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宝鸡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现状及对策

2019-12-27尉超伟

文化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宝鸡泥塑传统

◎尉超伟

(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陕西 宝鸡 721000)

宝鸡市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悠久深厚,历史名人群星璀璨,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鸡市在坚守文化根脉、坚持活态传承方面,近年来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一、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经历5000多年历史变迁,在传承和弘扬中不断前进,始终一脉相承[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呈现着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记,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发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情感共鸣。

宝鸡,是青铜器之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现存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重器——“何尊”之上,“宅兹中国”已成为吸引众人目光的宝鸡文化符号,和它一起展出的一千多件青铜器,向世人全面展示了周秦文明的灿烂成就和青铜器之乡的独特韵味。

从2017年开始,宝鸡市就打出“看中国,来宝鸡(To see China,visit Baoji)”的靓丽文化名牌,围绕此主题,依托重大传统节日,大力开展系列文化旅游节、春节民间民俗展演、群众文化体验活动、非遗欣赏和体验活动等等。

每年举办一届宝鸡群众文艺绝艺展演活动,突出“新、奇、特、绝”,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技巧性和艺术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和游客十万余人,获得了大众好评。“避暑九成宫”全国书法邀请展、“凤翔泥塑”绝活邀请展暨凤翔泥塑工艺振兴发展工作研讨会、“知礼、育德”张载文化论坛峰会、“弘扬关学文化 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系列活动、“西秦刺绣看千阳”及“迎端午送吉祥”西秦刺绣文化旅游香包节和绣品展销会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无一不向世人展示宝鸡市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2],吸引广大旅游观光者及文化爱好者参与其中。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对宝鸡传统文化的全方位展示,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动态思考和不断探索。

二、展现时代风采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面对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我们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宝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中,很好地体现了创新性发展这一点。近年来,宝鸡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研发和推广,注重以人为核心、以一定历史时代的生产和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与时俱进、自我更新,符合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节奏,在继承和创造的统一中不断发展。

凤翔木版年画原来主要用于春节及重大节庆日的装饰,而今,将木版年画印制在邮票、丝巾、服装、包包、挂历上,使色彩大胆夸张传统的年画成为流动的风景。原本题材相对单一的凤翔泥塑,如今形成有规模的传习所,有了统一的品牌意识,研发出更多乖萌的造型,更加符合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的喜好,更是很多人馈赠国外朋友的首选礼物,凤翔泥塑去年还荣登央视春晚成为春晚吉祥物[3]。炎帝祭典寄托华人对祖先共同的哀思,但摈弃了烧纸焚香等环节,改为诵读祭文、鼓乐和鸣。

所以说,用现代产业理念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项目,以现代审美思维,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才是对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与弘扬。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要照着讲下去,而是要接着讲下去”,在继承和创新中接着讲下去。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立场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的果实,不能只让其躺在书斋里、活在书本中,需要让其走入社会、进入人心,通过融入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发挥其滋养心灵、哺育成长、以文化人的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落地生根、接续相传。

宝鸡坚持保护性传承和活态传承,让文脉“活”起来。连续10年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累计有8万余人参与此项活动。剪纸、泥塑、刺绣、脸谱绘制技艺进校园等都充分阐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覆盖面占全市学校总数90%以上。“三区人才”培训活动走进陇县、麟游、千阳,结合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累计开课超过280节。凤翔泥塑技艺和陇县的脸谱绘制与小学生美术课结合走进校园已实行了15个年头。宝鸡市高新一小和高新三小以“一套国学教本教材、一周一次国学经典齐诵、一周一堂国学课教育”,打造出国学经典诵读特色学校,真正实现让优秀传统文化“学起来”“传起来”。

宝鸡注重推动传统文化的“三融”,即融入家庭生活、融入精神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融入家庭生活,深入挖掘整理宝鸡传统文化中的家风家规,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创建;融入精神生活,坚持开发市民休闲文化、体育健身文化、特色餐饮文化,紧贴群众精神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精神文化读物和影视作品;融入社会生活,把中华优秀文化思想理念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范等社会规范,引导人们养成良好文化行为规范。

注重将传统文化与旅游结合,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游(太白黄柏塬等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游(凤县羌族)、历史文化游(五丈原文化景区、秦公一号墓、大散关等)、红色经典游(扶眉战役)等。注重文化与城镇建设融合,把古陈仓文化经典性元素和新宝鸡标志性符号纳入城乡规划设计,把文化记忆镌刻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让这些文化自信的符号推动优秀文化真正走入百姓生活空间。

四、推进文化与多产业相融

文化是根本,产业是手段,通过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教育等多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传统文化业态的更新换代、推陈创新,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生机蓬勃、兴旺发达。

宝鸡重视加强和鼓励文艺创作,从历史文化的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围绕戏剧、曲艺等传统文化内容,编排契合时代需求的剧目。新编秦腔历史剧《望鲁台》,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千阳先贤燕伋和名胜古迹望鲁台的历史故事为原型,重现了燕伋尊崇师道、设坛讲学,首开儒家文化进入秦地之先河的历史担当,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积极开展文艺创作,创作了《岐山等你来》《家住渭滨》《一条小溪》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等文艺作品[4]。

围绕“文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凤翔县针对泥塑产业的创新传承,打造出“一园一镇一村”的中国年文化旅游体验区;其开发的泥塑创意作品,创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泥塑,与憨态可掬的吉祥物,登上了央视春晚的舞台;开发出泥塑衍生品及创意产品种类达500多种,预计“十三五”末,泥塑产业产值实现1亿元。

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宝鸡优秀传统文化渊源于独具魅力的历史文明,近年来,宝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思路和风格。

(一)明确总体思路,构建传承体系

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是一项系统化、整体性的重大文化工程。宝鸡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需要通盘考虑、战略布局,不能再走各自为政、碎片化传承的老路。立足全市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加快构建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发、保护传承、国民教育、宣传普及、创新发展、交流合作等六大体系[5]。由于思路明确与统筹有序,宝鸡的文化传承实践开展得生机蓬勃。

(二)以宝鸡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工程为载体

以宝鸡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工程为载体,找到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抓手,打造示范效应。宝鸡历史名人群体群星璀璨,既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有科学家、文学家等等。他们不仅为宝鸡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也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宝鸡启动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展开各类学术研究和社科普及,加强对历史名人文化的研究阐释,同时辅以历史名人博物馆、陈列馆、文献中心协同开展文化传承活动,形成集聚效益和示范引领效应,产生了较好的传承传播效果。

(三)着力推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着力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现代文明新内容、新动力,形成文旅结合新经济。积极搭建一系列学术科研平台,加强对宝鸡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和价值提炼。在文化产业方面,着力推进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跨界融合“新经济”,纵向延伸文化产业链上、下游,将传统文化与创意内容、新兴媒介技术相结合;横向拓展文化产业宽度,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体育、音乐等产业相结合,带动文化新消费,形成文化新业态,进而创造出社会经济双效益。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增加传统文化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创造出了更多惠及于民的文化福祉[6]。

可以说,宝鸡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一直秉承扬弃有度、转化创新的宗旨,不断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及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7]具有宝鸡特色、宝鸡风格、宝鸡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在不断传承、扬弃的探索中,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历久弥新[8],闪耀着恒久的思想光芒。

猜你喜欢

宝鸡泥塑传统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多彩泥塑
泥塑师
民间美术——泥塑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宝鸡非公企业多种形式学习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