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
2019-12-26张新龙
张新龙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老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所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 小学数学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143-02
一、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难的学科。因为数学当中的很多知识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小学生们年龄小,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在面对很多知识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如何下手。久而久之,便不愿意去学。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愿学,产生主动学习的需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创设情境,比如说创设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多媒体情境、想象情境以及动手操作情境等等。
在带领学生学习垂直与平行的时候,我在课堂上运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首先,我向学生出示了一张白纸,并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这张白纸看成一个平面,想象一下,这个面变大了,能想象出来吗?请大家闭上眼睛。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还在变大,变的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中的这两条直线是什么样的?由此,我让学生把想象中的两条直线画在纸上,然后对学生所画的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处理,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开展新知识的学习。
二、诱导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所谓学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播,更应当重视思维方面的引导。当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时,其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说,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诱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建立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来诱导学生思考,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乐于学习。
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一些基本概念之后,我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实验来组织学生探索新知。首先我提出问题:你还能发现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之间存在什么结论吗?由此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猜想。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画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对其四条边的长度和四个内角的度数进行测量,并填写表格。最后,我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工具来进行演示验证结果。在大家的动手实验当中,最终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在这一动手测量的过程里,学生学会了观察、猜想、验证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建立错题集合,让学生善学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句格言: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很多教师总是不愿意面对学生的失败。小学生的年龄小,学习经验并不丰富,再加上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有限,在学习和做题的过程当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有的教师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有的教师会草草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这些做法都并没有合理的利用错误。学生的错题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建立错题集合,将自己曾经做错了的题整理在一个本上,分析错的原因,并时常翻阅。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同类题出错的几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善学。
以四则运算为例,如题28+32×3-60,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28+32×3-60=60×3-60=180-60=120。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在计算的时候没有分清楚运算的顺序,直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这种问题是小学生常见的错题,于是我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写清楚错误的原因,并将正确的计算方法进行标准:这道题应当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正确的顺序应当是28+32×3-60=28+96-60=124-60=64。除此之外,我还提示学生以后在做题时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按照这样的顺序计算,以便于减少错误的发生。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必须要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过程,打造出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数学课堂。同时还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蒋贵斌.浅谈有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J].学周刊,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