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19-12-27逯小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广西精准

逯小龙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规划范围和总体布局,确定将南宁、柳州、桂林、百色、河池、来宾崇左7 市35 县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范围[2]。

体育精准扶贫是依据201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而提出的一种精准扶贫模式。民族体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反映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体育资源; 广西又是集中连片贫困大面积存在的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大石围山区、远山区、资源匮乏地区。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共处的一种新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表现为从人统治自然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转变[3]。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在乡村、野外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无破坏和干扰的一种旅游形式。广西一直把旅游扶贫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重点突破、强化合作、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种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4]。

1 广西民族体育资源与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1.1 广西民族体育资源概况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俗节庆体育活动。广西民族体育活动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类:祭祀性民族体育活动、纪念性民族体育活动、庆贺性民族体育活动、社交娱乐性民族体育活动、其他形式的民族节庆体育活动。

1.2 广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使得广西广大乡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境内河流众多,盆地、丘陵错综复杂,山川紧密相连、层层相叠,森林覆盖率高。2013年12月,广西通过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4年年底,广西全面启动“生态乡村”建设,注重乡村美化与绿化,绿色已成为乡村的底色。

2 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2.1 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2.1.1 民族体育活动参与主体的嬗变

参与民族体育活动的主体人群中,多为土生土长的年长者,而年青一代大多外流谋生,已不了解民俗文化活动的内涵,导致民族体育活动参与人群主体出现断层,民族体育面临失传的尴尬境遇。

2.1.2 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的失范

广西民族体育,其已不再是单纯的祭祀、纳福、求子、祈丰的传统体育活动,正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造成其本来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缺失现象——称为 “失范”,这种失范现象不利于少数民族体育传承。

2.1.3 民族体育资源的衰竭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众体育参与的多以歌舞类、健身类为主要活动导向,而以祭祀、庆丰等为活动功能的民族体育已不能满足民众的体育参与需求,逐渐丧失群众基础,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令人惋惜。

2.2 广西乡村旅游面临的困境

2.2.1 人稠地窄、土地贫瘠限制广西乡村旅游发展

广西乡村多为大石围集中连片特困山区,耕地面积少。在广西35 个贫困县中,有27 个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3 975 个,占全区贫困村总数的94.7%,因病、因灾、因学等原因致贫现象严重,严重制约广西乡村旅游开发。

2.2.2 广西贫困地区民众生态意识淡薄,交通不便

广西贫困地区多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多以粗放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经常破坏植被、砍伐森林、捕杀动物,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对自然环境人为破坏严重。

2.2.3 政策宣传不足,旅游扶贫未能发挥效力

近些年,广西各级政府从“政策扶贫”到“产业扶贫”,从“输血”模式到“造血”模式,一直在探索精准扶贫的成功模式。但是,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贫困户“等、靠、要”等现象依然存在,有些甚至“根深蒂固”。广西部分乡村旅游存在盲目投资与开发,导致了农业文化丢失、民俗风情失真、自然资源流失,使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

3 体育精准扶贫对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3.1 促进广西贫困地区民众健康水平的提高

体育精准扶贫能弥补医疗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形成“体育+医疗”的新型扶贫模式格局,有利于减少经济主体的支出,有利于提升农民获取经济收入的能力,有利于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形态进行创收。

3.2 促进广西民族体育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体育扶贫作为一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已促使广西涌现出了一批特色运动休闲小镇(村)、民族体育体验村等新业态形式。农民已清楚认识到民族体育资源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从而提升其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

3.3 促进广西民族体育的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

依托广西的边境线、少数民族村落、古村寨、海岸线、喀斯特溶洞、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民族体育项目,拓展攀岩、徒步等新兴项目,建设特色运动小镇,促进广西民族体育的生态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开创体育精准扶贫的新局面。

4 乡村旅游扶贫对广西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

4.1 促进广西其他扶贫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扶贫模式下,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仍存在“资金投入与脱贫人口”不成比例、“返贫”现象频现等问题。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与体验为主,要求改变传统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传统业态,符合广西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环境要求,既能保护了绿水青山、民族民俗传统,又能实现经济增长、农民返乡创业的良性循环。

4.2 促进广西贫困地区由点及面脱贫增收

乡村旅游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或入股成立合作社等形式、以私有化为主体、投资少、收益周期短的旅游经营活动,有利于发挥脱贫主体的主体作用,实现以点带面全面脱贫。

4.3 促进广西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为农民创收的同时,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了“生态乡村”的重要性和“绿水青山”所蕴藏的经济价值,从而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广西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5 广西民族体育生态文化建设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

5.1 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开发“民族体育+特色文化”的乡村旅游模式

首先,应充分挖掘广西广大村寨的特色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传统农业文化、生态文化、乡土文化等融合,探索打造乡村旅游典型村寨和旅游聚集区;其次,要依托靖西壮族、金秀苗族、三江侗族、融水苗族、南丹白裤瑶族等贫困地区乡村民俗文化,建设一批民俗文化村落;最后,要依托特色民族节庆活动和广西“歌圩节”等旅游活动项目,整合“民俗节庆节日、文艺节目表演、民族体育竞赛”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有效推动民族体育和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融合,促进节庆、体育、旅游、商贸等综合发展,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5.2 利用地域优势,开发“民族体育+休闲娱乐”的乡村旅游模式

利用乐业、凌云、巴马、凤山、金秀等重点旅游扶贫县乡村地区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特征,开发徒步、探险、露营、攀岩等体育项目;挖掘乡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进民族体育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增强旅游者的参与体验,打造特色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5.3 挖掘整理少数民族医药,开发“民族体育+保健养生”的乡村旅游模式

少数民族医药是少数民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实践的宝贵财富,在加强民族文化主体性保护的基础之上,挖掘整理广西少数民族医药,结合广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体育,借鉴巴马长寿乡的旅游开发模式,开发“民族体育+保健养生”乡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有利于推广民族医药的潜在应用价值,发展地方经济,争取脱贫攻坚胜利。

6 结语

体育扶贫与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背景下的新的扶贫模式,基于多措并举的扶贫战略格局,充分利用广西的多元民族体育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在保护广西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基础上,探索广西民族体育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促进广西贫困地区的生态文化建设,大力开发特色乡村体育休闲旅游项目,拉动广西贫困地区经济绿色增长,实现全面脱贫。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广西精准
广西贵港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精准的打铁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