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建构策略研究
——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2019-12-26宋秋明

重庆建筑 2019年12期
关键词:隔离带主城区组团

宋秋明

(重庆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 400047)

0 引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城市规划受苏联影响,多为单中心“摊大饼”式发展[1]。借助单中心集聚优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历经近四十年快速城市化,我国涌现了一大批大城市和特大城市1。“摊大饼”式发展的弊端也日益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拥挤、住房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被证明能有效避免和缓解大城市病,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规划建设城市生态廊道正是促成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手段。

近十年来,深圳、北京、武汉、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均陆续进行了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编制2,规划成果及管理实践为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宝贵经验。由于城市类型、空间特点及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的方法与策略也就不尽相同。山地城市地形地貌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廊道规划建设更具独特性和复杂性,进行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生态廊道、绿化隔离带3内涵解读,结合山地城市空间特点、现状建设问题及城市生态特征分析,提出具有操作性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建构策略,以期为山地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1 概念辨析与内涵解读

1.1 城市生态廊道概念

根据美国保护管理协会定义,“生态廊道”是指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的,供野生动物使用的狭长带状廊道。生态廊道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生态廊道”融入景观生态学和城乡规划领域研究后[2],产生了“城市生态廊道”概念。“城市生态廊道”是指城市生态环境中以植物绿化为主、基于自然或人工走廊形成的线状或带状景观,是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绿色景观空间[3]。城市生态廊道不仅是城市内部物质能量流通和生物扩散迁徙的通道,也是维护城市空间结构、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绿色隔离带4。

1.2 城市生态廊道内涵

城市生态廊道的内涵已突破了早期霍华德“田园城市”中绿化隔离带单纯的生产生态属性,具备了休闲、美学、文化、通勤等多种功能[4]。但在长期城市建设中,管理者往往聚焦于城市建设区,注重城市建筑“实体”,片面追求城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城市生态廊道等“虚体”区域的多种效用。

(1)绿色骨架。城市生态廊道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能有效地维护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乡景观格局的连续性,限制城市无序扩张,避免城市组团持续粘连所呈现的“摊大饼”空间模式。

(2)生态通道。城市生态廊道有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创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同时,城市生态廊道为野生动物移动、生物信息传递提供通道,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作用。

(3)功能场所。城市生态廊道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与游憩场所。利用生态廊道的绿色空间及自然景观,结合城市人文要素,塑造优美的城市休闲空间和特色场所。

(4)价值触媒。城市生态廊道作为深入城市腹地的重要绿色开放空间,可促进老城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环境品质。同时发挥景观触媒作用,推动城市新区发展,提升土地价值,塑造城市形象。

2 重庆城市空间特点及现状建设问题

2.1 城市空间特点

从表征上看,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各组成物质要素实体与空间形态、布局、风格等有形的表现;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一种复杂的人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交织作用的物化,是在特定的建设环境下人类各种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由此可见,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并非是人类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结合城市所处地理环境,根据城市自身特点及发展需求逐步演变而成的。

山川河流作为山地城市重要的地理环境要素,既是限制城市发展的天然屏障,亦是与城市相互依存、关系密切的生态廊道,它们共同构成了山地城市组团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图1)。我国当代著名的山地城市规划学者黄光宇先生曾在《山地城市学》一书中清晰精辟地阐述了山地城市空间特点及山地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可归纳为“因地制宜、结合自然、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原则[5]。重庆作为我国西部典型的特大型山地城市,在长期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建设中均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结构,这既是历次总规引导维护的结果(图2、图3),也是“四山两江”5山地丘陵地貌等自然环境约束下的必然选择。

2.2 现状建设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城市快速发展与建设6,两山(指中梁山和铜锣山)以外区域、沿江河及重要交通干线的很多传统场镇逐渐发展成为功能较完善的城市组团,而两山以内核心区的组团则不断突破隔离带相互充实、扩大和部分合并。组团数量、规模和功能不断变化,城市结构持续放大,重庆山地城市空间特点及特色正逐步丧失,主要表现为:①受区位、交通、发展基础条件等影响,组团间发展极不平衡;组团规模持续扩大,组团边界不断变化;②四山两江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和组团隔离带,存在较严重的无序占用和建设蚕食现象;③核心区内组团隔离带逐步被侵蚀,组团间粘连趋势明显,组团界限日益模糊,有呈“摊大饼”发展的态势;④建成区内绿地破碎化、孤岛化现象严重,原先的组团隔离带生态连接度持续降低,有些甚至已基本消失,如重庆观音桥组团和大石坝组团之间原有的绿地农田已不复存在,组团已粘连在一起。

图1 重庆“四山两江”分布图

图2 2007版重庆总规组团分区图

图3 2014年修订版重庆总规组团分区图

3 重庆主城生态特征分析

3.1 城市生态基底

城市中山体水系、农田林地、公园绿地等共同交织构成的绿色生态网络,是城市的生态基底,是城市发展建设的绿色背景和重要载体。山体河流作为组织城市空间的绿色骨架,是城市生态基底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图4)。

