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牙塔里的“联合国”,孕育“民间外交官”

2019-12-26金姬

新民周刊 2019年47期
关键词:桑迪联合国留学生

金姬

在上外虹口校区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嘉年华,来自27 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外学生参与其中。摄影/ 沈琳

2019年金秋的一天,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一改往日的宁静氛围,欢快的音乐此起彼伏,不同肤色的年轻人在校园道路上时而载歌载舞,时而分享各自国家的美食,不亦乐乎。这场富有特色的国际嘉年华在上外已经举办到第六届,今年的规模达到历史之最——游园会共有18个国家及地区展位,来自27个国家的上外学生加入到嘉年华的队伍中。

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面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如今已经走过第38个年头。38年来,上外培养了大批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掌握中国语言与文化、理解中国、面向世界的卓越国际化人才。

留学生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重要载体,也见证了中国教育的做大做强。上外不断为培养知华、友华、亲华人文交流使者注入新动力;上外的留学生们,也感受到了上外的实力和上海的吸引力。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重要性

来华留学生教育,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50年代,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朝鲜等,主要在清华和北大学习交流。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招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亚洲、非洲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1963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外国留学生工作会议,明确了接收外国留学生工作要为中国政治与外交工作大局服务,为各国文化交流及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了解和友谊服务的方针。

据统计,从1950年到1965年,中国共接收来自68个国家的7239名来华留学生,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的94所学校。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90.8%;来自其他亚、非、拉国家的留学生约占7.3%;而来自西欧、北美及日本的留学生仅占1.9%。

“文革”期间,来华留学工作曾一度中断。1973年,中国开始恢复接收留学生,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很小。

据统计,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间,中国累计接收培养了12800名来华留学生,几乎全部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虽然当时中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十分有限,但是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很多人日后成为了驻华大使、汉语言专家、历史学教授、新闻机构驻华首席记者等,为推动他们各自国家与中国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来华留学自然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1978年,中国首次实行在国外通过考试录取来华留学生。1979年,国务院批准《关于接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收费标准问题的请示》,为自费来华留学工作做好了准备。1980年,中国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办外国人中文短训问题的通知》,为国内高校接收自费短训留学生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前十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规模持续增长,生源国逐步扩大,自费留学生从无到有,人数迅速增长。

38年国际化教学之路

作为国际化都市上海的外语高等学府,上外接收留学生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张艳莉告诉《新民周刊》,上海外國语大学的留学生教育起始于1981年。那年夏天,上外招收了第一批由“日本青年向中国青年赠书会”推荐的暑期汉语进修班学生27名。值得注意的是,直到今天,日本留学生依旧是上外最大的留学生群体之一。而短期(1-8周)进修生的比例不断下降,本硕博学历生和长期进修生的人数逐年增加,由此可见上外留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升。

上外对于留学生的管理也十分重视——1981年10月成立了“中文学习部领导小组”;3年后的1984年,由原先基础部的汉语教研室、语言学教研室、国际关系教研室以及中文部的中文教研室合并而成对外汉语教学系,同时组建了“留学生办公室”。又过了10年,在原对外汉语教学系和留学生办公室的基础上,上外于1994年组建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00年,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组建了中国文化教研部。2011年底,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又设立了孔子学院及国际汉语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孔子学院的各项事宜。2015年,该中心发展为学校孔院工作处。

上外留学生学习中国书法。

目前,上外已与欧、美、亚、非、拉地区10个国家的高校和机构合作,承办了10所海外孔子学院,承办数量在全上海教育系统中名列前茅。秉承“办一所,办好一所”的理念,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上外将继续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方针,积极搭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致力于为传播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文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在张艳莉看来,上外的留学生数量虽然不是上海高校最多的,但是上外的对外汉语学科优势十分明显。值得强调的是,上外对于留学生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平时都有考勤制度,从根本上杜绝留学生来上外“混日子”的可能。

作为全国范围内最早开设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四所高校之一,近年来每年都有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五千人次的留学生来到上外学习汉语或攻读相关学位。他们都怀着一个共同的心愿:要了解中国的文化。

在“西索”求索的外国青年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英文缩写SISU,谐音“西索”就成了上外的昵称。对于很多留学生而言,来“西索”求学探索汉语之美妙、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留下一段难忘经历甚至成为人生转折点。

拥有一头标志性卷发的摩洛哥小伙陈安忆(Zraidi El Houcine),1992年出生在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卡萨布兰卡。就在今年10月22日,他获得2019“甲骨文杯”国际学生“我与汉字”演讲大赛决赛二等奖及最佳语言奖。如果闭上眼睛听他说中文,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帅老外在讲话。

摩洛哥小伙陈安忆痴迷于中文诗歌和书法。摄影/ 沈琳

陈安忆向《新民周刊》回忆说,他与中国的缘分由来已久。陈安忆自小就对中国充满了好奇,武侠片中的中国神秘而美丽,年少的他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去中国的少林寺学习武术精髓。带着这份对中国的好奇,他开始接触汉语并学习中国文化。

虽然喜欢汉语,但当时的摩洛哥尚未开设汉语课程,他就进了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学数学专业学习。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生根发芽,摩洛哥与中国的接触也愈来愈广泛和深厚。

2015年11月,陈安忆第一次走进由上外与哈桑二世大学合作共建的哈桑二世大学孔子学院。在那里的课堂上,陈安忆真正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还让他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汉字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我的名字取自作家王安忆,我最喜欢的则是李白的诗。”因为热爱,所以当时的陈安忆在汉语学习上突飞猛进,频频在孔子学院举办的汉语比赛中获奖。

