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课程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12-26刘炜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人文职业素养

卜 欣 董 博 刘炜亚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0)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此相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在世界上还处于中游水平。习近平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要想真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有一代一代的人来参与和主导。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长期以来,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型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无论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手段、途径、方法,还是目的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到后来的“实用型人才”,再到现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从客观上说,高等职业教育更侧重技能培训和技术应用,它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缺乏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着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我们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就必须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以教学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在学生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框架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

现今高职教育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第二课堂三大类。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处理好人文与技术技能,理论与实际需要间的关系。在具体实施上,应注重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手段、途径,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

1 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比重,激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我国教育自古以来就有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传统,现代化的建设归根到底是要靠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来支撑。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规划和建设上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更多的是注重技术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经过对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旷课,厌学现象,认为有用的技能学点,其他都无所谓。另一方面,沉重繁忙的专业建设和处于探索阶段的课程改革使教师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说,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学会生存方面是较成功的,而在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上却是比较欠缺的。虽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但高职院校仍然普遍以就业为导向,将技术应用性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依据,因而在课程设置中专业技能课程占比过多,人文素质类课程开设较少,大多属于从属地位。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学会一门专业技能,不讲礼貌、不讲道德、不讲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就成了一句空话。由此看来,对于高职教育来讲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河北省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育、军事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列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大学语文、国家安全教育、高等数学、公共外语、创新创业教育、健康教育、美育课程、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公共基础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态有机的融合,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激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从忽略公共基础课程到热爱公共基础课程,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只闻其名转化为耳熟能详,真正成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的接班人。

2 创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早在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中就有所体现。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当时,道德是合成词,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道德定律与自然定律或逻辑定律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它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现今,这些不确定性从某种程度上又成了职业集团间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增值利润的砝码,纷纷提倡职业道德,以提高职业信誉。因此,一些特定的职业不但要求从业者具备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求从业者具备特定的道德观念、情感和品质。

我院为更好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在完成特定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注重职业道德培养,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1)校企深度融合,实现角色转换

我院按照有利于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多方位、长期稳定的合作,形成了“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院里面有公司,公司里面有教室”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格局。从满足教学需要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要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规划,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核心课程;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岗位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利用企业的优势条件帮助学生及时实现角色转换,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意识和组织观念,在强化技能的同时,恪守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

(2)构建教学团队,创新课程体系

要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仅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获取、吸收、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敏感度。我院根据专业的岗位标准和专业相关课程标准组建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每门专业课程按照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教学经验、实践经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其配合度,确定主讲教师和实践指导老师,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选择教学内容,将行业企业标准引入课堂。

在创新课程体系建设中,以“项目教学”和“单元设计”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积极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教学探索。在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研究起草、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广泛听取学院师生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学习强国”中的中华文化活实例及时反映新时代下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经过实践,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被激发,教学效果良好。

(3)考察职业素养,完善考评标准

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大方面,相对于前三项来说职业技能更容易获得。因此许多企业经常说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越大。既然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那么,高校就不能关起门来办教育,社会、企业也应该尽力与高校合作,共同来完成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学生考评体系要将学生职业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及课程考核之中。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以相关企业的评价为主导,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实现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评价。质量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并具有可操作性。

3 传承大师技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除了完成基本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共青团、学生会和学会社团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人文知识的活动,参观博物馆和大师工坊,开阔他们的眼界,陶冶他们情操。

我院利用区域优势,聘请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折纸、皮画传承人为我院兼职教师,组建非遗兴趣小组,通过课堂宣讲、传承人专题文化讲座、参观校外非遗项目等活动,开展学习传承活动,将“非遗”专业知识融入课程。举行非遗知识竞赛或非遗手工比赛,激发学生兴趣,并遴选优秀的学生进入非遗传承人的项目工作室,使大师技艺得到传承。

“非遗”之所以得到传承,一在技艺,二在精神。要想更好的传承技艺,必须坚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是工匠们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是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每一位传承人,都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非遗项目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就在于传承人的工匠坚守。他们让精湛的技艺传承千百年流芳百世,也让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代代相传。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读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其中的优秀成分,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造性转化,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创新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人文职业素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第二单元·素养测评
第一单元·素养测评
强化家庭教育 提升家长素养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人文社科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