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合意合视角下的英汉语篇衔接转换对比及翻译
——以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

2019-12-27张学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英汉省略代词

张学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80)

1 形合与意合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属于汉藏语系,不同语系的语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也给译者带来了诸多阻碍。要成功地做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对等翻译,首先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形合与意合则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最大差异之一。形合(Hypotaxis)是指语篇衔接借助连词、关系词或词汇形态变换等手段来实现或梳理词语与句子甚至整个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英语重形合即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其特点是有着丰富的语言形态、鲜明的词语分类、严明的主谓机制、分句沿着主句不断延伸,句子之间通过连接词、关系词层层叠叠的形成树状结构。意合(Parataxis)是指语篇衔接通过助词或语句本身的意义与内在逻辑关系来实现。汉语重意合即着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重语感变通、组合句子的自由度很大,汉语句子不像英文句子那样层层叠叠,它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不刻意寻求形式的整齐,借助助词将事情的先后顺序逻辑关系逐层铺开,像竹子形状一节一节的接下去。例如:

英文:An 60-year-old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and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China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

这是一个典型的树状结构的英语形合句,An 60-year-old Englishman was once traveling in China是主句,用who关系代词将整个句子衔接起来,结构严明。

中文:一位英国人,60多岁了,不会说中国话,也不了解中国,曾经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这就是典型的汉语意合句。每个句子长短不一,分别介绍了国籍,年龄,语言能力和旅游经历,每个句子的意思都可以独立拆分,靠着助词“了”,“也”和表时间的“曾经”和内在逻辑关系完成整个句子意义衔接。

那是不是所有的英语句子都是形合句,所有的汉语句子都是意合句?当然不是,语言之间的差异也存在着相对性,汉语可以利用一些连接词形成形式分明的形合句, 英语反之亦然。在英汉对比中,汉语的意合手段比形合手段更多,而英语的形合手段比意合手段更规范。英语之所以重形合,是因为英语具有丰富的形式和组合手段如:词缀、词形变化、指代词、被动语态以及表各种关系的连接词等等。汉语强调意合主要在于其语言本身是多用主动语态、善于利用词序、紧缩句、四字格来重“神”传“意”。

2 语篇衔接

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绝不是单词或词组或句子意义的互换,而是以交际为目的按照一定格式处理语篇的过程。语篇是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有序地组合在一起的互相关联和制约的篇章,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Cohesion)的,在语义上是连贯(Coherence)的。语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句子本身的结构性,其二是不同句子中不同成分之间的衔接关系。而衔接手段则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之一。根据韩礼德和哈桑在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的划分,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 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语法衔接手段包括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手段包括词汇重述(Reiteration)、同义(Synonymy)、下义 (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

3 廖美珍教授译作《在亚当之前》英汉语篇衔接转换对比与翻译

3.1 照应(Reference)

英语句子多以主谓结构为主,其他成分通过关联词与主句结构相连,这就使得英汉在人称照应方面有很大的差异,英语语篇中多主语,习惯使用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成分或者用指示代词this,that或者用人称代词及人称代词的反身代词,而汉语多是无主句,代词的使用频率较低,在英汉翻译时我们通常用词汇衔接中的同词复现的方法来翻译。

原文: This was Red-Eye.

That is what he was-an atavism.(第5章)

译文: 这就是红眼。

这就是红眼——一个呈返祖现象的人。

从英语和汉语语篇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篇的指代衔接Red-Eye-he- an atavism 在不断的变换,根据汉语语篇建构汉译时利用词汇衔接中同词复现的方法翻译成以“红眼”,这种转换使汉语语篇指代清晰、简繁得当、行文流畅。

3.2 替代(Substitution)

英语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实现语法关系,这种关系是显性的,如:名词、代词的单复数、动词的分词形式等;而汉语语法属于隐性的,没有词的形态变化,因而翻译时常用同义词汇转化的方式来表现英语中的替代现象。

