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四因说”

2019-12-27迟晓晨

文化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万物动力

迟晓晨

一、“四因说”的起源

亚里士多德的伟大功绩在于他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四因说”的来源作了简要说明。

首先,“质料因”即指“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始终存在于事物内部的东西”。以泰勒斯为首的米利都学派从可感的物质元素中寻求万物的本原,寻求多中之一。留基伯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显然,从泰勒斯的“水”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所强调的都是作为万物之本的“质料”的始基作用。

其次,“动力因”即“使被动者运动、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原论,认为万物是永远变动的,而这种变动是按照一定的尺度和规律进行的,其核心思想就是“变”。恩培多克勒的“爱憎说”也提出“爱”是促使四根结合、产生万物的力量;“憎”是促使四根分离、万物分离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并存于世,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它们和“努斯”一样,也是存在于事物之外的原动力。显而易见,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爱憎说”则进一步把动力分为吸引和排斥两方面。

再次,“形式因”指“构成一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分别以“数”和“理念”为万物之本,实际上强调的都是“通式”的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柏拉图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都试图从思维的高度来把握事物的共同性和普遍本质,但由于他们都不了解作为普遍性的东西只能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而不能离开个别事物存在,因而割裂了一般和个别、普遍和具体的关系。列宁说:“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1]

最后,“目的因”指“事物最善的终结”。巴门尼德提出以永恒不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因果的同一性;而阿那克萨格拉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则是突出其趋向性。

二、“四因说”框架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质料: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质料或物质是与形式相对的本体概念,指事物运动变化、创制或产生的潜在底层,具有消极性和被动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事物的生成、变化必先有一作为其潜在状态的物质存在,万事万物的动变必有一作为运动负载者的物质底层。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范畴篇》等中提出“第一实体”的思想,他认为实体是事物原初的底层、基质,第一实体是不依赖任何主体而独立存在的东西,也被理解为物质或质料。“物质就是先在的部分,物质既见于创生的过程,也由此创成某些事物。”[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社会和人类都是基于物质这一客观实在而统一起来的,即便是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的哲学概念。马克思主义所指的物质范畴和《形而上学》所说的实体、质料都是事物潜在状态的底层、基质。

(二)形式:事物本质上的所是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统称为“形式”,质料因单独构成“质料”。形式,也叫通式、意式,是事物本质上的所是,即具有普遍性或一般本质的实体性范畴。亚里士多德指出,通式论存有许多疑难问题不能解决,“但照我们所说,以一项为物质,另一项为形式,其一为潜在,另一为实现,则疑难就消释了”[3]。他认为世界上的每一具体事物都是一个综合本体,都是一个质料和形式的结合物。从组成上看,形式是事物的形状、公式、结构和本质;从动变来看,形式是能动的、先在的、现实的东西,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形式作为一个现实的能动本体,又是具体事物追求的目的和产生运动的源泉。这样,形式既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又是使潜能转变为现实的能动的动力,目的因和动力因于是就和形式因结合为一了。

1.形式因: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形式因解释了构成一个事物的基本原则或法则。每个具体事物有其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矛盾。马克思主义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矛盾统一体而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2.动力因: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劳动

动力因是积极的推进者,将产生的事物作为其结果。如此,事物便得以产生。人类社会从自然界中发展、演化而来。作为人类社会产生的可能性,劳动则将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劳动是人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条件。恩格斯指出:“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4]在社会生活的诸要素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又体现着人们改造自然的现实物质力量。人的需要与劳动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发展。因此,不管生产力如何发达,内在动力都会促使其继续发展,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劳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最终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可靠保障。

3.目的因: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

人作为自觉的能动的社会主体,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的生命存在。因此,人类不可避免地为争取自由而不懈奋斗,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前提,但物质生产领域还不能充分体现人的自由。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那才是真正的自由王国。物质生产活动此岸和彼岸的对立即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的对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使人们能够自由运用自己创造的自由时间,从而把人类能力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的社会状态的开始。共产主义使得人们能够支配自己的社会关系,因而其能够作为自由主体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社会状态的开始。

三、结语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关于质料与形式的学说,它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亚里士多德立足唯物主义的立场对世界原理、原因的解释和说明,对形式与质料、普遍与个别关系的理论阐述充满了本体论辩证法思想。掌握和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深化对一般与个别关系等原理的认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万物动力
万物皆可折
万物生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