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融合途径
2019-12-26李泽虹
李泽虹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213)
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不仅凝聚了无数先贤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成为了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个体获得宝贵人生经验和优秀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又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为探索出学校思政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笔者尝试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期在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可以更好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1 传统文化对思政教学的价值
虽然传统文化有广泛的学习价值和推广价值,但在学校的思政教学中,传统文化往往有更加具体的表现。究其原因,还在于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其具有受教育程度高,接触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正处于思想、文化教育熏陶阶段的特点,所以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中,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些价值具体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都是思政教学的核心内容,以培养学生民族情感的同时,让学生可以从小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荣誉感。而从传统文化角度来看,历史的进步和朝代的更迭始终让中华民族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从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文天祥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诗中就可见一斑。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到诗人的一腔热血和爱国主义情怀,进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自己的使命,并为之不断努力奋斗。
(2)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天人之际的论辩与实践,奠定了以儒家仁学理论“天下归仁”为核心、“和而不同”为原则的和谐文化精神,其主要内容为:以“仁”为本的身心和谐观、由己及人的群体和谐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和谐观。对学生而言,其在求学期间需要处理好与老师和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在步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处理好与同事、上下级间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思想,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自私自利、猜疑、孤傲的偏激思想,毕竟在社会分工越发细致的当下,只有学会与他人团结互助、合作共事,才能更好完成既定目标,进而为后续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3)发扬真善美的优良品质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这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唯真、求善、赏美。而在应试教育的当下,部分教育工作者脱离了教育的初心,以谋求一时的卷面成绩和升学率,这种功利主义和打着为学生着想的“假思想”、“假教育”只会让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进而囚禁学生的身心和未来发展。所以,高校要重新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教育,以让学生可以弥补之前的教育缺陷,通过关爱每一位学生,来使他们健康成长。
2 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学校工作的重难点,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多元文化冲突的影响,容易迷失奋斗的方向。比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在学生群体中时有出现,这些问题都给学生的人生发展构成负面影响。而传统文化中往往包含了塑造人格、培养精神的教育内容,并且一直是有待于深入挖掘的教育资源宝藏。学校之所以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用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来武装学生大脑,提高学生对腐朽思想和外来文化入侵的免疫力,最终让学生具备过硬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辨别能力。因此,利用好传统文化中广为所知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精神上的共鸣,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以达到教育和警示学生的目的。
3 学校思政教学的现状
从近些年出现的“老人摔倒扶不扶?”、“让不让座”等社会热点话题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的尊老爱幼、诚信待人等优秀品质在现如今受到了重新审视,并且呈现出了被漠视和边缘化的趋向。这种现状虽然离不开自媒体“为博眼球”式的大力宣传,但无疑也从侧面反应出了学校思政教育的一些问题。
(1)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诸多学校和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不得不过分强调主课的教学成效,并且以学生成绩来论输赢。更有甚者,思政教学仅存在于课表中,而实际却是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自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构成有效的约束。
(2)思政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独立的一门学科,其是以现实情况为基础,让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而长期以来,学校思政教学都存在严重的误区,即将思政教育独立出来,一方面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特征,无法针对社会热点话题和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做出分析,让学生觉得思政教育的实用性不大;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隐性德育教育的作用,这种集中时段的教学无法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常态化,而且存在突击性和功利性的嫌疑。
(3)学生受到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
改革开放让国内更多的人接触到先进思想的同时,也让一些负面的、消极的腐朽思想传播了进来。因为学生群体的身体和心理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所以对这些腐朽思想缺乏有效的辨别能力和抵御能力。学校如果不能净化校园环境,则容易让学生受到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而引发一系列校园问题。
4 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融合途径
基于上述分析的将传统文化应用于思政教学的可行性,以及学校思政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学校思政教学的效果。
(1)突出思政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传统文化中的寓言、故事、名言警句等都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因此可以将这部分内容编写进思政教材,或者由思政老师进行引入分析。比如,针对不诚信、考试作弊等问题,思政老师可以及时引入“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称赞诚信的传统美德,以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学生在了解完这些成语的字面意思和背后的故事后,纷纷励志要做一个有修养、有道德的人。
(2)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高校所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其主要是体现于语文或基础文化课程中,所以存在学时短、课程种类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不断完善课堂体系建设,以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不断发展。首先,可增设传统文化方面的概述课程,并将其纳为非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然后,要根据各专业的学科特点,来针对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最后,要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可通过选修课、传统文化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完善,可有效弥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不足。
(3)活用实践教学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不同的内容,只有做好这两者的结合,才能提高思政教学的效果。在学生的“学”的环节,思政老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让学生获得运用和检验所学知识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思政、德育方面的主题活动,或者定期面向学生做宣传和主题讲座,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做到行知合一。
(4)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和思政老师要意识到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以积极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比如,可在校园内张贴宣传标语、设置人文景观,并且鼓励成立发扬传统文化的社团,以做好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渗透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可以有机会接触到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5)加强思政教学与其它学科间的融合
部分高校为提高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而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这让高校办学逐渐沦为了功利性的工具。所以,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全的思想和人格,就需要加强思政教学与其它学科间的融合,以有效拉近各学科间的界限,让学生可以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思想、性格和行为的良好教育。
(6)优化思政教育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的当下,善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可以实现对思政教育方法的有效创新,从根本上解决非常态教育的问题。比如,高校可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以实现教育的延伸,通过定期分享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让这些信息在学生群体间不断传播,则可以更好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学生在面对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时,也会表现出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和思政教育。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既可以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又可以让学生更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以达到“文化立世,文化兴邦”的教育目的。而这一融合途径则无疑开辟出了思政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