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神思》篇对写作思维的启示
2019-12-27达娇
达 娇
《文心雕龙》中的《神思》作为创作论的首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创作论中,《神思》对它以下各篇内容的论述和思想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神思》主要讲了文学创作的构思活动,指头脑中有想法、心中有对文章谋篇布局的整体规划、笔下有对语言选取的精确把握,这是一篇优秀文章需具备的条件。
一、“神思”一词的来源及其内涵
《神思》开篇说:“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1]说明“神思”是一种身在此而意在彼、由此及彼的联想。“神思”一词的提出最早不是刘勰,而是早于或同于刘勰的宗炳与萧子显,他们分别在《画山水序》与《南齐书·文学论》中论及“神思”一词。其后,陆机在《文赋》中描述了“艺术想像”的过程,虽未用“神思”一词,但他直接决定了《文心雕龙》“神思”理论的形成。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指出:“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矣,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倡论文心。”[2]再一次强调了写作需用心,要抓住文章的核心要义。
《神思》作为创作论的首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学者安东谅说:“如果说《文心雕龙》有划时代的独创性是在下篇,可以把下篇开头的《神思》篇作为本书的枢纽来考虑。”[3]因此,历来关于《神思》篇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对“神思”的理解也是各有千秋,具有代表性的有“艺术想象活动说”“文思或艺术构思说”“艺术构思为主包括想象、灵感等因素说”“形象思维说”等[4]。本文采用以张少康、周振甫、王运熙等为代表的“艺术构思为主包括想象、灵感等因素说”的观点,对“神思”理论展开论述,明确“神思”是不受时空局限,情感活动不仅内在于心也外现于形,既伴随语言又有物象的一种想象活动。
二、《文心雕龙》“神思”理论
“神思”是一种艺术想象活动,在其活动过程中思维主体要有神与物游的想象能力,具备虚静的写作修养,对言辞的表述要清晰,理清意、思、言三者的关系,最终使文意与语言达到一种思表纤旨、文外曲致的境界,这几方面相互关联,成为写作思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想象能力: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想象能力是人类心智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写作构思的重要内容。“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5]说明“神思”进入自由状态,主体可与“千载”“万里”相接通,想象超越时空局限,具有无限性、广泛性的特点。想象的至高境界则为“神与物游”,作者的思想与客观事物交融,文章的艺术构思脱离客观外物同写作主体的个人思想飘荡到万里之遥,成熟的构思就会达到“神与物游”之境。无论在情感上还是感官上,主客观都需达到统一,做到心物交融,就像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一样,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想象是艺术思维活动的前提,艺术构思离不开主观之“神”、客观之“物”、自由无拘的“游”的自然结合,三者水乳交融。
(二)写作修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6]“虚静”并非是完全对外界的一无所知,而是拥有“虚静”的心态,全面接纳各种事物并认识事物形象的各方面,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排除干扰,专心一意。同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随文章内容起伏变化,如陆机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7]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8]这是保持虚静状态的前提条件,获得经验来自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社会实践,要学会两种经验结合,对各种事理进行辨析、斟酌,有自己的是非价值判断标准,顺着写作思路去寻求美好的文辞。“虚静”指人在艺术创作或审美之时排除内外的一切干扰,达到一种空明的心理状态,文思将会呼之欲出,语言文辞将会跃然纸上。
(三)表达能力:意授于思,言授于意
“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9]说明文章内容受作者思想感情的支配,而言辞又受文章内容的支配,如果意、思、言三者紧密结合,文章就贴切,反之就会相差千里。文辞把意与思两者结合,文思则表达得完美无缺。三者相互联系,写作时主体头脑中有构思,落于纸上的语言有深度,文章就能表达主观意图。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10]主体的写作感受要随时空、客观事物以及个人的思维状态而变化,融情于景,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但“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11]。也就是说,文章言不尽意,写作主体有失落之感。这就要求写作主体不仅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大脑中还要有丰富的语言仓库,做到言能尽意。
(四)言外之音:思表纤旨、文外曲致
“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12]文思以外的细微奥妙的旨意,文辞之外的隐幽委曲的情趣,皆是语言不能言明、笔墨不能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矣乎!”[13]要达到此中境界,必须对其十分精通与熟练,就像厨师伊挚虽不能说出鼎中调味的微妙,但可以做出美味佳肴。说明熟能生巧,做任何事情都要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奥秘。写作亦如此,脑海中有想法,就尝试组织语言,及时写下欲表达之意,反复斟酌,才可表达言外之音,否则只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所蕴含的肤浅之意,并无深刻可言。
《神思》篇虽短短一千多字,但段落之间的衔接紧密,句与句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全篇围绕写作思维的几个方面层层展开,构成一个清晰的“神思”理论体系,对写作思维的形成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三、“神思”理论对写作思维的启示
教师是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学生写作有难度的问题,面对一段材料,无从下手,内容缺乏新意,语言平淡无奇。教师在讲授写作过程中,采用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转变古板的课堂模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写作过程中,写作主体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面对事物要敢于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找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共通点,抓住事物的关键,文章中观点的提出要立竿见影,使文章有深度和广度。想象并非毫无根据,完全脱离社会生活,而要有一定的丰富性和合理性,文章要虚实相间,并非完全按照生活模样原样再现,也非毫无踪迹可寻,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意味深长,值得一读。灵感是写作的源泉和动力,我们需要激发想象力,面对事物善于发现联系,采用各种交错的方式组合,使文章有新意;教师要结合视、听、说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多方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形成发散性思维,使写作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培养虚静心态
“虚静”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起点,受到外物感兴达到“物与神游”的思维状态,并获得审美意象,创作具有独创性的文学作品。写作过程是大脑思维灵活运转的一种活动,需要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心无旁骛,对外界的干扰要自觉摒弃,一心一意写作。其次,还要有丰富的知识积淀,广泛阅读经典著作,学习古代先哲的精神和思想的精华,洞悉事理,分析语序、语意、句子逻辑、行文安排是否恰当、合理,事例的选用是否符合文章的思想,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技法再高超,没有食材也是无稽之谈。正如提笔之时,头脑中无想法,胸中无墨水,谈何写作?当处于混乱、嘈杂的写作环境,心浮气躁,神思不宁,思路自然不会畅通。因此,写作主体需要具备基本的虚静心态与知识素养,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教师应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其虚静的心态,丰富其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作品。
(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要学会处理言、思、意三者之间的关系。写作主体把握了“理”“义”后,形成“意”,由“意”再生出“言”,在意、思、言这三个环节中,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同时,刘勰指出语言精确选取有难度,“思”的结果与语言的表达之间存在差异。
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应该研读名著,字字推敲,总结用字的方法,学习写作手法,品味深层内涵。对意象的选择要辨别是否符合语境,句子前后是否连贯,看其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能否正确体现作者主观意图。语言要做到含蓄,言意之微妙可体悟领会,但不可尽付言诠,写作要留有余地,激发读者想象。文章应言有尽意无穷,如李清照《声声慢》借秋景抒写国破家亡夫死之后孤苦无依的悲愁之情,全词字字精确。对语言的加工润色,要尽可能追求言外之意。
四、结语
写作思维的形成对个人成长与思想的形成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神思”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写作思维的形成与写作教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