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真没想到”素材运用指导
2019-12-26赵成霞
赵成霞
【2020年中考作文备考金题】
生活中,常常会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些事情除了带给我们惊讶之外,也会带给我们别的感受与思考,它可能让我们感到惊喜,也可能让我们感到惊吓,还有可能让我们收获不一样的人生感悟。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真没想到”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名师题解】
抓住字眼。“真没想到”,这一题目意在强调事件或人给读者震撼之大。生活中,不少事情在我们始料未及的情况下发生,有些事情不会顺着人的意愿发展,经过与结局都出乎意料。可以肯定地说,偶然的事件往往是必然的结果,当我们循着事情发展的轨迹追溯其根源时,立马就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拓展思路。生活中,我们“没想到”事情确实很多:我们既可选一事,也可选一人;既可选一时的事,也可选不同时空的事:“我”一向成绩优异,但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一塌糊涂;一向和蔼的父亲因为“我”任性在暴怒下打了“我”;一个优秀学生因不拘小节,在自暴自弃中走向堕落;一好友因“我”缺少宽容悄悄地疏远“我”;一条清清的小溪因有工厂变得恶臭扑鼻;一向好端端的天气却突然莫名的反常……构思上,前半部分可按自己原来对事物的发展看法作简略叙述,然后追溯事情的原委,结尾一定要点明“真没想到”,既可照应开头,又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多多选择带有自我色彩的材料,多维度思考,多层次挖掘,写出至真至情之文。
在具体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写出“真没想到”的波澜起伏。最好运用一些铺垫、对比等写作手法,在整篇文章中凸显出事情一步步曲折的变化,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通过前后对比,得出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推荐素材】
素材一:哈佛的燕京图书馆前台有一位图书管理员,日本人,大约有50岁出头了。英文并不怎么好,但是为人很和善,下雨天总是仔细地拿出图书馆的防雨塑料袋,帮忙把你要借的书仔仔细细地装起来。有人告诉我,这位日本大叔乃是哈佛神学院毕业,然而神学院的博士学位实在找不到工作,他便做了图书管理员。神学院博士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是念起来十分漫长,经常要十四五年才能毕业,第二是极难找工作,往往只能转行低就。为什么要十四五年呢?因为要研习宗教先得有语言为敲门砖,以旧约学者为例,至少得学希伯来文,也许还要学亚兰文、巴比伦文。为了能看懂后世的文献,拉丁文希腊文德文法文这些肯定要懂一两门。把这些都学会了,你开始可以从头研究那些浩如烟海的古文献了。可是这样殚精竭虑地做了十几年学问,到了40岁毕业了,还可能只是做一个图书管理员。这在那些唯身份、地位、收入论成功的人那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
素材点拨:这世上有很多聪明人选择大隐隐于市,也有很多资质一般的人坚持走在通向功成名就的那条路上。路不同,但不分高低对错,都是个人选择。就好比燕京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先生,你可以说他的境遇可叹,但谁知道他没有享受过那十四五年的博士生涯,以及现今在书本中波澜不惊的日子呢?
