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的重要载体

2019-12-26万秀丽刘晶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党史

万秀丽 刘晶莹

〔摘要〕 纪念仪式是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纪念仪式可以唤起红色集体记忆、构筑感染性场域、强化红色文化信仰,进而达成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目的。当前,依托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面临着纪念仪式本身的固有局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及不良思想和网络信息的干扰等挑战。为此,我们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优化纪念仪式设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提高纪念仪式的说服力;完善保障机制,净化纪念仪式的生存环境,从而使纪念仪式这一载体有效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关键词〕 纪念仪式;红色文化认同;党史;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9)06-0040-05

纪念仪式是以重要节日、事件、人物为纪念对象,借助于规范的仪式操演和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来凝聚人心的一种活动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纪念仪式有助于我们有效整合社会价值认同、传递主流价值观念。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内容,加强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离不开形式多样的纪念仪式。

一、纪念仪式是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3 〕。红色文化对于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认同,就是引导“社会群体认可与接受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一种思想理念和行为约束的内在力量” 〔4 〕。红色文化认同的过程分为了解、认知、信仰三个阶段,是一个由情感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过程。纪念仪式的作用机理契合这一过程,能够唤起红色集体记忆、构筑感染性场域、强化价值认同效果,进而实现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目的。

(一)纪念仪式能唤起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

“对于集体文化认同来说,共享的记忆和共同的命运感一样,对其生存非常重要” 〔5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化产物,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离不开社会群体对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共享。纪念仪式可以唤起集体记忆,“它们通过描绘和展现过去的事件来使人记忆过去。它们重演过去,以具象的外观,常常包括重新体验和模拟当时的情景或境遇,重演过去之回归” 〔6 〕90。具体来说,纪念仪式唤起红色文化集体记忆的过程表现为:精心设置展品、场景、语言、行为等象征符号,在象征符号组成的特定氛围中重现过去,使不能被直接感知的革命精神、政治信仰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对象征符号的反复操演强化仪式参与者对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

(二)纪念仪式能构筑红色文化的感染性场域

“仪式的展演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时空,以形成一个神圣的仪式情境,从而激发起仪式参与者对某种情感和意义的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仪式展演的某种目的” 〔7 〕。纪念仪式能够构筑红色文化的感染性场域,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纪念仪式具有跨时空性和相对独立性,抹平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隔绝了外界的干扰,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充分调动了仪式参与者的集体情绪并引发情感共鸣,使其自发形成一个共同体;第二,纪念仪式具有可重复性,能够串联起仪式参与者的共同记忆,可以使当下的仪式参与者在特定情境中产生与先前仪式参与者同质性的情感体验;第三,纪念仪式具有物质与文化的协同性,红色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设施虽然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但其本身并不会自然使人们产生红色文化认同,只有根据纪念的人物和事件等选择恰当的物质载体举办纪念仪式,才能有效构筑红色文化认同场域。在红色文化的感染性场域中,仪式参与者不仅能够在感性层面体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峥嵘历史,获得心灵慰藉感和集体归属感,而且能够在理性层面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自觉认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最终确立并坚定自身的精神信仰和道德追求。

(三)纪念仪式能强化红色文化信仰

涂尔干认为“仪式是为维护这些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 〔8 〕。红色文化认同的终极目标是把红色文化内蕴的精神价值追求转化为文化主体的信仰。红色文化纪念仪式主要包括“对国际共运、近代中国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特殊节日的纪念,对中国共产党自身主要节日、重大事件、革命先烈与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纪念” 〔9 〕17。这些纪念仪式超越了纪念的具体人物、事件和节日本身,最终服务于红色文化信仰的强化。纪念仪式使仪式参与者暂时脱离了原来的社会生活,弥合了彼此之间的差异,让不同的社会群体可以在精心渲染的氛围中得到共通的情感體验,自发聚合为共同体以接受群体意识塑造,在追忆、缅怀历史的过程中学习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体悟自己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仪式内蕴的精神与价值得到迅速共享。纪念仪式结束之后,人们带着对仪式意义的体验返回社会生活,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强化了自身的红色文化信仰。