2016年夏天,陈安忆被哈桑二世孔子学院推荐到上外参加为期4周的“上海暑期学校”。4周的语言项目让当时24岁的他彻底爱上了汉语以及上海这座时尚大气的城市,回国后就放弃了6个月之后即可获得的数学专业本科毕业文凭,毅然决然地转到哈桑二世大学当年新开设的中文专业并定下重回上外的目标。

和高深的数学相比,汉语学起来并不难。经过一年的努力,颇有语言天赋的陈安忆就通过了HSK(汉语水平考试)4级。

2017年春节,有感于此前在上海的所见所闻,陈安忆创作了《我爱上海》这首歌。他在歌中写道:“去上海的时候,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吃过很多美食,兰州拉面和饺子;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我的音乐之源,我爱上海,上海在我的梦里”。他带着这首歌参加了“汉语桥”摩洛哥赛区比赛,荣获特等奖。2017年8月,陈安忆代表摩洛哥参加汉语桥总决赛,最终从112个国家的145位选手中脱颖而出,荣获三等奖,这是摩洛哥参赛选手首次在该比赛中获得奖项,前无古人,目前也后无来者。

也正是2017年,25岁的陈安忆如愿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来到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一年汉语国际教育。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他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书法、进行诗歌创作。他在诗里写道,“从最好的寺庙到最美的清真寺,从东方古国到北非花园,尽管我们如此遥远与不同,可是最美的文化将我们紧密相连”。

被誉为" 尼泊尔费玉清" 的桑迪。摄影/ 沈琳

陈安忆的书法作品让很多中国人感到汗颜。而像陈安忆这样写着一手好字的留学生在上外并不是少数。今年10月25日,由上外和上海中国书法院联合举办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五大洲留学生书法展”开幕,近20个国家的留学生超过70幅书法作品包含篆、隶、楷、草、行五种书体。翰墨飘香,书画传情。

在2018年中摩建交60周年之际,陈安忆给自己定下成为“搭建中非友谊之桥”外交官的目标。如今的陈安忆在上外攻读研究生,而他在摩洛哥当地大学学经济的妹妹也因为哥哥的关系转到上外学习汉语。兄妹俩在上外校园里因为高个子和高颜值而十分引人注目。

《新民周刊》发现,在上外,像陈安忆这样热爱中国的“汉语达人”留学生有不少。他们不仅充当着两国“民间使者”的身份,中国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机遇。1991年出生的尼泊尔小伙桑迪(Sandesh Deuja)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是邻国,桑迪从小看了很多中国电影,也爱上了电影里那些非常好听的中文歌。他毕业后在“高山之國”尼泊尔当导游,接待的旅行团中有不少中国人。2015年,加德满都发生地震,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业。24岁的桑迪干脆就去加德满都大学孔子学院的国民学院教学点学习汉语。像绝大多数学习中文的尼泊尔学生一样,桑迪对汉语课饱含热情,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好奇。

桑迪的嗓子条件不错,在2015年孔子学院春节联欢晚会上自弹自唱了草原歌曲《鸿雁》,现场反响热烈,这大大增强了他汉语学习的自信心。同年,他申请到了国家汉办的南亚奖学金项目,来到上外开启了新的汉语求学之路。

桑迪告诉《新民周刊》,上海让他认识到什么是国际大都市,而中国也为他的歌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017年,桑迪在东方卫视《唱响中华》节目中因《一剪梅》而一举成名。他在舞台上说,未来想要开一间“只做中尼两国的旅行社”,因为“中国很美,尼泊尔也很美,两个国家之间还有历史和文化的交融”,他希望能够“让两个国家之间的人民更加方便地到对方的国家去看一看”,“把美景和文化看在眼里、留在心中”。

2018年,桑迪又参加了央视《中华情》节目并演唱《千里之外》,被誉为“尼泊尔费玉清”。

如今的桑迪,在上外学习汉语的同时,还接到全国各地的节目邀约。但他表示,上外严格的考勤制度让他每个月只能请假两天,他不想因为频繁外出而影响学业。至于毕业之后是回尼泊尔还是留在中国工作,桑迪还没决定。但他至少已经用歌声增进了中尼两国的文化交流,这一点让他很自豪。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近年来,上外的留学生教育也在转型,从原来数量规模增长转向更注重学生的质量提升;同时,增开了面向国际学生的的多样化课程或项目,从原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为主转向提供中国学、金融、新闻等更加丰富的选择。

学校有专门的外国专家楼,松江校区新建 SISU Global Village(上外国际村), 成立外国专家俱乐部,定期组织SISU Global Café等活动,为在校国际师生提供温馨而舒适的交流平台, 致力于建设中外文明交融互鉴的一流校园环境。还有就是上外现在的多语网站,也试图使得这些外国专家们,还有国际留学生能够加入进去,一起来用他们的语言来写一些东西。例如,德语网的就有德国同学写他们在中国的经历。

而在学科建设方面,上外也动足了脑筋——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势只是其中之一。据悉,上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近年来开发了更多的非汉语类本硕博项目,如翻译、国际政治、经济学、管理等,争取到2020年让学历生达到总留学生人数的1/4。目前,上外的国际学生每年达到近5000人次,校园里国际氛围非常浓厚。

历史表明,来华留学教育是国际外交的重要途径,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抓手,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而上外,在其中继续发挥桥梁作用,在象牙塔的“联合国”里源源不断地孕育“民间外交官”。

猜你喜欢

桑迪联合国留学生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联合国提议2015年召开第五届世界妇女大会等5则
朝韩“打到”联合国
小狗照顾瘫痪主人帮主人洗衣服买东西
美帝侵朝“联合国军”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