素材二:接触军事前,他是私塾里最勤奋的小孩;到了军校,他一心一意把头埋;步入行伍之后,他还是学习不怠。从士兵一直到师长、司令、院长、市长,他一步步走来。从辛亥革命一直到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印战争,他几乎不败。一次,他的右眼被子弹射中,为保护脑神经,他坚决不用麻药。一向镇定的医生双手发颤,他却不吭一声地从一默念到七十二,只是抓破了崭新的白垫单。终于,江山万里得平安。可是他居安思危,依然不停地出谋划策出力出汗。晚年,当别人让他追忆其赫赫战功时,他没有滔滔不绝,只是说道:“千百万的年轻寡妇找我要丈夫,多少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找我要孩子,我心里很不安。”
他,就是军神刘伯承。
素材点拨:别人看到的只是赫赫的战功,刘伯承看到的却是在战争中牺牲的成千上万条性命。当他说出自己心里的不安时,相信每一个在场的人都会为之动容——我们没想到一代军神是这样的仁义、清醒。
素材三: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邀请他讲学的地方络绎不绝,都被他拒绝了,最终拗不过母校北京师大的邀请,答应做一次演讲。那天雨下得非常大,恰好从机场到北京师大有一段路正在大修,当司机不住地按喇叭的时候,莫言看了看外面,然后对司机说不要这样开车,司机一愣,立刻停车,赶紧道歉说:“对不起,这条路太差了,耽误了您的时间,我尽力加快速度。”莫言摇了摇头说:“你误会我的意思了,我不着急,这样的速度和开法会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的,不要按喇叭催促行人,遇到前方有水,让行人先过去,我们再过。”司机惊讶地张大了嘴,问为什么啊?莫言平静地说:“因为我们在车里,已经比他们幸运多了,尊重别人不是弄脏别人衣服,礼貌地道歉,而是想办法不弄脏别人的衣服。”
素材点拨:一句话,一个小细节,足以彰显出一个人的个性与品德。让行人先过,不要弄脏别人的衣服,一句话,莫言的行事低调、与人为善由此可见一斑。
【佳作示例】
真没想到
江西省奉新县第二中学 姚念鑫
“磨剪子嘞,磨剪子嘞!”每次傍晚时分,小院门口总会有一个人拖着沙哑的声音这样叫喊着,声音便在狭窄的巷中回荡着。但我总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现在这一熟悉的叫喊声又响了起来,游荡在小巷里。“喂,磨刀的。”“哎,来了。”没想到这次伯父把他给叫住了。这时,磨刀人走进了院子,他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那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穿着一件被汗渍浸黄的大马褂、一条灰色的裤子和一双胶鞋。他的头发大部分是灰白的,微驼的背上背着一条板凳和一个破旧不堪的麻布袋子。
老人进来后望了我们一眼,便开始了准备的工作。只见他熟练地放下板凳,从那破旧的麻布袋子里拿出几块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的磨石放在凳子上,自己则坐在另一端等伯父拿刀来。邻居家的一个小孩看到老人蓬乱的头发,小声地说:“他的发型真酷。”老人好像察觉到小朋友在说他,便问道:“你们在说什么?”小孩倒也机灵,没再说什么。
刀来了,老人看了看便开始干活了。他神情专注,那粗糙又带有老茧的双手被黄昏落日映照出古铜色的光泽。只见他不断地换着磨石,在一塊磨石上磨几下,再换到另外一块磨石上再磨几下,他时而前倾着身体,时而拿起刀在阳光下看一看,时而又皱着眉头换一种姿势磨着。细密的汗珠从老人的额前缓慢流下。时间一分一秒地逝去,爬上墙角的阳光正在一点点褪去。一把锈迹斑斑的刀在老人耐心的打磨下变得光洁如新。这时他才拿起我们端给他的茶喝了几口,又用肩上的抹布缓慢地来回擦拭着那把已打磨干净的刀。伯父不由得对老人竖起了大拇指,“简直跟新的一样!”面对伯父的赞叹,老人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伯父问多少钱,“两元”,老人略微喘着气回答道。
两元!我惊讶了。他辛苦这么久,才只需这么点回报。现在就做个小时工,老人磨刀的功夫也能收入不少啊。我不禁问老人,你这样干活难道不觉得累吗?老人沉思片刻,回答道:“不累,如果我不磨刀了,你们的刀锈了,谁来磨?我很喜欢磨刀。”接过钱后,老人说了声谢谢便转身离开了。夕阳下,他的背影拉得很长。走进屋,传来了伯母的抱怨:“刀不会自己磨啊,还要花钱。”过了片刻,伯父才说:“我是没想到现在老人还在坚持干磨刀这老本行,我想,帮帮他也是好的。”听后,我的心中漾起阵阵涟漪。
我没想到在这个物质极速发展的年代,老人依然坚守着老本行,恪守着自己的真心,即使生活贫穷。传统手艺正在时光长河中一点点被湮没,但我看到了永不会磨灭的工匠精神。
【教师点评】
本文的立意不俗。通过一位磨刀老人的故事,得出了文末的结论——我没想到在这个物质极速发展的年代,老人依然坚守着老本行,恪守着自己的真心。其实,老人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年代久远的技术,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对民间风俗的继承与发扬。另外,作者对老人磨刀时的动作、神情描写非常细腻,从中我们也能看出老人身上另外的闪光点:勤劳、善良、工匠精神。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小人物出发,得出一个高远而深刻的主旨,作者的写法高明,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