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的生成维度与路径选择
2019-12-27程秋雨
程秋雨
一、文化自信理论的生成维度
(一)文化自信理论生成的理论维度
文化自信来源于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生活本身观念的科学论述。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文化无论是在物质属性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全部建立并镶嵌于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中。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及其方式规定着精神文化思想的客观内容和历史形态,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一定的文化活动和精神活动融合而成的社会意识,其形成一定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力水平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生产力水平这种社会存在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化自信理论生成的实践维度
中华文化何以自信?首先,缘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传统“大同”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价值。其次,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涌现的革命文化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理论的基础。革命文化诞生于血与火的革命年代,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岁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的红色篇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反映最广大人民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动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这正是文化自信的动力所在[2]。
(三)文化自信理论的现实维度
首先,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的关键阶段。“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已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构成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进行经济上的封锁,政治上的干预,军事上的遏制,导致我国一度在国际上处于“失语”的地位[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提高,如今我国更是处于国际舞台上的领跑者,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获得广泛响应,在国际社会上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是,伴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发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认为中国是霸国。面对这种情况,更应该提升我国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二、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的困境
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自信仍面临着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主要来自于自身主观以及外在的一些客观条件。
(一)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自卑心理,导致缺乏文化认同感
文化自卑是主体在与其他文化比较中产生的一种对自身文化的轻视、怀疑甚至是否定的态度。我国民众的文化自卑心理产生于近代,西方洋枪洋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也刷新了中国民众对于世界的认知。中国古代自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而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的“世界文明中心”的认知逐渐被打破。面对曾经的“上国”被西方国家一度蹂躏,一些封建官员和知识分子开始走上了救国的道路[4]。首先,以封建官员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开始了“器物救国”,认为中国的破败是由于器物的落后;其次,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纷纷认为,中国的制度不如西方;最后,以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者则认为要从文化上寻找原因,于是,打着“民主”“科学”的口号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但是,这些探索最终都未能救得了中国,这种“西化”甚至是“全盘西化”的倾向反映了民众强烈的文化自卑的心态。
(二)全球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同时加剧了西方文化的渗透
不可否认,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的渗透。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通过电影、网络、快餐文化等蚕食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由于中国人有长期形成的文化自卑心理,普遍认为西方的科技、文化甚至是制度都优于中国,导致中国的民众形成一种“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样一种病态心理,这种长期形成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文化渗透提供了温床[5]。
(三)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理性认识
近代以来,中国被西方的入侵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了的一段屈辱的历史,因此,很多人认为中国在科技、制度、文化等方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精神文化几度面临崩溃的状态。先是提倡“科学”,然后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改造”,再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些国家借机大肆宣扬马克思主义已过时,历史虚无主义势力在我国也趁机抬头。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一度中断,受到国人的质疑,国人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一定的理性认识,没有对本民族文化的敬畏和尊崇,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入,不可避免地会弱化文化自信的根基。
三、重塑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一)不忘本来,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是重塑文化自信的关键
只有自己对本民族的文化高度自信,才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得到其他文化的尊重。党的十八大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从国内环境来说,实现“四个自信”的基础就是坚定文化自信。“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6]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自信的动力所在,因此,重塑文化自信,必须不忘本,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敬畏感。
(二)吸收外来,培养包容开放的心态,促进文化交流,是重塑文化自信的动力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表示认同、赞美,同时要敢于认同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只有做到这些,才是真正做到了文化自信。费孝通提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强调的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由此才构成了文化的多样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共同存在,才能够出现天下大同的景象。马克思、恩格斯也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7]这就要求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认识、接受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以本民族文化标准去评判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在借鉴、学习、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以促进人类文明的交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进行对外文化贸易交流,展现我国文化立场,宣扬我国文化智慧,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三)面向未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文化自信,并且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中,足以看出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因此,坚定文化自信还必须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之上,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要进一步促进自身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不忘历史方可开创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文化的发展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实质,传承与创新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