二、依托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面临的挑战

纪念仪式是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受纪念仪式本身的固有局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及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不良思想和网络信息的影响,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独特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纪念仪式本身存在的固有局限

纪念仪式能够在周期性重复操演中唤醒、巩固人们对特定历史的记忆,强化人们对文化、民族以及国家的认同,但纪念仪式的固有局限仍会影响其发挥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功能。第一,纪念仪式有重复性,在多次重复后其内容形式容易失去新颖性。在纪念革命先烈、重大历史事件和节日的纪念仪式中,仪式设计者大多选用升国旗、奏唱国歌、领导人讲话、敬献花篮等活动形式,这种程式化的设计是必须的,有助于强化集体记忆,但也容易产生“形式主义”倾向,降低纪念仪式的吸引力。第二,纪念仪式是面向大众设计的,缺乏对具体人群的针对性。例如,国家级的纪念仪式“毕竟是一项‘宏大的集体活动,往往侧重于普遍性的价值传递,淡化了有针对性的分层传播” 〔10 〕。这就导致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成长经历的仪式参与者虽然能从纪念仪式中获取信息,但却难以完全正确地解码象征符号,理解其承载的深层意义,使红色文化认同的实际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状态。第三,纪念仪式是在某个时间节点进行的非日常活动,其效果会随着时间逝去逐渐淡化。纪念仪式可以为人们带来即时的狂欢或沉痛,但纪念仪式结束之后,随着宣传力度的下降与媒体聚焦点的转移,人们的目光会随之转移,纪念仪式所引起的情感共鸣会不断淡化,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会逐渐被遗忘,这就导致纪念仪式所唤醒的红色文化认同会在时间的侵蚀下从人们的头脑中逐渐淡化甚至消失。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解构纪念仪式的内容和意义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股反动的政治思潮,其核心指向是从根本上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1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红色文化天然对抗,会干扰纪念仪式唤起红色集体记忆的过程,破坏纪念仪式所建构的红色文化认同场域。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干扰了纪念仪式唤起红色集体记忆的过程。纪念仪式具有“明确涉指原型人物和事件” 〔6 〕70的特征,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通过歪曲解读革命历史、抹黑戏谑英雄人物、诋毁污蔑党的领袖等方式解构红色文化,使人们对相关纪念仪式的解码出现障碍,干扰了纪念仪式唤起红色集体记忆的过程,增加了红色文化认同的难度。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破坏了纪念仪式所建构的红色文化认同场域。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党和国家举行重大纪念活动的时间节点,屡屡以新媒体为传播平台,断章取义地使用历史资料,进行所谓“揭秘”“爆料”以混淆视听,分流各网络平台对纪念仪式报道的流量,鼓吹“告别革命论”,质疑纪念对象的时代价值,消解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严肃性、崇高性,破坏了纪念仪式所构建的场域,削弱了纪念仪式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的作用。

(三)不良思想和网络信息侵蚀纪念仪式的生存环境

“我们保持回忆的方式,是把它们和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 〔6 〕37。红色文化认同必须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但在现实社会环境中却存在一些弱化纪念仪式效果的因素。一方面是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不良思想带来的挑战。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国家综合国力,但其趋利性等特征使功利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泛娱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也随之蔓延。这些不良思想倾向渗透到纪念仪式活动中,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纪念仪式营造的严肃而神圣的氛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多元化,容易陷入信仰缺失、精神迷惘的状态,以致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流价值遭到质疑,削弱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弱化了人们参与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信息化潮流带来的挑战。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存储和检索功能可以把红色文化的资料信息记录下来供人们随时查阅,但与每天爆炸式增长的娱乐信息相比,有关红色文化的资料信息只是沧海一粟,而且网络信息更新速度快、碎片化的特征使人们的思维习惯与情感体验也变得快餐化,这无形中弱化了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吸引力,加大了构建红色文化认同的难度。互联网高度开放且去中心化的特征使每个个体均成为集体记忆的生产者,个体传播的方式增加了红色文化信息的生产数量,但同时造成了部分信息的失真与缺失,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仪式感及权威性,弱化了主流媒体红色文化宣传的影响力。

