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编道德与法制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谈
2019-12-26赵国庆
赵国庆
【摘要】践行小学生的文化自信,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理论中,而应落实在具体的学科之中,尤其是应该落实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中。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文化自信 情境设置 现实印证 拓展延伸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统编新教材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之一,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29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64-02
一、不仅仅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1]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文化自信的篇章不少,但我们不能仅仅进行理论上的单项灌注,不能像“槌的打击”——直接说教、直接单项灌输、直接“盖棺论定”。新的课改理念与统编本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创设活泼的情境教学,使道德认知像“盐”一样溶进情境的“汤”中,精心打造水一样“载歌载舞”的课堂。
比如,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我是中国人》的教学中,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让孩子们唱唱《龙的传人》,由此知道了我们自己就是“中国龙”的传人;可以进行“孔子、大禹、屈原”等最能代表中国人的“有奖知识竞答” 活动,从中发现能人志士数不胜数;可以进行“中秋节习俗知多少”(如赏月猜谜、温馨祝福、朗诵关于月亮和团圆的诗歌)活动,沉浸在优秀古诗词中而不知不觉……
无疑,这样的情境活动中,文化自信犹如春风细雨浸润在孩子们的心底:原来,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伟大的先哲,有那么多意蕴十足的节日,有那么多璀璨靓丽的诗篇……在歌唱中,在朗诵中,在竞猜中,文化的润泽变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品性的纯化有了一定的凭借和转手:一种自豪感、一种自信心、一种文化上的骄傲感油然而生。而这,离不开教师事先的精心设计,离不开教师强烈的情境资源意识,离不开教师高度的警觉和敏感。
二、不仅仅是他人自信,也是自己自信
都说“给学生一点空间,他们会还你十分精彩”,此话果真不假。比如,有关“我为中国人而自豪”的讨论,的确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精彩。不过,在激动之余,同学们或许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我们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有自信吗?能否从古人的自信中汲取养料让自己也变得自信起来呢?能否变消极自卑为积极自卑,变负能量为正能量呢?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我能行》的学习为例,《咪咪学本领》可插入第三个栏目《我也能行》中,引导学生在坚信自己能行的基础上好好努力,就会真的行。可以出示以下情境:数学考试卷子发下来了,三个名叫“自信、自负、自卑”的学生都考了90分,但他们拿到试卷之后表情和心理都不一样,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角色进行角色表演:
“自信者”:“90分,我考得很好,经过努力,下一次我会考得更好。”
“自负者”:“我考得最高,别人都比不上。”
“自卑者”:“这个分数还不行呀,下一次可能考不上这样的分数啊。”
……
这样的角色表演引起了孩子们的诸多想象、辩论、印证、深思,隐含着我们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种更美好、更富理想化的一种假设,那就是:由他人到自己,由他信到自信,以及在自我激励中激发出来的道德成长力量,无疑是德育课堂中更重要的目标,无疑是文化自信中更为重要的目标。而实践证明,他信和自信的深度迁移,真正实现了个体生命在道德实践层面的律动与发展。优秀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精心打造这样的“场域”,并和孩子们一起在这样的“场域”中哺育自信的种子。
三、不仅仅是拘囿课本,也是拓展延伸
有专家言:“要穿越那些看不见的边界。”新的课程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能仅仅拘囿于课本,而应该“穿越边界”,特别是穿越教材和教室的边界,走向更博大的外部,以此锻造学生、滋养学生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更是如此。放眼四方,处处可以找到文化自信的影子,处处可以为此而感到自豪骄傲。那么,何不引领孩子们连接古今,穿越时空,从多方面强化孩子们的文化自信呢?
仍然以《我是中国人》的教学为例,可以在课末可以进行以下拓展:
除了孔子、大禹,你还知道哪些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除了课文中的,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传统民歌民谣?传统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吗?同桌互相说说?然后或制作标签,或写写日记,或……
更多拓展意味着教师只要放权,学生的创造性就能發挥出来,就能把目光辐射到四方。其中文化自信之光的闪现,无疑是我们更加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螺旋上升”,也是在实践层面上的“由此及彼”。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中,汲取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养料,为孩子们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参考文献:
[1]王荣.做水还是做槌[J].教师月刊,2016(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