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比较研究

2019-12-27涂春梅

文化产业 2019年8期
关键词:知识青年打工者知青

◎涂春梅

(陆军军事交通学院汽车士官学校基础部 安徽 蚌埠 233011)

打工文学和知青文学都是特定历史时期铸就的文学现象,都是以表现某个特定群体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一个是因千万大军进城打工而生,一个是因千万大军下乡劳动而生,历史似乎是巧妙地让两者轮番登上舞台,演绎出不同时代的故事,让人们得以比较观看,从而得出一些意味深长的结论。并且,前者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后者则似乎渐行渐远;前者仍在发展中,后者则已达到成熟的高峰。

一、两者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其中以青壮年为主,大部分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他们绝大多数聚集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后,城市涌现出各类大大小小的企业,这些经济实体又产生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着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求新的生机,形成庞大的打工群体。与之相比较的是,1955至1966年,全国有一百多万人上山下乡;1968年起,又有一千多万知识青年奔赴全国各地的农村、农场和边疆地区。

相比较而言,农民工现象更大程度上是经济因素铸就的结果,没有强制性的举措,吸引他们的是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机会。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农民可以自行选择进城还是不进城,可以选择在城里奋斗还是返乡。知青现象,更大程度上是受当时政策的影响,当时城里适龄知识青年必须去农村、农场或边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能自由选择回城。同样的背井离乡、怀揣梦想,打工文学和知青文学必然会蕴含着一些共同的情愫;但同时,始发地与奔赴地的差异又让这两种文学代表着不同的文学记忆。

二、两者都有各自的文学记忆

无论是农民工进城还是知识青年下乡,共同点都是背井离乡,因此初期的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都会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抒发在陌生环境中生起的失落感伤之情。打工文学中如林坚在《别人的城市》《有个地方在城外》等作品中表达了打工者远离乡村又难以融入城市的迷茫、惶惑、失落的心境。知青文学中如任毅的《南京知青之歌》,表达了知青们思念故乡和青春怅然若失的感伤。

打工文学与知青文学反映的是两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生活经历不同,带来的文学记忆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打工文学往往会关注他们这个群体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困境,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从相对落后的农村来到比较发达的都市。都市的一切对于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具有诱惑力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在都市拥有一席之地,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都市的繁华与喧嚣。然而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因为没有城市户口,甚至经常被驱赶,加上早期的工作条件差、工作压力大,生活没有保障。如果说都市令人流连忘返,那么他们更多时候是生活在底层;最终选择了返乡的人可以生活在自己熟悉的文明环境中,那儿没有被都市文明排斥的惶恐和不适,代价是失去了在都市寻梦的美好憧憬;选择留下的人仍然需要继续与陌生的文明环境进行磨合,甚至要让自己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忍受着对故土的思念,换来在都市寻梦的心境[1]。“衣锦还乡”是古代人返回故土的最大荣耀,现代的打工者们又何尝不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呢?

知青文学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从都市来到农村,满怀一腔热血和青春的激情,奔向心中的热土。知识青年下乡时大都是刚刚中学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在思想各方面也尚未成熟,对即将前去的农村、农场或边疆掺杂着孩子般的新鲜感。下乡生活开始后,生活环境的不适、劳动的艰辛、业余生活的单调等等,必然使得他们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因此,尽管那儿有朴实的民风民情,有乡野的本真和野趣,绝大多数还是想要千方百计地回城,只有极少部分人留在了农村。知识青年大都选择回城,除了因为城市是他们土生土长的地方之外,更因为都市有比农村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城市里的打工者拼命地想留在都市,农村里的知识青年拼命地选择返城,做出的抉择何其相似?打工文学描绘的都市不是“天堂”,但仍然没有断绝打工者要留下来的愿望和奋斗的激情;知青文学描绘的农村不是“地狱”,那儿的日子虽苦,但有着田间野趣,有着朴实的民风,有着没有被现代工业文明浸染到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但却没能阻挡知青们返城的脚步。无论是留下来还是返回去,立足点都是都市。

三、两者归属的创作层次不同

打工文学是一种底层叙述。首先,作者本人如张伟明、安子等基本都是打工者,他们亲历了打工生活,写出的作品能较好地贴近打工者这个阶层,也从来没有像打工文学这样走进打工者心灵深处的叙述。张伟明、安子等不仅展示了都市里打工者的工作生活状况,更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融于其中,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关怀精神;其细腻、真切、本真的一面,是那些没有切身经历的人们所无法体会表达的。但由于打工文学创作者们自身的一些原因,创作的立足点不够高、看得也不够远,虽然情很浓,思想性却不足。

知青文学是一种反思性较强的文学。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寻根文学”,知青文学作家的创作都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从基于自身的境遇开始,站在更高的历史制高点对一代人的遭遇进行反思,进而从整个文化角度寻求造就我们历史的“优”的根和“劣”的根,对于我们的文化建构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他们作为精英阶层,往往以启蒙者的姿态高高地俯视历史和现实,缺乏深入和全面的底层意识。起初,对知青生活进行追忆的文学也蕴含了对农村底层生活的体验,但后来的知青文学对于底层生活的关怀和叙述渐渐显出不足,甚至避而不谈。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知青是极度否定这段历史的,如此也就不可能平心静气地叙述那段熟悉的底层生活[2]。再则,后来的知青作家急于反思历史,很容易跃过具体的生活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打工文学和知青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共存和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一段亮丽的风景线。农民工在城市的际遇处于变化之中,打工文学也随之不断发展。知青文学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峰,经过岁月的沉淀仍在不断发酵,呈现出深层次的文化思考。

猜你喜欢

知识青年打工者知青
嘎爷的一把火
知青岁月
冬瓜谣
上山下乡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
论打工漫画与打工者的文化契合
秋后算账
为什么革命化就得劳动化
正是量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