三、依托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对策选择

(一)树立创新意识,优化纪念仪式设计

“所有纪念仪式必须在某个时候创造,其构成的细节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发展或在内容和意义上有所变化” 〔6 〕65。纪念过去是为了照亮现实和未来,而对纪念仪式加以适度创新,优化具体设计,能够增强其吸引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作用。为此,要优化纪念仪式的设计,规避纪念仪式的局限性,创新纪念仪式话语表达,增强纪念仪式的针对性和持续性。

1.创新话语表达,增强纪念仪式的情感体验。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纪念仪式的话语表达。新时代我们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把红色文化与现今生活结合起来,在纪念仪式的话语表达中强调红色文化与现今生活精神层面的联系,强调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缩短仪式参与者与纪念对象的时间距离。此外,还要注意增强纪念仪式的情感体验。系统完整的理论宣传教育是在理性层面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但理论话语的表达较为抽象,而纪念仪式却可以激发共同的情感体验,唤起仪式参与者对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通过生动的故事、感人的事迹,以故事性的话语强化仪式参与者在纪念仪式中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学习红色文化理论的兴趣,进而强化其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生动地讲述了“半截被子”的故事,使长征时期军民团结的场景生动地浮现在仪式参与者眼前,强化了此次纪念仪式参与者的情感体验,启示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长征路上要继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不懈奋斗,谱写鱼水情深新篇章。

2.考慮受众差异,增强纪念仪式群体针对性。在设计纪念仪式时要充分考虑受众差异。当纪念仪式有明确的目标受众时,可以在举办纪念仪式之前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等方式调查目标受众对纪念对象的了解程度以及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继而有的放矢地设计纪念仪式的内容和形式。当纪念仪式的目标受众范围较广时,纪念仪式设计就要注意综合考虑受众差异,注重纪念仪式的情感导入过程,铺垫情绪体验,补充理论知识背景,使受众群体的接受能力相对一致,进而提升纪念仪式的群体针对性。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代际差异,对于还未完全形成红色文化记忆的青少年群体,可以以“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等为载体,通过故事、动画片、漫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针对性的红色文化教育,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引导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形成红色文化记忆;还可以组织青少年群体参与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设计,调动广大青少年参加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积极性。

3.设置纪念符号,增强纪念仪式的持续性。红色文化纪念符号不仅是举办纪念仪式的必要因素,也是纪念仪式深入影响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因此,提高纪念仪式持续性需要从设置红色文化纪念符号入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12 〕。要把红色文化融入现有的文化框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红色文化纪念符号进行筛选、重构,使纪念仪式可以持续增强红色文化认同的效果。例如,英雄人物就是一种红色文化的纪念符号,要在纪念仪式营造的特定情境中,从英雄人物具体事迹出发,展现其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高贵品格,从而使仪式参与者在生活中见到类似的红色文化符号时,能够回忆起英雄的光辉事迹,进而得到启发和激励,发挥纪念仪式持续强化红色文化认同的作用。

(二)历史和现实相结合,强化纪念仪式作用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13 〕。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举办纪念仪式来追忆历史、塑造红色集体记忆、促进红色文化认同。为了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增强社会各界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我们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提高纪念仪式的说服力,具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历史事实,增强纪念仪式文化底蕴。针对历史虚无主义者以学术研究之名歪曲革命历史、抹黑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问题,我们要加强学术研究,以澄清历史真相驳斥谣言诽谤。在准备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所要纪念的人物和事件,了解人物的生平事迹、杰出贡献,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具体情境,在此基础上以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形式再现人物事迹与事件场景,从而构建有说服力的纪念仪式场域。以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为例,如陈金龙所讲,“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首先应当还原历史真相,以强化对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 〔9 〕385。深入全面地搜集整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可以有力地反驳日本右翼势力自欺欺人否认南京大屠杀存在的言论,而在纪念仪式中具体呈现史实细节则有利于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的纪念仪式增添历史厚重感,能够号召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在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珍爱和平。

