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留日学生的留学经费研究

2019-12-2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归国日本政府留学生

邵 宝

(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7)

1 研究意义

肇始于清末的留日学生运动,对近代以来的中日两国关系和近代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近年来,近现代留日学生运动领域的研究成果丰硕,清政府的日本留学政策,留日学生的人数考证,留日学生归国后的政治革命活动、文化及教育交流活动,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教育、社会文化的转型等,以留日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如火如荼,大批有分量的专著及论文成果相继问世,使人们对这一领域的认识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

不过,梳理前述研究可以发现,目前研究主要偏重对留学政策及革命史、中日文化教育交流史的研究,而从经济角度对留日学生进行研究,特别是以留学经费、生活费用等为对象,按照年代顺序系统地对留日学生进行研究的成果仍有待加强。故本文在借鉴先行研究的基础上,搜集相关数据,以官费留日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留学经费的视角来探析留日学生运动。

2 规模渐趋缩小:民国时期留日学生运动的演变

清末时期,由于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大力提倡,留学日本甚至成为当时的一项国策。再加上距离近、日文易学、中日形势近易仿效、日本朝野支持等原因综合作用,留日大潮蔚然而成,高峰期人数最多时竟达到七八千人。辛亥革命爆发后,留日学生竞相归国,欧美各国趁此机会,不失时机地推出各种留学优惠条件,吸引中国留学生前往留学,以期抢夺对中国留学生教育权。随着各国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力持续增加,留日学生运动总体规模呈不断缩小态势。

1908年7月,清政府收到美国驻华公使转来的通知,美国政府决定退还一半的庚子赔款用于清政府选派学生赴美留学。这项运动开始实施后,留美学生人数逐年增加,1912年为594人,1915年11月增至1461人,1917年超1700人,1924年为1637人,留美热潮开始出现,规模仅次于留日学生。[1]此外,由于法国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一战前后形成了近代中国大规模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青年思考国家前途和思路提供了新思路,不多青年积极赴苏进行学习和考察,掀起了留学苏联的热潮。这样,中国学生转而向法俄美等国留学,客观上缩小了日本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力。

日本社会各界对此非常反应迅速,积极献言献策,要求日本政府反思一直以来对待留日学生的各项政策,建议改善留学生的学习条件,改善留学生的生活状况。这说明改善留日学生的待遇问题,已经引起日本各界的高度关注。

日华学会的成立,就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宣传口号是“为对中国留日学生聊表薄意,稍减其作客异乡之不便,兼为中国赴日视察观光之人士作东道,期效斡旋之劳”,为中国留日学生推荐入学、斡旋转学,介绍实习、参观场所,加强留学生与就读学校、教育者及社会各阶层间的联络,帮助学生选择宿舍,为参观实习者来日提供各种便利等。通过长期积极的努力,日华学会推行的各种实际活动,缓和了不少留学生的疑虑,得到学生的信任,同时也带动了民间对留学生的善意增加,成为日本政府怀柔和收买留日学生的有力工具。

然而即便如此,这一时期留日学生的数量仍呈不断缩减的趋势。1937年6月,在日留学生人数尚有约六千人,同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进入全面战争阶段,留学生中有九成归国,10月“中华民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也随之关闭。

3 经济困窘与国耻国恨交织:民国时期留日学生的留学经费问题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由于军事斗争激烈,政局不稳,政府无暇顾及教育。受国内政局动荡波及,加上日本战时经济影响,这一时期留日学生的留学生活非常困难。军阀之间的混战,使留日学生的留学官费补助常常不能及时到位,甚至到位的费用也会被同样陷入经济困境的留日学生监督处挪用。

1920年4月,留学东京的官费学生,因物价飞涨推举出三名代表归国向本国政府陈述困难实状,请求增加学费补助额。[2]日本警视厅指出:1920年时帝国大学学生补助62元,其他专门学校学生补助56元,即使再加上从其他亲属那里获得的补助,仍很难维持留日学生的日常生活。[3]这充分反映出当时即便是政府派遣的公费留学生,也因日本社会普遍的物价上涨,留学生活困顿不堪。