(1)自然山系特征。重庆主城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地区,山地特征显著,素有“山城”之称。四山南北纵贯,由西向东分别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四山与山间宽谷的高差约为300~600m。四山是重要的城市“绿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重要的城市绿色生态屏障和组团隔离带。除四山以外,城中还有寨山坪、樵坪山、云篆山等200余座山体散布其间。此外,主城区北部与中部还各有一条连绵突出的城中山脊线,绿化植被良好,生态景观突出(图5)。

(2)河流水系特征。重庆主城位于长江、嘉陵江交汇区,是典型的沿江滨水城市,素有“江城”之美誉。主城区范围内,长江段长约133km,嘉陵江段长约73km,两江是重庆主城区内部的重要水域生态廊道和生产生活水源,也是城市组团间的重要生态隔离带。除两江以外,主城区内还分布有一级支流40条,二级支流约500条,三级支流约2000条以及64处湖泊水库,河流水系发达,水资源十分丰富(图6)。

3.2 城市热岛效应

图4 重庆山水格局结构

图5 重庆自然山系分布

图6 重庆河流水系分布

重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日照时数为1000~1200h,年均相对湿度高达70%以上,夏季高温闷热,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受土地利用和“四山两江夹三槽”特殊地形因素影响,主城区热岛效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6],主要表现为:①强热岛区域面积约为60964.10公顷,占比为11.15%,建设密度越大,热岛效应越强;未建设区、农林及绿地水体区域热岛效应明显较弱(图7);②四山两江作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成区内城市绿地孤立破碎,侵蚀严重,发挥冷源效应有限;③两山之间的核心建成区已基本粘连成片,热岛效应严重,急需构建生态廊道,引风入城,纾解热环境;两山之外区域,热岛效应稍弱,但热岛区已有连绵之势,建构生态廊道十分迫切。

3.3 城市生态连接度

生态连接度常用于衡量各类斑块之间生态功能或生态过程的有机联系,适用于研究生态廊道体系的生物保护、游憩网络可达性等功能特征[7]。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Mcr: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进行空间定量计算(表1),结果表明:①高连接度区域主要为外围的农林生态区及大型连绵山体和水系;中连接度区域主要为建成区内部次级河流廊道、山体陡坡及公园绿地等;低连接度区域主要为建成区内部绿化覆盖率较高地区;无连接度区域主要为高度密集建设区,缺乏连接明显的生态绿色斑块(图8);②四山两江生态连接度高,但因无序建设及破坏,出现了一些中低连接度区域;城中两条山脊线连接性较好,由于持续侵蚀破坏,连接度正逐步减弱;③建成区内部生态用地及绿化斑块破碎化、孤岛化现象明显;中部老城区已出现较大面积的生态无连接性区域;南北两端的渝北区、大渡口区虽存在较多生态中连接度区域,但是破坏侵蚀严重;东西两侧的茶园新区、西永片区生态连接度高,但已呈现建设粘连及连接度降低趋势。

3.4 城市基础设施廊道

绿化良好的基础设施廊道提供了近30%的鸟类迁徙场所,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廊道和居民休闲的绿色空间,也是组团隔离带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分析发现:①沿主城区“两环十三射”高速路网、“六横七纵”快速路网、各级铁路及高压走廊均设置了相应宽度的防护绿带,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廊道(图9);②现状城市基础设施廊道绿地主要起生态防护作用,功能较单一,建设标准不高;对被划为城市隔离带的基础设施廊道,应强调生态、景观、游憩等多功能的复合;③传统城区建设密度高,道路两侧扩建绿廊难度大;新区道路规划建设应根据生态优先思路构建道路生态廊道控制方案,提升道路廊道生态游憩功能。

表1 现状用地生态连极度分级结果

图7 重庆主城区热岛效应分析

图8 重庆主城区生态连接度分析图

9重庆主城区基础设施廊道分析

4 山地城市生态廊道网络建构策略

4.1 基于要素综合的建构策略

(1)自然生态要素构建基本生态廊道。以主城区全覆盖控规为底图,结合重庆市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综合四山管制区、两江水域及两侧绿化、近郊型郊野公园、部分基本农田等自然生态要素,叠加构建基本生态廊道。作为山地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中的区域级廊道类型,功能作用十分显著。

(2)城市绿地要素构建城市绿化廊道。依托城市公园绿地、苗木生产绿地、基础设施防护绿地、以及附属绿地等多种城市绿地要素,通过对其性质类型、功能特点、位置关系等的综合研判,构建连续性强、识别度高、功能复合的城市绿化廊道。

