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语文诗歌意象分析与鉴赏方法
2019-12-26张曦丹
张曦丹
摘 要:诗歌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三二分段考试与春季高考中的必考题目,其重要性不言可知。意象作为诗歌中的重点掌握部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意象的抽象与作者情感的多变,导致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摸索分析与鉴赏方法。本文对诗歌意象的相关学习有一定浅显的帮助,对于提高鉴赏水平、技巧的运用,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诗歌 意象 技巧 中职语文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题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客观物象之中,也可以说是情感和物象的巧妙结合,是赋有某种特定含义和以为的具体形象,从而将较为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换而言之,就是语文描写手法中的“借景抒情”。
一、意象的作用
1.寄托情感,赏心悦目
意象最主要的作用便是寄托作者的情感,从而使情感得以鲜明生动地表达。诗人多是浪漫的,大部分情感是充沛而多情的,古代诗人更是如此。情感的“泛滥”不得已直接抒发,便将情感注入自己认为能够表达情感的物象中,加之精心布局,使诗歌少了直抒胸臆的果断,多了一丝赏心悦目的情调。
2.意同象异,创意无限
物象有限,但情感是无限的,不同的作者、不同的环境所产生的情感都是不同的,从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诗歌主题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一首能够千古传唱的诗歌便需要巧妙的意象来帮忙表达其暗含之意。比如表现愁苦,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便是很好的对比。同样是愁苦,因为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境遇,两位作者用不同的意象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隐晦抒情,回味无穷
意象是隐晦抒情的代言词,将难抒之情,难言之理“一键解决”。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便是这个意思。很多词汇是不能得到“言有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的,所以,采用意象这种手法,可以为读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回味之处,能够将诗歌中不确定的暗含深意更为泛泛地展现出来,更多的是让读者带着想象走进作者的内心,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二、中职语文中的意象
意象的抽象与难以判断一直困扰着正在学习语文的中职生们,然而书本中意象其实仔细观察与归类,依旧有章可循。中职语文更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所以诗歌意象的学习其实可以化繁为简。
1.意象与意境
意象与意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尤其是在诗词鉴赏过程中。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曾说:意境是审美的想象空间,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所展现出来的氛围和情调,其中多是使用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多种方法。意象则是主观之象。两者共同之处:都是抽象的,需要体悟和想象的。两者也是有所联系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主要手段。
(1)一象构成一境。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意象构成了整个意境。在语文课本中最为代表性的便是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中,作者通过对房间及在其中发生的生活故事的描绘,竭尽全力地描绘陋室之不陋,充分表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简单的房子,却因为作者内心情操的陶冶将其升华,陋与不陋全在于世人眼光的不同。在这里,作者用简单的91个字阐述了自己对此意象的感情,从而形成了作者对于高雅追求的意境,读者细细品读,回味无穷。
(2)多象构成意境。通过罗列多个意象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意境。这样的意象与意境的结合在诗歌中是最普遍的。往往一个意象所支撑的意境也许会单调一些,然而多意象则不同,可以将作者的情感更为立体地展现出来,画面感十足。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意象简单直白,但是大量的罗列,却将画面详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每读一物有一感,情感的复杂汇总到一起所形成的画面与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鸣——凄凉、哀愁。思念故乡无法寄托,用直抒胸臆反而略显做作,所以作者通过意境展现,内敛含蓄,又不乏充沛情感的流露。
2.意象的种类
意象种类的分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讲的是通过情感划分。
