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应当如何读书?
2019-12-26徐复观
徐复观
在二千四百多年以前,子路已经说过:“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在今日,读书在整个为学中所占的分量,当然更见减轻。读书虽然不是为学的唯一手段,但世间绝没有不读书就能做出学问的人,尤其是在大学里的文科学生。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应当如何读书”,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发问。我得先声明一下:我的话,是向着有诚意读书的青年学生而说的。所谓有诚意读书,是恳切希望由读书而打开学问之门,因而想得到一部分的真实知识。若不先假定有这样的一个起点,则横说竖说,都是多事、白费。
首先,我想提出三点来加以澄清:
第一,若读书不是为了消遣而是为了研究,则研究是以问题为中心,不论是观念上的问题,或是事实上的问题。问题有古的,有新的,也有由古到新的,问题的本身便是一种有机性的结构。研究者通过书本钻进问题中去以后,只是随着其有机性的演进而演进。
第二,“读书应顺着各人的兴趣去发展”的原则,我认为这不应当应用到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上面。一个人的兴趣,不仅需要培养,并且需要发现。凡在功课上,过早限定了自己兴趣的学生,不是局量狭小,便是心气粗浮,当然会影响到将来的成就。何况各种专门知识,常须在许多相关的知识中,才能确定其地位与方向,并保持其发展上的平衡。随意翻阅,那是为了消磨时间,不算是读书。
第三,一说到读书,便会想到读书的方法。不错,方法决定一切。但我得提醒大家,因受各人气质、环境的影响,再好的方法,也只能给人以一种启示。并非照本宣科,便能得到同样的效果。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自己的读书和探索中反省出来的。师友乃至其他的帮助,只有在自己的探索工作陷于迷惘、歧途时,才有其意义。
读书真正的目的,有如蜜蜂酿蜜,是要从许多他人的说法中,酿出新的东西来,以求对观念或现实作出新的解释,因此而形成推动文化的新动力。在此过程中,分析与综合的交互使用,才占了方法上的主要地位。方法,实际即是一种操作。只有真正接觸到文化中的问题,尤其是与人生、社会有关的文化问题,这才算是读书读出了滋味。
(摘编自《尔雅国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