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搞活一座城
2019-12-26王建高张永艳
王建高 张永艳
中共集团和青岛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
“蛟龙号”下潜深海、“雪龙号”极地破冰、“贯龙号”深邃钻地,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已在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续观测……标志着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牵头实施的我国“透明海洋”和“问海计划”取得显著成果。
依托全国首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标志着我国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这是青岛市交出的创新答卷。
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整合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激活城市创新活力,实现青岛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强调,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殷殷嘱托,关键靠创新、靠科技引领、靠创新型人才。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试点的城市,青岛市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
顶层设计为科技创新按下“加速键”
连日来,胶州湾畔捷报频传。依托青岛市崂山区建设的青岛市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与中国虚拟现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合作,集聚虚拟现实高端研发机构11家,“硬件—软件—内容—应用”的虚拟现实产业链条上企业90余家,去年产业规模达到40亿元。标志着青岛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已初见成效。
“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没有科技引领,也成不了一流城市。”王清宪表示,对青岛而言,建设国际大都市,必须有科技引领力。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说,青岛市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了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方案,打好人才支撑、资本助力、产业培育、平台建设、科技服务5场攻坚战,释放城市的生命力、成长力、创新力,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创新创业高地。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体系,是青岛建成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的关键。青岛市科技局副局长吴绪永表示,青岛市科技局立足科技创新,靶向产业发展,瞄准高端前沿,加快建设海洋科技、高速列车、智能制造等科技创新中心。依托科技创新中心牵头单位,试点下放科技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目前,已启动建设海洋生物医药、高速列车、智慧生活、海洋装备等4个科技创新中心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试点。
获科技部、国资委批复,由中车集团和青岛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全国第一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三平台、两中心、一网络和一基地”,提升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平台思维优化创新生态
落户两年的华为青岛基地,累计为软控股份、青软实训、交运集团等150余家企业、单位提供华为DevCloud软件开发云服务,提供软件开发“云套餐”。
“华为”得益于青岛以平台思维打造创新生态。吴绪永说,青岛正在以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形成完善的创新生态发展体系。
从浮山湾到鳌山湾,环胶州湾东西北三岸,青岛以“平台化变革”为核心,加速各类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正在加快建设,集聚中科院13家涉海研究机构,打造辐射全国的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人才高地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基地。作为世界上第5个深海技术与装备支撑保障基地,国家深海基地积极服务国家深远海战略,形成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三龙”系列深海运载装备体系,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的多功能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中科院、青岛市三方签约共建山东能源研究院,打造国家级能源创新平台,为山东省能源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核心技术与关键人才支撑。
“我们引进的大平台将真正发挥‘乘法作用,不是简单地为企业推介项目、做咨询、做方案,而是与企业捆绑成长,有效链接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资源。”青岛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市科技创新办专职副主任李天传说。
“虹吸效应”为创新赋能
一次性集中签约院士65名,与参会4家金融机构签约,与参会企业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96份,与29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约或达成合作意向……这是今年第三届海外院士青岛行暨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带来的成果。
“引进一名院士、带来一个核心团队、围绕一个专业领域、落地一个主导项目和一批配套項目。”落户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璞高兴地说,已有11家企业就生物医药产品和产业平台建设运营等项目合作签约,与22家企业就疤痕修复、多肽小核酸等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如今,青岛国际院士港累计有32名院士的项目落地,13个项目产出42种产品。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青岛正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树立合作共赢的开放思维,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推动青岛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资源跨国转移转化。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9家,居计划单列市之首,占山东省43%,驻青岛海外研发机构32个,正成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