2.回应现实关切,彰显纪念仪式时代价值。“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大多取决于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我们有关过去的形象,通常服务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法化” 〔6 〕4。我们要从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考察历史,挖掘纪念对象的时代价值。纪念仪式可以建构集体记忆、凝聚社会群体共识,从而巩固执政合法性、维护现存社会秩序。举行纪念仪式的目的在于通过纪念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节日来回应现今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帮助人们确立文化身份和归属感,从而实现社会价值的整合。例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就以走好今天的长征路的角度为长征精神做了注解,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为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奋斗指明了方向。

3.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拓展纪念仪式网络空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人们的网络生活中以各种隐蔽的方式消解着红色文化认同。我们要以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也应当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在网络空间中有所作为。迅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使传统纪念场所向网络空间延伸成为可能,现代传媒技术依托互联网这一载体,“重组了传统纪念空间固有的时空序列,纪念空间仪式及其操演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此时、此地的活动,而成为一种‘穿越时空的全球化、媒介化空间纪念仪式” 〔14 〕。例如,2014年上线的中国“国家公祭网”使网民可以随时进入纪念空间追思历史、缅怀先烈。此外,纪念仪式通过网络直播同步呈现纪念仪式现场实况,突破了传统纪念仪式中仪式参与者必须实际在场的限制,有效扩展了纪念仪式的辐射范围。在构建网络纪念空间时,要注重强化仪式感,加强网络纪念空间与传统纪念空间的联系,尽量按照传统纪念空间的陈设方式进行布置。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探索使用VR、AR、全息技术等前沿视听技术为纪念仪式情景和氛围的营造注入新元素,帮助人们更有实感地接触纪念符号,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完善保障机制,净化纪念仪式的生存环境

1.坚持党对纪念仪式的主导权。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我们党必须掌握红色文化纪念仪式的主导权,在红色集体记忆塑造的过程中占居主导地位。我们要吸收借鉴传统祭祀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及建党以来举办纪念仪式的经验,围绕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人物、事件、节日开展各项纪念活动,通过程序设置、纪念符号设置(如设置国家公祭鼎、颁发纪念章、颁发荣誉勋章等)、领导人讲话等形式体现党对纪念仪式的主导权,通过庄严肃穆的纪念仪式郑重传达党的政治主张,使广大群众共享红色记忆,进而使其自觉维护党的领导、自觉投身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我们还要注意发挥地方主动性,促使地方党委政府响应党中央号召,为纪念仪式适当融入本地特色,在深挖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举行地方性纪念仪式。

2.建立纪念仪式反馈机制。纪念仪式反馈机制能够有力保障纪念仪式的设计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在了解仪式参与者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纪念仪式设计。设置纪念仪式反馈机制有助于纪念仪式实施者及时收集、整理各种意见建议,充分了解纪念仪式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升下一次纪念仪式的效果。同时,要把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运用于纪念仪式反馈机制,及时掌握舆情动态,为纪念仪式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3.完善纪念仪式法律制度保障。纪念仪式的纪念对象、举办主体具有多样性,必须严格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内容形式展开,因此党和国家需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使各类纪念仪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例如,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相关纪念日,就是把红色文化纪念活动上升到国家意志高度的有益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法律则能够以法律形式保护英雄烈士这一红色文化的纪念符号。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注意建立相应的预测、监督、问责机制,为开展纪念仪式、巩固纪念仪式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参 考 文 献〕

〔1〕马振清,蒋雪莲.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呈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2):18-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5.

〔3〕孙和平,等.四川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2.

〔4〕刘波亚.红色文化认同的政治逻辑〔J〕.甘肃社会科学,2016(04):168-172.

〔5〕安东尼·D.史密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与民族主义〔M〕.龚维斌,良警宇,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157.

〔6〕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闫伊默.仪式传播与认同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18-119.

〔8〕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 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18.

〔9〕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10〕田旭明.发挥国家纪念仪式在涵育核心价值观中的载体功能〔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01):64-68.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反对历史虚无主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7:234.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1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

〔14〕翟光勇,李 婷.纪念空间的网络化转型及其文化影响〔J〕.中州学刊,2019(02):167-172.

责任编辑 王亚峰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党史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探析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的路径方法
党史展厅设计
探析博物馆发挥宣传教育职能的路径方法
新时期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