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场坝营造模式的探析与启示
——以四川泸州尧坝古镇为例

2019-12-26罗翔兮姜利勇贾頔王仕杰

重庆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建筑群民居古镇

罗翔兮,姜利勇,贾頔,王仕杰

(1陆军勤务学院 研究生二队,重庆 401331;2陆军勤务学院 军事设施系,重庆 401331;3陆军勤务学院 研究生三队,重庆 401331;4 32069部队 后勤部,北京 100000)

0 引言

位于四川泸州的尧坝古镇拥有川南地区罕见的保存较完好的服务型古建筑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场坝,它的文化价值在历史的演进中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在明代以前,由于赤水河滩险水急,无法全程通航,赤水县至泸州的交通,只能依靠人背马驮的陆路运输。马帮、背夫在长途负重下,每隔三、四十公里需要在“栈口”住宿。尧坝场在泸县与赤水之中,距两县城各一天行脚,成为商客、背夫、骡马帮打尖补给休整之处,也成为官民往来的重要驿站[1]。从建筑研究的角度而言,尧坝在选址规划、场坝营造、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值得探索的价值。因此,通过重构尧坝的营造建设过程,厘清古人对建筑规划、建筑营造的理解运用,能够对当代商业小镇的营造建设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1 整体营造

尧坝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川南黔北,今泸州合江。本是散居于方圆十多公里的农民在每月逢农历的三、六、九进行物资采购和货物交换的活动场所。后由于四川战乱,《四川通治》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因此,人口在一个时期集中向四川迁移,填补四川巨大的人口缺失,尧坝由于正处其道,在一段时间内迎来了一场跃迁式的发展。

1.1 选址规划

尧坝所处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建筑群沿着道路顺着天然的等高线展开布置,顺应地形形成带状场镇。尧坝古镇的街道与建筑并非从未变化,它经历过多次修缮与扩建,在修缮与扩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现在大致“S”形(蛇形)的古镇街道布局,且街道两侧建筑均控制在一至两层的高度[2]。在这其中,展现出了传统山地场镇因地制宜,“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的自然生长特点。同时,不难看出,受限于当地当时的施工技术与财力,建筑群的布置基本选择平缓便于施工的场地,减小了对自然地形的改造。

从场镇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看,尧坝依九龙聚宝山山麓而建,九条通途向外连接,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地处浅丘地带,其周边地势北高南低,在阻挡北方寒风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有很好的藏风聚水之效。同时,其场镇中心距周边小的民居点的距离也大致相当,方便了周边务农人员进行商品交易,提高了互通有无的效率。

尧坝建筑群的整体规划是沿街布局,围绕主要的一条5m左右宽的街道周边建设着商铺和供人歇脚打尖的茶摊食铺。这些建筑顺应地形地貌,随着主街的走势而上下起伏,屋顶屋脊连成一串,虽然数量众多,却不显得杂乱,依旧有迹可循。

1.2 防御规划

尧坝能在匪兵强盗横行、战乱纷争的年代保存较好,人口和经济没有遭受较大破坏,与其在防御工事层面上的规划不无关系。就从出入口而言,整个尧坝除了南北两端的主要出入口,还包含有5个次要的出入口,每个出入口之间的距离不短,导致要想完全包围这个场坝的难度较高,在遇到兵乱之时,有利于内部人员的疏散(图1)。疏散的方向是田间荒野,对于保存自身安全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次,几乎每个出入口宽度都不是太大,都在5~7m之间,这就限制了出入人流的数量,有利于防御的组织。同时每个出入口外部都没有阻碍(图2),几乎都一览无余,对于从场坝内部对外进行观察有着天然的有利条件,确保在被敌人进攻之前,就能及时发现敌人,做出反应。

图1 入口示意图

图2 出入口外部空间

2 建筑营造

尧坝作为区域重要场镇,主要有两方面任务。一是为周围农民的商品提供贸易场所,互通有无,作为当地人的集散地。二是完成外来人员的中转与补给。这就造成了尧坝的建筑功能不仅要满足普通的农业贸易需求,同时也要解决更复杂的外来人群的不同诉求。小小的尧坝场变成了一个社会形态十分复杂的码头[3]。

2.1 东岳庙

东岳庙是尧坝场镇最重要的具备宗教信仰功能的核心建筑。旧时,人处在一个动荡的环境,在自身安全随时岌岌可危的情况下,转而就会求诸于诸天神佛。尧坝作为一个三教九流汇集之地,信仰构成复杂,社会秩序混乱,各方势力纠结,必须有一个精神上的统领,才能让各方势力之间相安无事。东岳庙共有五重殿堂,供不同信众使用。由低到高分别为第一重戏楼,供百姓闲时看戏以及赶场交流;第二重静心阁,供普通民众烧香祈福,抽签解卦,为泛教众区域;第三重为城隍庙,城隍作为中国民间以及道教的守护城池之神,当地人向它祈福,渴求安居乐业,疏灾避祸;第四重为大雄宝殿,供奉佛教佛陀与菩萨,在宝殿背面,挂着南海观音相,上书“倒驾慈航”四字,意为菩萨反渡苦海,以渡此岸众生。寄托了老百姓在动荡年月对于和平安稳生活的向往;第五重为孔圣殿,内置孔子塑像,为儒家门生提供一个纪念先师的场所。这五重殿堂共同组成了一个集世俗与信仰、生活与文化为一体的精神中心。因此,东岳庙成为了当地人与外来人共同的精神依附,成为了当地社会生态扭结的重要场所。

