说和民间故事为主),即广义的民间故事;二是民间歌唱,包括史诗、民间歌谣为主的韵文体叙事文学;三是以民间谚语、谜语为主的口头语言叙事。本文以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形式最富有创造性的民间故事为例,探讨民间口头叙事研究成果的出版思路,并浅析此类选题的出版价值。
二、出版思路
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发展、传承研究在学界是相当前沿的课题,目前尚未有系统研究的成果或者专著出现。在民间故事研究领域,侧重于故事文本的采集,以及对文本的结构、形式、意义等进行探讨;在故事传承人的研究上,更注重分析传承人的人生经历、讲述风格、传承路线等。对于故事文本、故事传承人、故事村落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影响,学界尚未给予充分关注。基于这一背景,出版机构可与学界联合策划跨领域、多维度的“研究课题+出版项目”,深入考察、系统整理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情况和传承谱系。本节从出版思路出发,探讨策划此类选题如何求新、出新。
(一)基本内容
该项目主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家级非遗项目中,关涉文本、传承人、村落三种因素的民间故事共有18个,其中第一批7个(河北耿村民间故事、湖北伍家沟民间故事、湖北下堡坪民间故事、重庆走马镇民间故事、辽宁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辽宁古渔雁民间故事、辽宁谭振山民间故事),第二批6个(内蒙古通辽巴拉根仓的故事、辽宁北票民间故事、浙江绍兴徐文长故事、山东崂山民间故事、湖北都镇湾故事、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第三批3个(辽宁锡伯族民间故事、西藏嘉黎民间故事、浙江洞头海洋民间故事),第四批2个(宁夏回族民间故事、重庆广阳镇民间故事)。该项目可据此分成18卷,如成渝古商道上的口头叙事、道教圣地武当山下的信仰叙事等。
(二)撰写体例
据上述学术背景,该项目可综合考察故事文本、故事传承人、故事村落三者的关系,按以下体例撰写:以民间故事的流传地为文化依托、叙事文本为核心载体、讲述人(传承人)为研究线索,多媒介为主要技术手段,呈现我国民间口头叙事的历史源流、传承情况、发展态势和典型形态,为口头叙事在当代的发展与传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1]。
(三)文本架构
每卷主要由七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第一,地域文化探寻实录。从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个层面(自然生态包括气候、地貌、植被、山水、动物、名胜等,人文生态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等),详细记录故事村落的基本情况,呈现民间口头叙事活动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第二,口头叙事的基本传承情况。以文献佐证、口述佐证为基础,理清故事村落中口头叙事的传承历史和发展脉络。这一部分考察三点:近百年的传承情况,当代讲述活动,口头叙事作品的主要类型。第三,口头叙事传承谱系。这一部分由四点构成:故事村落中传承人的基本状况,重点传承人的谱系(生活史),重点传承人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在国家开展非遗保护的语境下,当代传承人保护情况,传承人传承故事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四,口头叙事的基本主题(内容)传统。以口头叙事的主题或者内容为基本讨论对象,将其分为不同传统类型进行分析。第五,口头叙事讲述人的故事特色分析。分析杰出讲述人讲述故事时的特色,包括讲述时的语言、身体行为以及故事内容等方面的特色;包括不同时段的故事讲述特色变化等[2]。第六,典型类型故事分析。以第二部分的内容为基础,对故事村落中的典型类型故事进行分析,结合当地风土人情,突出典型的地域文化和讲述人讲述该类型故事的情态以及讲述人对该故事的理解。第七,附录。由典型故事、传承人名录、故事类型表构成。
三、出版价值
上文所策划的“研究课题+出版项目”,其出版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产业价值。
(一)学术价值
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的层面,该项目在研究方法上独树一帜,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有突出贡献,学术价值极高。目前,学界对单个民间故事传承人的研究文章较多,而对于故事传承人群落、故事家族、故事村落关注较少;同时,该领域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偏重于文本、性格分析,对叙事活动本身及地域文化缺乏相应的研究。该项目首次采用“个人——村落——社会”的研究范式,反观民间口头叙事的发展历程、基本结构和传承方式,在该学术领域具有标杆性的地位。此外,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理论创新、哲社学科话语体系本土化的建设有重大意义。
(二)文化价值
对民间故事讲述人的发掘和保护、对故事村的开发和延续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政府行为,它同时也需要民间足够重视和积极配合,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地文化生态迥异,在传承民间故事的进程中步伐不尽相同,经验有得有失,该项目能够立足全国,在系统调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不仅留下了可贵的影像、文字资料,让逐渐逝去(或已经消失)的传统、村落、讲述人等成为有迹可循的图像、声音或文本,还为当代及后世的口头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三)产业价值
中国民间口头叙事的研究与总结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中国民间口头叙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不可能通过一次总结就能完成开发。该出版项目只是一个开始,但这个开始将推动出版界与学术界、产业界的良性互动,为中国民间口头叙事研究、为中国故事村落开发与保护、为相关图书产品的延伸开发提供版本参考。其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直接创造的产业价值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