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渝地域文化视野下的现代建筑设计
——以磁器口重庆印象博物馆为例

2019-12-26彭勇庞春勇

重庆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民居博物馆空间

彭勇,庞春勇

(1成都衡泰工程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23;2重庆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重庆 401320)

0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大背景趋势下,伴随西方建筑风潮的冲击,中国现代建筑一味追求强大的功能与新颖的造型,使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与多元性逐渐消失。我国现代建筑已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以至于从南到北“千城一面”,普遍缺乏原有的地域民族特色。博物馆建筑作为时代的标记和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表现着特定的精神内涵,其地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地域文化传承并不是单一的仿古与奇特的形式构建,而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在利用现代最先进技术的同时,又在众多领域让它回归到一种传统的朴质纯粹的美学境界,这也是目前我们每一个建筑师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1 巴渝地域文化背景

1.1 多元文化的交融

巴渝地区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康熙年间开始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在巴渝大地上掀起了人类移民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移民浪潮。明清时期的巴渝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成天然良港,交通方便,商业繁盛并不断吸引外地商人入驻,同时纷纷设立会馆,从而形成了庞大的湖广会馆建筑群[1]。巴渝地区建筑聚落在这样的环境下,以原有建筑文化为基础,借各地之所长,使其在不断的融合与发展过程中渐趋多元化,以至于往往一处民居,具有多处异地建筑特色。如云南的一颗印、徽派的烽火墙、岭南的天井等,在巴渝传统民居中均有所体现。

1.2 天人合一的选址

重庆作为一座典型的山水城市,地形尤为复杂,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所以该地区的建筑选址更多的是符合其山水格局,并不像北方建筑那样,以朝向来严格规定。巴渝地区的吊脚楼是“天人合一”的最好体现,其选址上尊重自然规律,依山顺势而建,为防御毒虫、野兽、洪水等自然灾害,选择了吊脚的形式,让人顺应自然,巧妙地利用自然,弥补自然的不足,与自然和谐相处[2]。坐落在山水之间的吊脚楼,凝聚了地域特色之美,底部以吊脚架空,使原本造型轻巧的建筑,远远望去仿佛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一样,同自然融为一体,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最美的风景,同时与现代建筑设计中所追求的生态平衡不谋而合。

1.3 就地取材的使用

巴渝地区雨量充沛,物产资源丰富,盛产高大乔木,所以其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优点众多,传承历史悠久,处理技术娴熟,易于施工。木构建筑在山地地形中适应性较强,而且布局灵活。砂石在巴渝山地较为常见,在建筑山墙中巴渝传统民居普遍采用当地石材,有着很好的防腐蚀作用[3]。除了石木可作为建筑用材外,粘土与竹材在传统小型的民居建筑中也常会用到,如在一些农村的住宅中,常采用土竹混合而成的竹篱笆墙结构,不仅材料易得,而且经济性良好。就地取材的使用让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传统建筑的自然独特之美。

2 地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融合的必要性

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不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征,是任何风格与形式都不可替代的综合体。重庆印象博物馆作为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历史脉络的真实反映,其建筑设计必然要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地挖掘与更新,而不是毫无地域特色的盲目推崇。

2.1 地域文化的延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处地域文化都有着它特定的历史底蕴,无论是自然条件或是人文因素都对其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与制约[4]。博物馆作为城市的精神文化象征,是承接过去与现在的时间纽带,也是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的表达。建筑随着岁月的变迁与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城市的特有标识,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技术、科学和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才能和创造力。地域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对传统建筑直接的模仿与生硬的嫁接,而是建筑设计者在创新中灵感的溯源。利用符号象征的建筑设计手法,把传统建筑物的一些表面和内部的结构、装饰部位通过使用一种共同约定的符号融入现代建筑中,进行设计和表达。我们在探索传统建筑内在美的韵律的同时,将其文化核心价值呈现在现代建筑中,即使在形式上有所更新也会让其内涵得以延续。建筑在地域文化中保留着它应有的个性,让其得到多元化的发展与创新。

2.2 现代建筑发展的瓶颈

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从广义上来谈是迷惘的,由于受到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各种先进的技术,新颖的材料,浮夸的造型,虽带来一时的审美新意,但逐渐使每座城市之间建筑差异性缩小。普遍缺乏地域特色及文化底蕴,以至于表现出千篇一律的建筑格局,让人们视觉开始疲劳,内心感到浮躁不安。建筑作为凝固的音乐,应具有优美的韵律,而并非“生搬硬套”的表达,使所在城市失去生机与活力。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着不同的建筑形态[5],如北方和南方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才会有窑洞式与干栏式建筑的出现,其形式与结构各异,并传承了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我国现代建筑处于全球化的今天,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充满着疑虑,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是一大挑战。

3 重庆印象博物馆整体构造及空间布局

3.1 项目概况

该项目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东侧,此处为民俗旅游景点之一,西临嘉陵江畔,南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四周多为明清风格的建筑,地面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诸多民间风俗或手工艺术聚集于此,来往游客络绎不绝。整体建筑设计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对磁器口原有传统建筑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并充分考虑周边山体、建筑、江景等视角关系,使其总体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与巴渝山地传统民居相互融和,打造一个可以让人回忆过去,展望未来之处(图1)。

图1 博物馆整体设计

3.2 建筑整体构造

巴渝山地传统民居作为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在我国建筑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有着地域文化珍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另一方面也是不可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博物馆设计,力求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相融共生[6],这是对巴渝地域文化的延续,使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巴渝传统地域性建筑总体可概括为:外封闭、内敞开、小天井、高勒脚、冷摊瓦、深出檐等形式,该博物馆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其建筑结构提取了“小天井”与原有“穿斗式”等元素,屋顶采用了悬山顶的构造,并保留了“深出檐”的地域性特征[7];运用提炼、重构和象征等现代建筑的手法将其融入建筑内外形体中,以形成具有巴渝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1)天井形制的提取

