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管理模式在老年患者皮下注射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9-12-26张桦黄寅
张桦 黄寅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老年二病区 江苏 南通 226001)
皮下注射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操作之一,是将药液直接注入皮下组织,能够迅速达到药效、对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的患者采用的一种给药途径。常见的注射部位包括: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1],但由于受患者体质、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护理实践中易发生硬结形成、出血、低血糖、针头弯曲等相关并发症[2]。为了更好地加强老年患者皮下注射的规范性,降低老年患者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研究对老年皮下注射患者实施PDCA循环管理,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8年3月-4月期间进行皮下注射的1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79~95岁,平均年龄(74.47±7.25)岁;并将我科2018年7月-8月期间实施PDCA循环后进行皮下注射的1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80~95岁,平均年龄(75.26±8.05)岁。两组患者皮下注射患者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皮下注射常规护理,包括选择合适注射部位,进针角度,缓慢推注药液。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PDCA循环管理。
1.2.1 成立持续质量改进(CQI)小组 CQI小组成员由护士长、责任组长、带教老师等相关人员组成,明确成员职责,按照FOCUS-PDCA程序4个阶段8个步骤开展工作[3],4个阶段分别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8个步骤分别为: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出主要措施、制定计划,执行制定的措施,检查结果,标准化。
1.2.2 计划阶段(P)
1.2.2.1 收集资料,找出问题 设计老年二病区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查检表,进行现况把握。2018年3月-4月进行皮下注射的13例患者,由护士长或责任组长检查每天皮下注射发生常见并发症的情况,每天上午一次。
1.2.2.2 分析各种影响因素 通过头脑风暴,分析病区老年患者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存在问题包括硬结形成、出血、低血糖、针头弯曲等几个方面。
1.2.2.4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组内护理人员通过头脑风暴,运用鱼骨图从人、事、物、管理等方面进行根本原因分析,查找原因,找出改进重点,发现责任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为什么硬结形成的原因有培训形式单一、同一部位反复长期注射、注射部位过浅等。为什么出血的原因有考核机制单一、按压时间短、凝血功能障碍等(见图1-2)。
图1 老年病人皮下注射硬结形成的原因分析
图2 病人皮下注射出血形成的原因分析
1.2.3 实施阶段(D) 制定相应计划,采取措施:①对护士注射过浅确保护士注射深度准确 加强培训,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快速刺入皮下,深度为针梗的1/2到2/3;提高护士安全防范意识;组织召开安全会议,定期考核年轻护士;②选择注射点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责任护士记录每位患者每次皮下注射部位,做好交接班;组织床边护理查房;加强考核,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③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重视局部按压;护士长培养护士慎独精神,增强工作责任心;护士长、带教老师加强检查保证按压时间到位[4];④安排专项培训讲堂;采取个性化培训方式;组织床边护理查房;通过床边护理查房、现场指导等方式加强年轻护士培训;质控组定期检查,及时评价培训效果;实施绩效考核护士掌握皮下注射相关知识。
1.2.4 检查阶段(C) 护士长、责任组长(带教老师)每天督查,了解病区患者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CQI小组对计划实施的过程每周进行检查和讨论,对前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分析结果并比较患者皮下注射常见并发症发生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1.2.5 处理阶段(A)
1.2.5.1 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 CQI小组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发现病区皮下注射方面新出现的问题:部分患者皮下注射后,陪护人员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擦浴,尤其患者使用抗凝等特殊药物,容易引起感染[5]。
1.2.5.2 检讨与改进 根据出现的问题,找出具体原因,并进行分析、落实整改措施,制定计划:责任护士加强对陪护人员健康教育的力度,告知皮下注射后,避免用力擦洗注射部位,注意局部皮肤的观察。将上述列入下一步PDCA循环中。近年来,在皮下注射按压时间、部位和推注速度,按压方式等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因皮下注射的各环节及细节问题多,这就需要一个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PDCA管理模式可以有效保证老年患者皮下注射的满意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
1.3 观察指标
①皮下注射并发症(硬结形成、出血、低血糖、针头弯曲)发生率。②护理质量评分(包括护理服务满意度、护理技术、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总分100,分数越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检查患者均为185人次,出现硬结形成、出血、低血糖、针头弯曲等并发症分别为10例(5.40)和41例(22.1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86,P<0.05),见表。
表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92.23±3.23)分和(84.23±7.25)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5)。
3.讨论
在皮下注射护理操作过程中如果护士操作不当、联合应用抗凝药物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常导致注射部位皮肤发红、瘙痒,皮下瘀斑,甚至皮下血肿,进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削弱治疗效果[7]。而老年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用药时间长、易感染、血糖波动大等特点,更易导致皮下注射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硬结形成等,临床操作中应引起重视,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8],给患者带来恐惧和痛苦,不利于患者配合与病情恢复[9]。
护理技术操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皮下注射过程中局部红肿、瘀斑、瘙痒,甚至是硬结、坏死等不良反应血压改良传统的注射方法,不断引进新技术,减少不良反应。循环质量管理方法自出现以来得到各领域管理阶层的认可,应用后效果显著,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有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和处理阶段四个阶段以及分析现状找问题、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出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制定计划、执行制定的措施计划、检查结果、标准化处理、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以循环八个步骤,具有整体性和连续相,对要解决问题分析处理全面有效,因此这一方法也被应用于改进医疗护理现状,能有效地提高各方面的护理服务质量。本文我科开始从抽药方法、部位选择、注射方法等方面进行PDCA改进,通过进针角度选择、按压方法和按压时间的学习,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也能使其发挥有效作用,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满意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0],结果显示观察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5.40%低于对照组22.16%,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92.23±3.23)高于对照组的(84.23±7.25)(P<0.05)
综上所述,PDCA 循环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比较标准、规范,是临床上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中常用的一种科学的程序,其模式是反复循环地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护理工作,每次循环护理的起点都比上一次的护理工作高,同时也使护理工作有规可循,以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