原文:A little later they were calling back and forth to one another...The mothers did not call for them by name...The mothers uttered querulous,anxious cries,which were recognized by the young ones...This calling back and forth continued for some time.(第5章)

译文:又过了一会儿,他们彼呼此应起来。原来,在慌乱中……他们的妈妈在呼叫他们,但叫的不是名字……遗失了孩子的妈妈发出一种怨愤焦急的叫声,这声音她们的孩子能辨别出来……这种彼呼此应持续了一段时间。

在英语原文中提到呼喊“call”,分别用到了动词call与分词形式calling,而在汉译中为了更贴切地表达母亲的焦急心理,分别用了具有呼喊意义的不同词汇“彼呼此应”“呼叫”“一种怨愤焦急的叫声”“这声音”来传达原文的信息,使衔接自然通顺、叙事清晰通顺。

3.3 省略(Ellipsis)

由于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语言,英语中的省略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且通常省略谓语宾语等,很少省略主语。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语言,通常以逻辑主题为主,汉语中很少省略谓语。

原文:He laughed at me, and jeered,and told me tales of ghosts and of the dead that walk at night.(第2章)

译文:他嘲笑我,揶揄我,给我讲鬼的故事和死人在晚上走路的故事。

在英语原文中省略了动词“jeered”后的介词及宾语“at me”,谓语动词和间接宾语“told me tales”,在汉译时谓语不能省,为了表意清晰用增译法把重复部分或者把省略的谓语译出来。

3.4 连接 (Conjunction )

英语语句惯用连接词、关联词表示其语义结构关系,汉语的句子则通过逻辑关系或时间先后顺序或语义的贯通来实现意义的通达。

原文:Else would I have died,there is Red-Eye’s clutch,and there would have been no bridging of time to the tune of a thousand centuries down to a progeny that reads newspapers and rides on electric cars——ay, and that writes narratives of bygone happenings even as this is written.(第16章)

译文:否则,我早已命归西天,死在“红眼”的手中,要是那样,一千个世纪之前的社会与今天的联系就断裂了,就没有现在阅读报刊、乘坐电车的后代了,就没有谁会像现在所写的那样来记述过去的事情了。

英语语篇中用关系代词“that”连词将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表面化,更借助连词“and”使一个长句子的层次分明,廖美珍教授译本在汉译时充分考虑了汉语的特点,把长句子分译成很多小句,而这些汉译句子多为无主句,句子与语篇衔接靠句子之间的内在意义串联起来。

3.5 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词汇衔接包括词汇重述、同义、下义和搭配,其中词汇重述、同义和下义统称为重复。重复是指一个词多次出现,或者这个词的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下义词在语篇中多次出现。搭配是指围绕某一话题总是同时出现的词汇组合,如student和teacher等。

原文:Pictures!pictures!pictures!often,before I wonder came the multitudes of pictures that thronged my dreams.(第1章)

译文:情景!情景!情景!在我还没弄清楚一切之前,我常常感到纳闷,充满我梦中的那么多情景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因词汇丰富英语中在同一句子或段落中尽量避免用同一名词,而汉语没有英语词汇量丰富且不怕重复,重复给人铿锵有力的感觉,所以在汉译时通常用原词复现的方法来处理。本句中“picture”这个词在原文中重复了四次,廖美珍教授译本在汉译时保留了词汇重复的现象,增强了译文的节奏感,同时也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4 小结

本文从形合意合的角度对比了英语原文与廖美珍教授汉译本的语篇衔接方法的转换与翻译,廖美珍教授汉译本对于英汉语篇衔接转换与翻译的处理值得我们进一步仔细研究与学习。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没有任何一个模板可以生搬硬套,除了深入理解英汉两种语言形合意合的差异之外,译者更应结合语境熟练地运用多种翻译方法,如:增译法、省译法、合并法、拆分法、重组等等。

猜你喜欢

英汉省略代词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代词(一)
代词(二)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核心句理论在英汉视译断句技巧中的应用
中间的省略
英汉汉英商务口译学习词典编纂原则
英汉校园小幽默
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