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同性恋群体初探

2019-12-26谢文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0期
关键词:同性恋引导策略高校大学生

【摘要】在众多被关注的问题中,同性恋问题以加速攀升的方式进入社会的视野,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同性恋问题更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同性恋性爱观念”的历史背景及在高校的现状分析,初探引导策略。

【关键词】同性恋  高校大学生  引导策略

【中图分類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250-02

一、前言

1.历史背景:19世纪中后期,在行为科学的诞生后,一些医学方面的专家开始关注人类性行为。1849年,瑞士医生克洛德·弗朗索瓦·米基亚从对一起恋尸案的案例分析出发,发表了历史上第一篇有关性变态的医学论文。1869年,德国作家、人权运动家Karl-Maria Benkert创造了名词“同性恋”与“异性恋”,同性恋由此而来。

2.解释: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是性取向之一,是指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人,具有这种性取向的个体被称为同性恋者,包括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两种种类。

3.历史现象:我国古代,在不少著作中已经有同性恋现象,如《韩非子》、《断袖篇》、《战国策 楚策》、《魏策》等著作中所提到的“分桃”、“断袖”、“安陵”、“龙阳”等词,均为男同性恋。西方著作中也有很多同性恋现象,苏格拉底、柏拉图、莎士比亚、图灵、达芬奇、库克等均为同性恋者。

4.同性恋的数量:美国印第安大学金西通过样本调查报告:1948年:5300名成年男性白人中,出现过同性恋行为的有37%,其中,4%为绝对同性恋。1953年:5940名成年女性白人中,出现过同性恋行为的有13%,其中,3%为绝对同性恋。 美国吉伯哈德在1972年做出估计:美国成年妇女中, 约10%-12%有同性恋体验,约20%-24%男性有同性恋体验。我国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在1989-1990年的调查发现:3360名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如果以搂抱行为为标准:大学生中有同性恋倾向的占7.5%,其中男性7%,女性8.4%。 7971名已婚者调查结果显示,有同性恋经历的城市人口占0.5%,农村人口占2.3%。当时农村人口占80%,所以总体在2%左右。上海中医学院1993年对21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8.2%的男生与9.2%的女生有过同性性行为。潘绥铭教授1995年对北京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既有同性恋心理又有性行为者占4.2%,只有同性恋心理的占8.4%。李银河1998年分析指出:估测有4%的中国人为同性恋。吴春生认为全国至少有6%的人为同性恋。 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同性恋占全体居民的3%-4%,照此标准世界至少有1亿人是同性恋,并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二、高校同性恋群体现状

1.假性同性恋

高校学生因为在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点,对各种新鲜事物有盲目跟从的心理。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侵入,“同性恋性爱观念”不断盛行,逐渐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引发好奇,甚至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出现对同性恋行为的盲目跟从的现象。他们或许对同性恋性爱观念根本就不了解、或许对自己的性爱价值观不清楚,只是出于好奇,模仿其行为,或者在群体交往中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个性等。虽然有一部分学生最后清楚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有了正确的性爱观念而改变自己的性行为,但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盲目跟从而混淆了自己的性取向的,我们称之为假性同性恋者或伪同性恋者。

2.心理压力巨大

由于社会和文化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与误解,目前国内同性恋群体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及其父母。由一份针对高校在校学生同性恋群体调查可知:同性恋群体中,有95.25%表示面对现实中的压力都曾烦恼过,有33%的人甚至曾想过自杀。这些所面临的困境及压力已经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然而这种压力又很难通过与异性恋的交流进行疏解,一方面是异性恋者很难真正理解同性恋者;二是异性恋者潜意识中的偏见与误解;三是同性恋者本身的敏感与害怕。在一般的人际交往中,他们会变得敏感、在意别人的眼光,进而隐藏自己的性取向。据统计,有76.2%的同性恋者会刻意掩饰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而不会刻意掩饰的仅有14.3%。另外,有42.9%的人表示他们会扮演异性恋者,只有33.3%的人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他们想扮演的角色,有66.67%的人想做一个低调的同性恋者,只有4.8%的人想假装做异性恋者。大部分的同性恋学生渴望被理解和认同,当然也会有各种不同的担心和疑虑。而各方面带来的压力就会促使他们刻意掩饰或隐瞒自己的性取向。通过数据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对于同性恋的误解及成见,导致绝大多数的同性恋者极力隐藏自己的性取向、自己的同性恋性爱价值观,而因此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得不到群体的认同,内心孤独失落。

目前少数教师也可能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而有意无意在课堂上发表一些关于同性恋的看法,有时也可能给班级内的“同志”、“拉拉”等带来伤害。

3.情感生活脆弱导致艾滋病毒的感染

由于情感不能为社会所接纳所以同性恋群体内情感生活是非常脆弱的,再加上稳定的伴侣非常难寻,为了追求短暂的性快感,很多同性恋者在网络(专门的同志网站)、酒吧、澡堂等地方寻求一夜情的机会。更有甚者出于情感发泄,自暴自弃地选择一些不正当的性行为方式,从而导致艾滋病毒的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

三、引导策略

1.教师应储备知识,改变自己认知

同性恋不是变态。在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把“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祛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祛除;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祛除;2015年中山大学所发生的“秋白事件”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同性恋行为并不是变态行为,同性恋性爱观念并不是病态观念。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储备关于同性恋性爱观念方面的知识,在面对同性恋群体时,一定要保持中立的价值观,祛除歧视与不接纳,学会用爱、无条件接纳和支持的方式帮助他们,不能把他们当成独特的存在,因为我们的情绪反应、态度反应以及身体反应都将影响着敏感的他们。

2.加强对同性恋学生的引导,改变其认知

同性恋大学生中,有少部分自我和谐者会主动出柜,甚至组织或参与与同性恋相关主题的活动;还有少部分化名以同性恋身份参加网络活动;剩下大部分的同性恋大学生还处于隐藏状态中。原因有很多,他们或是担心暴露自己的性取向后受到歧视;或是希望找一位同性恋爱对象,但不敢或没有渠道去找;也有可能他们迫于家庭压力,为未来能否结婚而困惑,特别是独生子女同性恋者;还有部分同性恋者会为偶然发生同性性关系后担心感染性病、艾滋病而感到焦虑等等。各方面焦虑和困惑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都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加强对同性恋学生的引导、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和援助已成为当务之急。让同性恋学生了解到自己的性爱观念并不是病态,并不存在治疗或改变之说;同性恋也并不是艾滋病感染的根本原因。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生命质量,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有促进作用。

3.普及同性恋性爱观念知识,改变群体认知

大学生群体是高知群体,也是社会中思想最开放、最有个性的群体之一,他们对待同性恋现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社会对待同性恋现象态度中最开明的态度。但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宽容更多地是一种作为旁观者的宽容,如果当这种现象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那么这种宽容将大打折扣。多数大学生对同性恋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行为层面,对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内容了解甚少,而且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与偏见,甚至会反感、歧视他们。因此,普及同性恋性爱观念知识势在必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科学、健康的性观念宣传,并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性文化观念和自然、宽松、人性的文化生活环境,引导、鼓励大学生在两性间的正常交往,让大家形成同性恋性爱观念如异性恋性爱观念般正常化的认知,并且在宽容、开放的校园氛围中树立积极、健康的性观念,掌握科学的性知识,培养自尊自爱的人格,开创自强自立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延华,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9月 第10卷第5期

[2]马宪刚,中国论文网

[3]李银河,同性爱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4

作者简介:

谢文艳,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咨询教师,本科,教育心理学专业,助理研究员,现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

猜你喜欢

同性恋引导策略高校大学生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