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研创新是企业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路径
——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张靖岩研究员

2019-12-26刘艳萍

重庆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科研人员课题成果

张靖岩(1978—),男,博士,研究员,硕导,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标准部副主任,曾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镇要害系统综合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灾种下特大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估技术研究”等国家级课题研究,并多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励。

2019年12月6日,中国建设会计学会财务管理学术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在重庆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顺利召开。本刊专访了与会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张靖岩。张靖岩曾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镇要害系统综合防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多灾种下特大城市安全韧性影响评估技术研究”等重要课题,且多次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奖项。他在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课题经费管理以及公司科技管理等方面均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出人意料的是,张靖岩认为,课题申报和课题研究没有什么捷径和秘诀可言。“创新是科研的关键,切忌‘炒冷饭’”。他认为,科研工作者应在一个领域一直坚持做下去,但是,要时刻对标国际或国内先进领域,追求技术研究的新突破。也就是说,对原有成果在某一方面有所强化,或者填补领域空白,都是创新工作的一种体现。张靖岩认为,创新可以大创新,也可以小创新。大创新是对整个方法、整个流程、整个研究手段的提升,而小创新则是研究一个点、一个指标的提升。“关键是不要原地踏步,而是要一点点地往前走。”

图1 本刊记者采访张靖岩研究员

本次会上,张靖岩受邀作了《公司科技管理体系概况》的报告,他提到科研经费在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并认为,一开始经费管理的政策措施并不是特别完善,科研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预算和审计上,这就很难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为此,近几年国家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针对科研项目资金管理“过细过死”的问题,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在项目总预算不变的情况下,直接费用中的多数科目预算都可以由项目承担单位自主调剂。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科研人员“做财务”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上去,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国家还加大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张靖岩认为,这个导向非常好,他相信国家对于绩效、科研经费的管理会越来越贴合科研工作的实际,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在课题主持过程中,张靖岩对课题组提出的一个要求是,要“加强成果凝练”。对此,他进行了阐述。“以前我们课题的验收,大多是按照定量化指标来考核的,即产出了多少专利,发表了多少论文、著作等;现在国家对重大课题,如‘十三五’的产出,反对‘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求更强调成果的创新性以及成果对行业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对于成果凝练,不应该是工作任务的一个罗列,而应是对创新点,以及产业促进作用的总结。

对于企业来说,盈利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这与需要长期投入的科研工作是否存在取舍和矛盾的地方呢?张靖岩认为,现在国资委对各个国有企业的考核中有一项指标,就是经济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盈利肯定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而科研创新与之并不矛盾,它是支持企业利益提升的一种必要手段。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创新,盈利只会是一时的,不会长远。对此,张靖岩打了一个比方,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单纯做技术或单纯做市场的话,就像只穿上了一只鞋子,走起路来就不稳当,更不要说快了。但是两只脚都穿上合适的鞋子,走起路来肯定是又快又稳。企业也一样,为了确保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就必须拥有核心技术和专项科研支撑,以持续不断地增强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坚持将科研创新放在首位。“必须紧密结合市场,加强科学研究与开发,使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对接市场,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因为创新成果的潜在市场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只有加强科研创新,才能持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样,持续增长的良好经济收益也能有效地支撑企业科研,从而使之进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张靖岩认为,科研与生产是相生相促的关系,二者不可偏废。

猜你喜欢

科研人员课题成果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验收成果
我国科研人员揭秘银杏古树长寿机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工大成果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