从东岳庙在尧坝所处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其水平方向上坐落于整条街的中心位置,南北半场就是从此分界,不难看出其重要的核心地位。从入口进入尧坝,沿着古镇街道一直前行,在东岳庙面前,空间豁然开朗,建筑通过在街道转角的退让,在东岳庙前形成了一个开阔的广场空间。不难看出,在东岳庙香火鼎盛的年代,庙前面的前区空间,在人群积聚、人员疏散以及消防安全上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图3)。

东岳庙是典型的山地建筑,沿九龙聚宝山西脚向上延伸,共4进院落,5重殿堂,每重殿堂都占据一个平台,为相应的信众提供交流、礼拜的场所。东西高差可达15m左右。通过梯级的一步步抬升,逐步营造出了宗教建筑典型的神秘感与崇高感,使香客逐步沉浸在礼佛的庄严氛围中(图4)。而在建筑设计方面,为了增强暗部的采光,同时营造出大殿的神秘感,特意在屋顶使用了部分的亮瓦,从屋顶处投下一束白光,改善了室内的光环境(图5)。

图3 外部广场

图4 梯级抬升

图5 室内亮瓦

2.2 民居

尧坝场镇上现存小青瓦房2000余间,大多建成于清末民初,同时也存在部分明末的建筑,但是也都经历过了多次修缮。尧坝民居具有显著的清末民初川南地方特色,是四川省保存至今,较完整、地方特色异常鲜明的少数古街道民居群建筑之一[4]。部分建筑还保留了早期编竹夹泥墙的做法,已有部分脱落,但整体结构上还是能满足基本使用的需求。同时,大部分民居建筑都采用了典型的穿斗式结构,落地柱较多,空间较小,但比较适用于山地地形。

从对地坪的处理来看,大部分的民居的底面标高都不尽相同,这是由其因地制宜的选址决定的。如果因此造成建筑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则会导致整体的稳定性不好。为了增强建筑群的整体性,大量的建筑之间都是共用山墙,一方面是减少了施工的复杂程度,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建筑群对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但是,共用山墙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在防火问题上,共用山墙不利于火灾的隔断防护,因此,往往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大量的民居房屋受损,不利于消防。

尧坝镇现存的民居和商用建筑中,保存完好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主要为:大鸿米店、周公馆、王家公馆等。这些建筑共同的特点都表现在对气候的适应上。为了解决川南地区潮湿闷热的问题,防晒、排风以及除湿成为该地域民居建筑首先需要解决的功能性问题。建筑空间组合一般采用高敞的形式,通过楼板下的通风构造、加建抱厅式天井院、前后墙身部分减少多余的遮挡的敞厅设计等来实现民居内部“小气候”环境的调节[5]。以周家公馆为例,在建筑入口处增设过厅,平面呈方形,高约9m,有顶部且四面开窗(图6)。通过过厅底部与顶部的温差产生的热压,形成“穿堂风”,较好地解决了室内通风换气的问题,带走了室内的湿气与底部的热量(图7)。同时,在各个小的庭院内部,都开有天井用以采光拔风(图8),增强了主人的居住感受,同时美化了室内环境,充分体现了古人建屋营造的智慧。同时在建筑功能方面,为了满足来往旅人的补给需求,临街建筑多为底商,开门开窗即为开市,也正是这种建筑业态的空间形式,共同造就了尧坝古镇一个时期的商业繁荣。

图6 过厅

图7 通风示意图

8室内天井

3 结语

尧坝古镇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好的古镇营造范例。在自然环境的选择、建筑群落的规划、核心建筑的营造和商业形态的适配上,都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在营造的过程中,体现在规划选址上,尊重自然地形,既减小对自然的改造破坏,又利用了天然的优势,节省了建造的成本。在商业的定位上,做到了结合一定时期的历史政治背景进行通盘考虑,明确古镇营造的使命是什么,是否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又能带来哪些助益。同时,在更大的范围上,又能否形成一定的影响,这也会间接决定古镇在同类型建筑群落中是否具有独特性、异质性,形成竞争力。

当代文旅小镇在规划营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摊大饼”式的发展,规划上脱离原生环境,仿佛“天外来物”般突然出现,导致小镇建筑群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同时在建筑空间形态上没有反映出当地的生活习惯与产业结构,未能给小镇带来区别于其余小镇的独有特色。同时,小镇的规划营造对于当地的文化生活缺乏充分的认识,往往容易造成小镇吸引力的缺失,成为众多千篇一律的小镇中的一员。

通过对尧坝的研究,我们认为,当前新型小镇的营造应吸收前人智慧,摒弃对古迹的简单模仿和粗俗的商业堆砌,主要应该营造出一个“纽结”的概念,将各行各业的使用者紧紧关联在一起。在场镇建筑群落的营造上,应能充分适应与支持场镇所承担的商业活动。同时其营造也应以人为本,关注人与自然环境、与信仰世界的关系,这体现在场镇核心建筑的营造上,则是既要尊重环境的差异性,也要尊重个体的丰富性及其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既要注重功能性空间的建设,也要注重共同精神纽带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建立使用人群的共同价值认同,在大家心目中形成“纽结”的概念,使现代小镇与游客或原住民形成一体共生的关系,这也是整个小镇营造核心价值的体现。把这种思想贯彻到营造过程的所有环节当中,才有可能真正发展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当代小镇,正如尧坝之于过去那个时代。

图片来源:

图1:引自刘镜萍.关于尧坝古镇的保护与再利用调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

图2—图8:作者自摄或自绘。

猜你喜欢

建筑群民居古镇
南头古城数字展厅建筑群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建筑与建筑群储能工程初探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古镇之旅
袖珍公园——高密度建筑群与户外公共空间矛盾的良药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