巴渝地区的“小天井”成为当地典型的特征,民间常以“四水归堂”称之,其做法主要由三面以上房间合围而成、从地面以上顶部露出狭小的空间。该项目博物馆为一座公共性建筑,空间需求多而进深较大,中间过道区域采光受到限制。为此在屋面结构上充分利用当地“小天井”形制特征,不仅有利于采光,而且天井形成的自然风压巧妙地解决了巴渝地区湿热的气候问题。天井下的交通区域,可利用有限的自然条件,进行庭院式景观打造,用于内外空间的过渡,同时优化环境,缓解游客的视觉疲劳(图2)。

(2)穿斗抬梁结构的融入

穿斗抬梁式构架为西南地区传统民居常有的做法,即在建筑墙体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则使用抬梁式构架。该项目在建筑结构上通过对其结构的提炼,在原有基础上采用减柱的手法,满足公共区域对空间的需求。并将现代材料中的防腐蚀油漆与其结合,很好地解决了木头长期在潮湿空气中的腐蚀变形问题。博物馆内民俗空间的展示,搭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民俗物件,让整个空间既显得宏伟大气、通透,同时又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图3)。穿梭其间,给观者营造一种宁静舒心的氛围,使其沉浸于巴渝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中。该结构在现代建筑中不仅具有良好的装饰作用,而且能使建筑形体与地域文化有机融合。

(3)屋檐做法的重构

巴渝山地传统民居常常是屋檐相连,檐挑出较深,多为1.2~1.5m,以至于“走路不湿脚”;其檐下出挑所利用的力学结构原理简单,能很好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该项目充分考虑博物馆内人流动线问题,天井内侧以双挑的做法,出檐深远,下设檐廊以解决雨季给游客带来的不便。建筑四周采用单挑檐的方式,来保护墙体避免雨水的冲刷。屋顶运用了钢铁玻璃材料代替传统的土瓦,一方面利于室内空间的采光,另一方面可减少雨水对屋面的破环而造成的后期维护费用。通过对巴渝传统民居中深出檐方式的提取,并结合现代技术进行重构,完美地与现代建筑融合,使其兼具美观与实用功能,同时也是对巴渝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

图2 博物馆一、二层天井空间

图3 穿斗式结构的融合

图4 博物馆一、二层平面空间

3.3 建筑空间布局

创造完美的建筑空间对于建筑设计至为重要,空间作为建筑中相互毗邻的形式而存在,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是空间最好的体现,二者不可分割。中国传统建筑中强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并通过不同的空间形式体现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8],这也是我们现代建筑所要借鉴之处。

该博物馆空间布局上借鉴了巴渝传统合院建筑模式,内部空间主要由入口门厅、中央大厅、内侧主展区三部分组成,并沿中轴对称分三路布局,主次流线清晰,空间功能划分明确(图4)。各个空间之间以廊道相连,呈“回”字形格局,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外封闭,内开敞”传统的空间形制,在该项目中均有体现,整座建筑以天井为中心,进行空间组织,让自然外部环境与建筑内部环境之间相互融合,使原本封闭的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气。在巴渝传统民居中,对建筑的主入口颇有讲究,博物馆同样如此。其在入口区中由内而外对该处空间进行单独延伸,让其在形式上与地域文化相呼应(图5),同时也丰富了空间的趣味性,增强了博物馆的宏伟气势。在建筑的外墙表面,以高低错落的山地形体进行深浅不一的表达,使方正规则的建筑形态,更具空间的韵律(图6),这也是对地域环境的体现[9]。

图5 博物馆入口设计

图6 博物馆外墙设计

该项目并非是对传统建筑模式进行简单提炼,而是在现代建筑空间关系上延续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组合形式,对传统复杂的空间进行简约化,并与外部空间效果相得益彰,使得功能性、经济性及艺术性达到统一。传统建筑凝聚着先人的思想哲理与对自然的感悟,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因此现代建筑的空间不仅是视觉符号与功能形式的呈现,同样也是文化思想、自然意境及吉祥寓意的传递。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虽然我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但地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却渐渐消失。建筑是地域文化传承的载体,无论时代如何,都是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因此在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建筑师不仅要吸收先进理念,更要立足于本土文化,寻求共同之处。本文以磁器口重庆印象博物馆为例,通过特定的建筑形式传达了巴渝地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在巴渝特色建筑中,现代建筑设计一方面要寻求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延续优秀的传统元素,让地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这也是我们今天不断探索与研究的目的。

图片来源:

图1—图6:作者自绘。

重庆万盛经开区强化智慧工地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重庆万盛经开区建设局积极启动智慧工地管理工作,目前全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有了初步成效。今年以来,建立54个智慧工地项目,启动了10个智慧工地项目,实现了人员实名制、扬尘噪声监测、施工安全监控、工程质量检测监管等智能化应用。为有效控制项目源头质量,区检测所完成智慧工地混凝土抗压检测2453组,水泥检测12组,钢筋检测789组,节能检测66组,同时加强对智慧工地项目的材料抽检,共计抽检材料30组,其中钢筋18组,水泥5组,节能材料8组,防水材料6组,管网管材3组。下一步,将通过扩大应用,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做深、做细,推动万盛经开区建筑业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民居博物馆空间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空间是什么?
民居摄影
创享空间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