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媒体对外传播的影响
——对尼泊尔外宣状况的解析
2019-12-27◎朱梅
◎朱 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南亚中心 北京 10004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简称国际台)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级广播电台。国际台全天候使用65种语言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2018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深化机构改革方案,国际台与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同组建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随着中国国家势力的日益壮大以及国际环境日益复杂,在国际舆论场上中国媒体需要进一步提高影响力,才能匹配我国日益崛起的大国形象。通过对南亚邻国尼泊尔外宣工作发展变化的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可以以小见大,有益于更好地展示当代中国的形象,更好地服务治国理政、定国安邦大局,更好地提升国际舆论引导水平,让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富亲和力、更有感染力。
一、尼泊尔在我国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北邻中国,西、南、东三面与印度接壤,与青藏高原仅一山之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尼泊尔一直是中国对外宣传的重点。在涉藏问题上,尼泊尔政府始终坚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表示“决不允许任何势力在尼泊尔从事反华活动”的立场。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共同建设的逐渐深入以及“南亚大通道”构想的提出,尼泊尔与中国之间经贸、人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强,尼泊尔在我国战略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二、尼泊尔媒体形态的变化
19世纪50年代,尼泊尔涌现出大量私营印刷媒体。同一时期,尼泊尔首家国营广播电台“尼泊尔电台”正式成立。1985年,尼泊尔成立第一家电视台,该电视台为政府性质。1990年,尼泊尔王国宪法颁布,该宪法首次出现保障新闻和出版自由的内容。因此这一时期出版发行的报纸数量剧增到约200种。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逐渐出现了私营的广播电台及电视机构。
21世纪以来,尼泊尔传统媒体快速向新媒体转变,主流媒体纷纷开设自己的网站。据不完全统计,经尼泊尔新闻委员会注册的网站已超过200家,互联网成为尼泊尔受众获取新闻资源的主要手段[1]。
近年来,新型社交媒体Facebook、Twitter成为尼泊尔青年一代最常使用的资讯浏览工具。2015年,尼泊尔发生特大地震。数以百万计的民众利用Facebook和Google等社交媒体资源寻找亲人。
三、国际台尼泊尔语部简介
1975年6月25日,中国国际电台尼泊尔语广播正式开播。目前,尼泊尔语广播每天播放广播节目4个小时。除尼泊尔本土以外,尼泊尔语广播辐射不丹、印度、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家。尼泊尔广播重点打造“每日新闻”“国际锐评”“中国西藏”等品牌节目,形成了广泛的听众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尼泊尔历届总统、总理、部长级高官及各政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接受过尼泊尔语部的采访。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2003年12月开设尼泊尔语网站,2009年11月尼泊尔语网站改版,网络电台开播。国际台尼泊尔语广播还与当地都市调频电台建立合作关系,在节目素材方面实现共享。随着节目形式不断多元化,尼泊尔受众可以从更多种渠道接收到国际台的节目。
2017年,为适应尼泊尔受众接受信息习惯的变化,国际台尼泊尔语部注册Facebook官方账号,经过精心经营,现粉丝数量达到2430068人,约占尼泊尔总人口的1/10。
四、尼泊尔语节目优化建议
国际台尼泊尔语广播开播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了广播、网站、新型社交媒体相融合的多媒体平台,节目内容由单一的广播形式扩展到图文报道、视频报道、视频直播等多种媒体形式。但是同国际一流媒体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还需凸显媒体特色,打造更具有公信力的信息渠道。
(一)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由于尼泊尔与中国的受众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受众群体、接收手段、收视习惯也大有不同,如何用尼泊尔受众更能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成为对尼外宣工作人员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尼泊尔语广播在非新闻性报道时应突出自身语言特色,深入了解、分析受众习惯,摒弃惯用宏大主题、宏大口号的习惯,用“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只有在内容、形式、方式等各方面引发受众的共鸣,才能进一步拉近与受众距离,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提高受众的“黏性”。
(二)差异化对待多媒体手段,吸引新受众群
尼泊尔青年群体以及高社会阶层的获取讯息的主要来源已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和新型社交媒体。上述群体也是我国对尼泊尔宣传的主要目标人群。因此宣传报道要改变传统的单向宣讲的方式,适应新媒体的有差异、重互动的发展趋势,对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从报道形式和内容处理上进行差异化区分。
以吸引更多年轻及高社会等级受众为目的新媒体平台就要符合新兴媒体的特点:
1.内容更加注重贴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
对近半年尼泊尔语Facebook账户发表的近3000条国内、国际新闻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涉及尼泊尔与中国合作建设、中国农业发展、辣椒与包子的新闻讯息明显能够吸引更多的浏览量。具体分析来说,尼泊尔与中国合作建设,符合尼泊尔受众地震灾后重建的迫切心理。尼泊尔的主要支柱产业是旅游业和农业,中国各种农业发展经验的介绍和丰收的景象更加贴近尼泊尔受众的生活需求。不难看出,只有内容贴近受众的心理需求,才能产生更好地传播效果。
2.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通过实践对比,我们发现,将内容相近的新闻讯息相对比,配有图片的新闻浏览量明显高于未配有图片的;时间短小、节奏轻快的视频播放效果往往高于时间较长的;有互动的直播节目播放数据远远超过单一宣介式直播。
事实证明,同一条新闻,在不同的平台使用,绝不能千篇一律。要定期分析、总结受众兴趣的特点和变化,并根据新媒体平台受众特点,适时调整报道内容和方式,这样才能得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效果。
(三)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抢占舆论主动权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平台,无论内容形式如何变换,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这就要求对外宣传机构不断修炼内功,“对标”国际一流媒体,抢占报道的第一落点,充分整合和利用一切资源,用创新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本土化”“国际化”的对接,增强国际传播的穿透力、感染力和权威性,真正达到介绍中国、宣传中国的效果。
四、结语
对尼泊尔宣传工作是中国外宣工作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尼泊尔外宣工作中新型媒体的影响进行解析,可以以小见大,有助于规划外宣布局,制定符合实际的方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发展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