4.2 基于生态最优的建构策略

(1)生态连接度分析与三级廊道体系建构。对主城区生态连接度进行空间定量计算及定性分析,中高连接度区域为生态廊道潜在地区,通过生态修复与断点接驳,大幅提高其生态连接度;对于建成区中的低连接度区域,通过拆危建绿、空间整理、生态复建等措施,串联绿色斑块,提升生态连接度。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构“区域-组团-单元”三级生态廊道体系,形成高连接度的区域级基本生态廊道、中连接度的组团级城市绿化廊道,并与单元级城市绿道相连接,构建系统完善、生态最优的廊道网络。

(2)适于动物迁徙的绿色通道创建与保护。建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为野生动物迁徙提供畅通的绿色通道。根据不同目标生物种移动所需的廊道适宜宽度,确定不同等级城市生态廊道的宽度(表2),并根据对应的规划间距设置要求,优化城市生态廊道网络。

表2 不同等级生态廊道宽度与间距设置表

4.3 基于环境改善的建构策略

(1)建设通风廊道以缓解热岛效应。根据主城区热岛效应分析,利用热岛效应改善所需的资源条件,构建生态冷源及通风廊道建设方案。重庆主城区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向,其次为南北向,而两江大部分流域的走向正好和常年主导风向基本一致,应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构建城市主要生态冷源及通风廊道。同时结合次级河流水系、城市主要道路等构建南北向山水连接绿廊,引风入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提升绿化覆盖率改善空间环境。无序建设及管控不足,导致城市绿化廊道侵蚀严重,组团粘连成片。城市生态廊道划定和网络构建时,难免会将少量建设地块划入其中。对于现状未建的建设地块,应在规划阶段对其提出专项管控要求,增设高绿化覆盖率等规划条件;对已建成区,可通过绿化改造提升途径,加大绿化覆盖率,优化生态景观要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

4.4 基于复合利用的建构策略

(1)休闲游憩功能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导入。城市生态廊道应结合城市发展需求,由消极被动的保护转向积极利用。在生态和防护的基础上植入休闲游憩、农业生产、美学文化等多样功能,满足人们亲近自然,在自然中享受生活的美好愿望。城市生态廊道的复合利用将提升人们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其建设与维护。

(2)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双线划定与管控。城市生态廊道的构建强调城市与绿色环境的良性互动关系,处理好“绿色空间持续供给”与“城市建设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8],是建构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格局的前提。只有坚持“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合理发展”原则,将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正向综合效益。对需严格保护的绿色生态区域划定“生态保护底线”,该范围内以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为主;对满足条件的绿色发展区域划定“生态发展控制线”,该范围内允许符合准入标准的生产活动及适量的低强度建设开发项目。通过精明规划和弹性管控,实现城市生态廊道网络的科学建构(图10、图11)。

5 结语

城市生态廊道规划建设作为一种能有效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维护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健康绿色发展的规划手段,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采用。由于各城市在类型特点、规划目的、发展需求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已有研究成果在具体实践运用时,难免存在局限性。本文结合当下正在开展的相关规划研究工作,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山地城市空间特点、现状问题、生态特征分析,就山地城市生态廊道网络构建提出了“要素综合、生态最优、环境改善、复合利用”四种策略。受篇幅及研究深度所限,论文主要侧重于空间规划层面的论述,对如何实施利用、管控维护等方面并未展开,有待继续研究及同行共同努力。

致谢:感谢“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项目组对本文相关图纸及数据资料搜集提供的帮助。

图10 重庆主城区生态廊道总体结构图

11重庆主城区生态廊道空间布局

注:

1参照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根据对我国2003年—2012年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数量为36个;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数量为16个,其中超大城市 (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数量为7个。

2深圳:《深圳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北京:《北京第二道绿化隔离带规划》;武汉:《武汉市三环线生态隔离带规划》;广州:《广州都会区生态绿廊规划》;成都:《成都市环城生态区规划》。

3 2018年8月重庆市开始启动编制 《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之前已编制完成的相关规划包括2007年《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规划》和2014年《重庆都市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

4“绿色隔离带”概念最早源于霍华德1898年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其目的正是为限制城市蔓延、控制城市规模。由于内涵作用相近,为方便行文,本文中“组团隔离带”与“城市生态廊道”概念可互用。

5四山两江:“四山”由西向东依次是指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和明月山;“两江”是指嘉陵江和长江。

6 1997年6月18日重庆直辖之后,城市进入了快速的发展建设期。

图表来源:

图1:来源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都市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R].2014.。

图2、图3:作者根据相关图纸改绘。

图4—图6:来源于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都市区美丽山水城市规划[R].2014.,有修改。

图7—图9:来源于重庆市风景园林设计研究院.重庆市主城区组团隔离带实施与利用规划[R].2018.

图10、图11:作者自绘。

表1、表2:作者整理。

猜你喜欢

隔离带主城区组团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造林中防火隔离带的设计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浅析石家庄主城区岩土工程勘察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swop 2019同期活动精彩纷呈,观众组团更享多重福利
浅谈防火隔离带的设置
福州市主城区园林绿化引进社会化管理改革研究
城市游憩空间形态特征的空间句法分析——以烟台市主城区为例
兵器组团“打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