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研究
2019-12-27肖小娟
肖小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大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以草原文化为核心的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是把握时代主题,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一、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自古是北方游牧民族长期聚居的地方,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草原文化的源头。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多样,有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辽上都”遗址,纪念蒙古族伟大首领成吉思汗的“成吉思汗陵”,反映草原人民狩猎、农耕文化的“阴山岩画”,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红山文化的代表“玉猪龙”等物质文化遗产,也有曲调悠扬的马头琴、长调、呼麦,表达草原人民自然哲学思想的“祭敖包”,蒙古族同胞的传统庆典“那达慕”等非物质传统文化,蕴含着草原人民“自由”“和谐”“诚信”“乐观”的文化内核。
作为“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延续着几千年来我国北方草原上各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更为民族生生不息地发展提供丰厚养分。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对内部的凝聚力与感召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多数草原人民认同接纳并按照文化价值理念自觉实践延续而来,它为来自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基于文化认同之上的身份认同,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内聚力,这为内蒙古地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其次,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独特的民族标识,更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经过各种不同方式的转换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形成经济价值,成为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重要的教育资源。草原英雄史诗、民情风俗、工艺娱乐等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人格品质的形成大有助益。
二、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草原文化传统元素式微
内蒙古传统文化在其渊源及演变过程中,虽不断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但因内蒙古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影响,草原文化一直是其鲜明的文化符号。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质朴、自由开放、豁达乐观的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草原儿女,各色传统民俗、节日庆典、民族技艺渲染着独特的地方特色。在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的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信息获取方式的多元、大量人口流动及游牧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致使原有的草原文化传统元素式微。如蒙古族刺绣、银器技术、哈萨克族锻造、养蜂技术等草原民族传统技艺因现代机器生产的挤压而缺少生存空间[2];又如,草原传统文化中重视嫁娶、丧葬、禁忌等习俗,随着生活的改变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开始简化甚至被取代。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势在必行,但作为“精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元素如果不能得到传承,发展便失去了源泉。
(二)文化事业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支撑不足
文化事业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肩负着保护传承内蒙古历史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重要的政治使命[3],涉及演出、艺术创作、文博、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公共文化等众多文化事业单位,拥有重要且权威的信息、技术、人财物力等多方资源。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文化事业的支撑。近年来,内蒙古文化事业以增强草原文化影响力为着力点,积极推动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取得了很多亮眼的成绩,但因为文化工作受政治经济工作影响较大,在具体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1)各文化事业单位不同的管理单位及扶持系统导致文化资源流通不畅,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受众单一,缺乏活力,难以形成影响力;(2)文化事业建设重心在“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所需的平台、资金、政策、人才等支撑作用发挥不完善。
(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不足
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转化器”,文化产业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可生产、可消费的对象,文化资源的经济性能得以发挥;同时,文化产业所赋予传统文化的“形体”,对增强传统文化的活力大有裨益,反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2003年,内蒙古出台建设文化强区战略规划,文化产业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因起步较晚,且构成文化产业的各要素质量档次参差不齐,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企业规模小、涉及领域单一、产能较弱。现阶段,内蒙古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多为中小型经营,涉及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地方特色较明显的民族服饰、食品、工艺品、草原文化旅游等项目,且产能不高。2017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内蒙古GDP的3.2%,与全国4.29%的平均比重相比,低1.09%[4]。(2)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不足。如文化产业与金融行业融合不足,导致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成为难题;文化产业与科技行业融合不足,导致应用科技展现应用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不充分,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得不到发扬且缺乏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3)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开发不足,导致许多文化产品流于形式,缺乏质感、内涵和新意。
三、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一)以文化研究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习近平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要实现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重中之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研究,通过研究掌握内蒙古优秀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根”与“魂”,这样才能在保持自身文化个性不被湮灭的同时,更好地顺应时代要求创新发展。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悠久浑厚,有着迥异于中原内陆的别样风情,研究揭示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以及内在的精神价值,意义重大:可古为今用,赋予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可推陈出新,扩展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强创新活力。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厘清梳理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趋势走向,为创新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建立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政策内涵的常规性渠道,为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可实现的平台。
(二)扩大交流,激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力
“开放包容”一直是内蒙古地区文化发展的基调,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历史时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融合而来。从当今世界潮流来看,开放交流、融合发展势不可挡,在这种开放的格局中,多元主体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竞争不可避免,而这种交流与竞争更是成为文化发展内在的动力,使文化不断审视自身,汲取外来养分会通创新。实现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创新,“走出去”是必然的路径,而如何“走出去”以及如何在文化交流中使自身文化得到升华和发展是问题的重中之重。首先,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利用国家层面的高端平台,通过组织参加国际文化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文化贸易等活动扩展与其他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为内蒙古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因子。其次,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同时增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内蒙古要广泛建设和利用各类文化交流平台、数字新媒体技术展示和宣传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涵,提升内蒙古优秀传统文化的公众认知度,提升区域形象,使文化在“走出去”的同时更要“走进来”,发挥自身文化影响力,形成良性的文化交流循环。
(三)完善政府文化职能,推动文化事业建设
内蒙古各级地方政府作为文化事业建设的主导者与统筹者,是内蒙古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力量。各级政府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树立文化战略思维,制定前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政策制度,加快文化事业体制改革,为内蒙古文化创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制度支撑;第二,完善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在保护为先的基础上建立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组织机构,以“知旧守正”“守正创新”的原则活化文化资本[5];第三,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着重管导向、管规划、管秩序,借助文化事业体系的多方资源优势,统筹大局,构建推动内蒙古文化发展进步的强有力支撑系统。
(四)培育传统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进入市场运作,传统文化成为资本产生经济效能,增强了自身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同时,文化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的互动中、不断融合新元素,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为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效用,解决目前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可从以下几点出发。
1.做好顶层政策设计
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来指明方向、开辟路径、树立目标。内蒙古各级政府还需要不断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特别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实施方案等,在资金支持、市场准入、税收激励、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护航。
2.培育消费市场
积极组织举办、宣传推广那达慕大会、各类歌舞、乐器文艺演出等内蒙古地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大众参与文化娱乐、文化消费。兴建适合普通民众的剧院、娱乐中心等基础设施,并扶持文化企业、文艺团体向农牧区延伸,活跃基层文化消费市场。通过探索文化消费新模式、培养文化消费意识、加强消费引导等方式,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以市场需求带动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和创新发展。
3.特色化、品牌化发展
内蒙古民族艺术品牌,如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草原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等享誉大江南北,草原的辽阔与豪迈引发无数人向往,品牌化、特色化文化输出对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塑造突出内蒙古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节庆、服饰、工艺、文艺等文化品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文化企业要把握好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传统文化品牌,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带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4.推进传统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科技、互联网、制造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其他产业优势进一步拓展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例如:内蒙古传统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包装、设计、印刷行业等,故宫博物院的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好的案例参考;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挥现代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引领作用,提高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