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
2019-12-26张金玲丁凌徐小萍
张金玲 丁凌 徐小萍
【摘要】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们具体界定“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本文将从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岀发,以康德哲学的两种理性分划理论,并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提出一种以目的为宗旨的“十”字打开型的科学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养结构。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核心素养 中西文化会通 科学人文融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文理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JY201802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66-02
顺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方向,教学教育工作者理当积极探索“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从中西文化会通视角看“数学核心素养”,可以正本清源,可能正是我们具体界定“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本文将从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岀发,以康德哲学的两种理性分划理论,并会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提出一种以目的为宗旨的“十”字打开型的科学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养结构。
一、教育目的对界定核心素养的方向性指导
要界定“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教育教的是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依之所说,人的本性皆善,只因习性不同,偏离本性越远,所以才要受教育。明白人性本善,而习性易偏,去除习性,回归本性,便成理想中的人了。《大学》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人之学,在明明德之理,亲民之法,最终回归安止于“至善之本性”。其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无不以此为宗旨。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回归人性,学以成人”,让人的至善本性充分展现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素养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当我们的至善本性回归之时,不仅是人的仁德充分成就,而且也是智慧全面通达之时,此时,德慧双彰,德才兼备,道术不分,当为人的真正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的经向素养“实践理性精神”
人之本性一觉醒,则人之本性内在具足的圆满智慧,至善光明自然呈现,既是“道法自然”,那我们自然是顺着人性做回归人性的教育。如何做呢?孔子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明理之事,古圣先贤的经典著作讲得最透彻明了。所以,诵读中华优秀传经文化经典,当是“学以明理”的第一要务(在此,读书会等社团当参与协同育人)。《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大学》亦言,“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此处言教育之路在于“心诚求之”。诚者,实也。教育就是老老实实地认同至善本性,并在充分了解各自习性的现实基础上,用真诚引发真诚,各各精诚,自悟自达。此步是由“心诚”之下学入手,念念真诚,直至“至诚”以上达本性之智慧。康德哲学把此种教育思维称作“实践理性精神”的进路。(我们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充康德的“实践理性”,取人的实践理性可以通达至善本性之义。)分析至此,我们得到核心素养的经向素养,即“实践理性精神”。
实践理性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老师在坚信人性本善的前提笼罩下,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习性之不同的现实基础上,用诚恳肯定之态度,以诚化诚。在任何时候坚信用己之光明本性必能引发学生的光明本性,任何时候能鼓励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主动启用自己本性的智慧。我们认为,当学生能坚信本性至善,并善用本性的光明智慧之时,才是真正地“自主性学习”。此为其一。其二,在教学中,尤其针对数学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非逻辑性思维,即要善于等待,让学生充分感受,启发学生的直觉性思维,并由此出发进行合情推理及科学猜想。
三、核心素养的横向素养“思辨理性精神”
核心素养的横向素养,即“思辨理性精神”。至善本性的智慧一旦发用,就一分为二,朱熹言“物物一太极,处处分阴阳”。《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无不在揭示宇宙运行不休的一个普遍规律,即“阴阳转化辩证统一律”。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變化的现象与不变的本质,这就是一对阴阳的相互转换,此转换用到极致,即“以简驭繁”,在不变的本质一以贯之下,将繁杂转化为最简,于是繁然淆乱顿时豁然而解。康德将此理性归纳为“思辨理性精神”。由于“思辨理性精神”是道体的应用层面的,所以把“思辨理性精神”作为核心素养的横向素养,以示纵横交贯,体用不二之意。
至此,我们在做“顺着人性回归人性”的教育中,提出一种以“回归人性,学以成人”为宗旨的“十”字打开型的科学和人文充分融合的核心素养结构。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6-09-14(9)
[2]郑毓信,从“数学文化”到“数学核心素养”[J].江苏教育,2017(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