自费留学生由于学费全靠自筹,留学生活更加困窘。据曾于这一时期留学日本的陈新宪回忆,那些流亡到日本的留学生在没有考取公费之前,大都靠社会关系借贷度日。[4]因为筹措不到款项,无法妥善解决留日学生的经费问题,1920年一年内先后有江庸、林鵾翔、金之铮等三位留日学生监督被迫辞职。更有甚至,留日学生因为留学费用问题,曾先后于1922年6月和1923年6月两次包围驻日公使馆,在中日两国社会间引起极大的震动。[5]受困于经济状况陷入极端困难境地,不少筹集不到费用的留日学生被迫退学归国。

经过双方协商,中日两国政府达成《日本对华文化事业协定》,建立针对留日学生的庚款补给制度。因为经济陷入困难,一直以来拒绝接受日本对华文化事业学费补助的留日学生,一改而为争夺补助名额相互争斗。自费留学生认为公费生已经有政府的费用支持,不能再接受日本政府的补贴,否则就是双重补助,并利用人数多的优势召开留日学生会议,以图解决该问题。公费生也不遑相让,组织起各省公费学生联合会,坚决要求获得日本外务省庚款费用补助。两者以留日学生总会为舞台,围绕费用补给问题闹得不可开交,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留日学生的经济状况是何等困窘。

与经济困顿状况交织的,还有国仇国耻。日本国会通过议案,决定退还庚款推行对华文化事业,文部省甚至为此专门成立对华文化事业部,利用庚款在中国补助留日学生。但这一看似合理互惠的政策背后,日本政府意图侵略中国、以之收买人心的祸心昭然若揭,因而一开始就受到留学生的强烈谴责和极力反对。

日本政府要求接受庚款补助学生填写“今依照日本政府成案之对支那文化事业之支那留学生给费实施大纲,自大正13年10月起,每月领支补给学费金70元,不胜感激之至。为此誓当专心勉学,毕业之后,并愿体奉右记主旨,奋勉奉答恩眷之隆,特为誓约如下”[6]的誓约书,遭到留学生的强烈抵制。庚子赔款本就是依靠战争从中国榨取的赃款,日本政府迫于当时的世界局势,将其部分退还给中国,这又有何“恩惠”可言?又有什么值得感激之处?因此,当时申领庚款补助的留学生拒绝签字,直至日本政府对誓约书进行修改,留学生才不得不忍气吞声地接受。

在经济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维系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公费留学生不仅要跟日本政府斗争,还要跟同样陷入经济困境而挪用留学费用的留日学生监督处斗争,甚至还要跟主张取消官费生接受补助的数量占据优势的自费留学生斗争。

4 结语

清末时期,留日大潮蔚然而成,高峰期人数最多时达到七八千人。进入民国时期,伴随着欧美各国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力持续增加,留日学生运动总体规模呈不断缩小态势。日本国内各界对此反应迅速,纷纷向本国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反思一直以来对待的留日学生政策,对留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教育环堤加以改善,并将这一问题提交至国会议事日程。但即便如此,留日学生的数量仍呈不断缩减的趋势。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进入全面战争阶段,留学生中有九成归国,10月“中华民国”驻日留学生监督处也随之关闭。

国民政府前期,由于军事斗争激烈,政局不稳,政府无暇顾及教育。受国内政局动荡的波及,再加上日本战时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留日学生的留学生活非常困难。日本社会普遍物价上涨,即便是政府派遣的公费留学生,留学生活也困窘不堪。自费留学生由于学费全靠自筹,留学生活更加困窘,不少筹集不到费用的留日学生被迫退学归国。因为留学费用问题,留日学生甚至两度包围驻日公使馆,引起极大的震动。

日本政府顺应一战后欧美列强重返东亚并调整对华政策的现实背景,出于怀柔和收买中国留日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继推出了各种改善留日学生生活的措施,主观目的是借机培养留日学生对日本的亲近意识,从而配合已在实施的侵华扩张政策。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政府推出的留学生待遇改善政策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部分地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留日学生欠费问题,改善了部分陷入困境学生的经济条件,还为学成毕业者提供了归国旅费。

经济困窘、举步维艰是民国时期留日学生的典型特征,为维系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不得不陷入多面斗争的漩涡,留日学生既要跟企图主导教育话语权的日本政府机构斗争,又要跟同样陷入经济困境故而贪污挪用留学费用的留日学生监督处斗争,甚至还要跟主张取消公费生接受补助的数量占优的留日自费生斗争。

猜你喜欢

归国日本政府留学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深化“统、荐、联、树”四字诀 打造服务归国留学人员返乡创业高淳模式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日本防卫费或超2000亿日元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受伤的相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