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激发学习内驱力之浅见
2019-12-26齐宏军
齐宏军
【摘要】本文研究了学习动力理论,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培养学习动力的价值意义和方法策略。
【关键词】学习内驱力 激发学习内驱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0-0058-01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有一个问题始终使我梦牵魂绕:为什么现在的学生厌学现象越来越多,怎样才能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经过长期的观察、深入的理论学习,我感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出现了问题。
一、学习内驱力价值意义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内驱力来源于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强,学习行为积极,主动性高,学习效果好。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动力从来源划分,有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具有最强的驱动力和最持久的持续时间。
培养学习内驱力是时代的需要。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而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有学者提出,学习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和学习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推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抓手,是新时代教育的主题。
激发学习内驱力,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教师关心的是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更为关心的是如何取得高分,如何考入理想的学校。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拓展和丰富,它要求教学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兴趋、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实施能力导向的教学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转变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推进课堂革命,重构课堂文化。
二、学习内驱动力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内驱力有兩个基本成分。一是学习需要。二是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在学习动机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学习期待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教育学家奥苏贝尔根据学习需要将学习内驱力分为三种:认知驱动力、自我提高驱动力和附属驱动力。认知内驱力是指对知识、原理、规律等的追求和探索,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孜孜以求的心态发端于好奇心,兴趣。自我提高驱动力是指为了提高在班级和家庭中的地位、名次而学习的动力,它以自我能力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往往与学生的理想、发展目标相联结。附属内驱力是指在父母家人和老师的要求下努力学习的动力,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能得到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赞许、奖励,这是附属驱动力。
实践证明,学习内驱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素质及教育水平。包括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家庭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期望值等因素。2.教师及教学水平。包括教师的品格、威信、敬业精神,还包括教学能力与和教学方式。3.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自然就爱学。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引不出创造的火花的,探究式,合作式,项目式学习既可以增强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4.学习环境和氛围。安静的教室、浓厚的学风都可以影响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动力。
三、唤醒学生内驱力的策略
1.学科育人策略。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应当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所谓学科育人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学科本身的内在精神价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应当打开知识的深层结构,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育其知,教师要借助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乐学,激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不是引导学生死记硬背学科知识;育其能,指导学生掌握学科技能,如语言类学科听说读写等技能、数学上的运算技巧、人文社科类的阅读、理解、表达和应用技巧等。育其行,坚持学习致用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科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育其心,积极挖掘学科思想,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信念、情感和意志,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
2.教学引领策略。教育心理学中认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习内驱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育人目标,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注重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责任感和求实的科学态度;落实过程与方法的育人目标,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学习意志。二是优化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学本课堂,创设问题情景,多启发,多引导,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三改进教学评价。要改革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课堂教学中要看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交流与表达情况。
3.文化影响策略。班主任要抓好班风、学风建设。开展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引导学生建立形成合理的期望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发现自己的真正的兴趣和爱好,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构建以自主管理为基础的班级文化,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学校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培育亲切严谨的教师团队,抓好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书香校园,建设乐学善思,主动发展的学风。
4.情感影响策略。实践证明,很多学生厌学、学习被动,除了学习目的不明确外,还与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差,自控能力弱,不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有关。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知情并茂,抓住学生心理特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博,以情育情,以境育情,进行心灵浇灌。
5.行为矫正策略。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拖沓、沉迷手机、网络游戏、逃学等问题学生,要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助他们认清其危害,并采取果断措施,综合施治。
6.行动研究策略:加强调察研究,吃透学情,并遵行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原理,进行个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