(1)送别类。送别类的诗歌展现的是对友人、恋人、亲人等不舍之情,以及离开后的思念之感。回看中国的诗歌,数不胜数的送别诗中直接抒发送别之情的数量并没有很多,运用意象去表达情感的送别诗却大量存在。经典意象便是:杨柳,取“柳”之谐音“留”之意。其中比较经典的便是刘禹锡的《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由此感叹人间之别离。
(2)愁苦類。上文说道,诗人多是感情充沛的,而写诗便给诗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泄情感的地方。愁苦类的诗歌在整个诗歌体系中数量之庞大无法计算。正是因为这样,中职生的语文书中的诗歌也有多首是关于愁苦的,但愁苦的类别不同。这里仅就课本出现的内容划分为两类:壮志未酬、相思爱情。
壮志未酬的代表诗人便是杜甫。因为杜甫命运多舛的一生,导致他的诗歌多半带有“沉郁”的色彩。仕途不顺,多次被贬,使杜甫难以抒发内心的愁苦,便借助诗歌来宣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通过“落木”“长江”的秋景来烘托自己内心的“艰难苦恨”的愁情,从而表达出自己壮志未酬,却“繁霜鬓”的悲哀与无奈。
一说到相思爱情,不得不提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课本中的《一剪梅》便是词人情感表达的经典。整首词上阙没有出现一个愁字,通过罗列残花、独舟、锦书、大雁、满月等相思的意象却句句尽显愁情。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3)抒怀类。上文说到的壮志未酬是愁苦的,而这里说的壮志未酬却是乐观积极的——苏轼。苏轼的一再被贬与官场失利,少了一份惆怅,多了一份坦然,并透露着乐观与积极。虽用周瑜与自己作比较,但并没有一次衬托自己的悲哀,反而抒发了自己“人生如梦”的人生观,不得不为人所赞叹。这里罗列的“大江”“千堆雪”,想要展现的是身为一名豪放派词人的豪迈与大气。
说多了古代诗歌,将眼光放到现代,我们的目光永远追随着在诗词上多有造诣的伟人——毛泽东。他是现在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之一,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意气风发,代表作:《沁园春·长沙》。上阙景物之繁多非无章法可循。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意象:山、江、船、鹰、鱼……这些意象的罗列所展现的画面便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由于情感的不同,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抒發的情感自然也是不同。“自古悲秋多寂寥”在毛泽东这里被全面地推翻,他看到的完全相反,反而将秋日的生气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意象分析的技巧
意象的分类可以使我们对于意象所带有的情感有大致的了解,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意象所展现的情感也是有所差异的。这时便需要和其他相关内容结合着分析,从而更为准确地分析和鉴赏意象。这里谈的有两点:诗歌内容、时代背景。
1.结合诗歌内容
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首先要弄明白整首诗歌都写了些什么,也就是所谓的诗歌画面感。能够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当中,从中体悟作者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这样利于我们分析意象在其中的作用。同样都是江水,“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江”与“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江”所呈现的画面感是不同的。杜甫笔下的“江”是绵绵无尽,透露着一种萧条与无奈;苏轼的“江”却是荡气回肠、豪迈潇洒的。所以,意象在不同的诗歌内容中所展现的深意是不同的,因此,结合诗歌内容很重要。
2.结合时代背景
每一首诗歌都有对应的时代背景和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作者抒发情感的根本,也是源头。太宗盛世与南唐衰败两个大时代背景下,诗人的心境也是有所不同的。盛世更多的是生活愉悦,百姓安居,对应的意象也更是积极想象,即使有挫折也用极其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与应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是很励志并且能够鼓舞人士气的诗句。它们都出自唐朝,那个中国古代最为繁华的时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这样的诗句在盛唐是不会出现的,少了一丝生气,反而多了许多惆怅与苦恼。这是南唐主李煜的“愁”,它是剪不断的,更是多得如“春水”一样向东流走的。虽然用的意象都是美好的,然而在这里分析时,我们就不能仅仅靠厘清诗歌所讲内容那么简单了。他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与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这里的愁苦有了时间上的长久永恒,有了满江春水的无穷无尽,耐人寻味。
诗歌意象的魅力无穷无尽,需要我们去挖掘,也需要用发散性思维去分析,只有这样,意象的深意才会被发现,能够更多地去体悟诗人从中所表达的情感。中职生的诗歌鉴赏深度不会很大,需要用较为系统的眼光去看待。所以,在今后的鉴赏中,意象鉴赏要发挥其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婷婷.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意象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何淑媚.意象 意境 情感——中职生鉴赏古诗的三种技巧[J].大家谈,2012(5).
[3]赵天一.中国古典意象史论[D].西南大学,2012.
[4]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