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传承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研究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例
2019-12-26孙莉
孙 莉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专文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护好、开发好、传承好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更能形成强大的区域认同感和凝聚力。南充距今已有2200多年,人文历史厚重,在悠久的人类文明中形成了独有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迄今为止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阆中皮影、南部皮影(王家)和阆中丝毯制作技艺。此外,还有省级非遗项目25项、市级非遗项目84项。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本土高职院校积极发挥着高校的四大功能,以其独特的区域、人才、资源、平台和知识优势深入探讨如何更好的传承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创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1 川北大木偶传承创新情况
起源于民间家传艺术的川北大木偶,至今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川北大木偶系杖头木偶,偶身高大、造型逼真、制作精美、关节灵敏、表演细腻、戏路宽广、离奇多变的特点使得它高而不呆、大而不笨,是自清朝初期就流行于四川省东北部仪陇县马鞍场一带的独有的木偶形式,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偶同台、亦假亦真、难辨真假的表演艺术风格,被俄罗斯戏剧家奥布拉兹佐夫赞誉为“世界罕见的大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2006年6月被国务院和中国文化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川北大木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它的传承发展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川北大木偶从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故步自封,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濒临灭绝,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川北大木偶艺术充实了艺术力量的拯救,再到今天重新走向市场在受外来艺术形式的冲击过程中的“浴火重生”,历经了六代人的传承发展。可以看到,今天的川北大木偶一方面在表演技法、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上寻求突破,向内求变。如,为适应精彩纷呈的现代艺术市场需要,符合时代的审美需求,川北大木偶以川剧变脸技艺为突破口,将川剧变脸技艺进行大胆运用,并在表演中创新融入了川剧的表演身法和锣鼓伴奏。另一方面,在剧目营销方式上独辟蹊径的向外求新。自1999年四川省大木偶剧院积极开拓市场以来,川北大木偶以其独特的影响力成为了城市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元素,同时,也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川北大木偶以本土文化为重要的创作源,融现代灯光、音响、舞美、材料等为一体,打造出了《玉莲花》、《长绸舞》、《脸谱乐》、《卖汤圆》、《丝路驼铃》等极具代表性的木偶剧目,并屡获国际国内殊荣。四川省大木偶剧院与乐山汉嘉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袂打造的反映四川丰富民俗的旅游文化精品——《圣像峨眉》,自2010年8月首演以来,年均演出500场,每年吸引游客32万人次以上,年创收近6千万,2018年创收近4.5亿元。2018年2月25日的韩国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由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参与制作的具有“强烈科技感”的熊猫队长更是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的邀请。
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德艺双馨的人才,他们应是具有戏剧、戏曲、形体、声乐等综合素质的表演者,手艺高超的制作人。传统的师傅教、学徒学的口传身授模式,一是往往重视技艺的传承,忽视文化知识的培养,造成了所培养的人才技艺过硬,文化素养不高的情况;二是传统的拜师学艺培养模式不能解决人才学历文凭的问题,很难为传承人提供更高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三是川北大木偶作为一种掩幕艺术,个人形象往往掩映在幕后,对于追求自由和个性化的今天来说,势必造成人才流失和招收继承衣钵人才的困难,特别是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一批有经验、高素质的操纵人员的流失和川北大木偶世界唯一性,造成目前传承者已不足50人,中青年操纵人员不足20人,造型制作人员不足10人的濒危状况。川北大木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文化断层的危险,其传承创新已是刻不容缓。
2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创新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优势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服务于南充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对川北大木偶文化进行传承创新。
2.1 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以为社会主义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为主要目标。作为高职教育,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不是“通才”,而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较高职业素养,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把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而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创新的关键在于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艺术强烈冲击、民众审美要求日益提高的今天,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传承创新亟需一批技艺精湛、综合素养较高的德艺双馨人才,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亦可充分利用自身在教学、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立足南充本土为传承创新川北大木偶文化量身培养所需人才。
2.2 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教育教学的实践性贯彻于高职教育的始终,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传承创新川北大木偶文化人才的这个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都凸显川北大木偶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理论教学为实践应用服务的原则,大力加强对川北大木偶文化的学习、宣传、展演实践,以此不断加深学员对川北大木偶文化的认识理解,促进学员动手能力,提高学员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深化学员对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创新的职业体验。
2.3 服务面向区域性。高职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培养的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具有高级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教育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需要,找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办学点,以就业为导向,形成高职教育与经济、科技之间的促进共生。川北大木偶是南充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以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切入点深挖本土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以川北大木偶文化为核心,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传承创新为基点,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体系,以此,可以在及时抢救、保护川北大木偶文化过程中有效解决文化传承的资源有限、传承技艺人断层、传承人技艺学历等问题,并大力推动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提升南充文化品牌价值,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市场需求更好地实现其产出价值,同时,为打造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3 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传承创新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探索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精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文艺人才,进一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2018年9月,由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南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三方联合开办的川北大木偶传习班招收了第一届木偶与皮影艺术表演及制作专业学员,其中木偶皮影艺术制作20人,木偶皮影艺术表演40人,学制为中职三年、高职三年。
3.1 长链条式人才培养模式。传习班在人才培养上实现中职—高职—剧团相互衔接,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以高职院校全日制学历教育对接剧团跟团学艺的培养模式,实现文化熏陶与专业技艺的有机融合,培养工匠型人才,全面提高技艺人的综合素养。川北大木偶传习班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问题,院团首次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传习班的形式开启了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高职院校与专业剧团之间的育人合作平台,实现了资源整合,打破传统技艺传承、口传身授师徒制模式的局限性。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川北大木偶传习班提供所需的教学和生活场地,负责招生计划的申报、教学计划的拟定,学员的入学、学籍及毕业等手续的办理,根据专业需要和课程设置为川北大木偶传习班安排文化课、专业基础课教师,并负责向合格的学员发放国家认可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大专毕业证书和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为吸纳更多更优秀的人来传承创新川北大木偶文化,学院积极申请国家教育经费补贴并把申请到的经费全额使用到传习班教育教学中,同时,不收取学员的任何费用,并向学员每月发放一定金额的生活补贴,这些都为学员提供了安心学习的环境。四川省大木偶剧院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还共同研究制定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学员年度考核办法,并负责对学员进行川北大木偶表演、道具制作进行专业方面的教学。学员不仅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有大量的跟团学习机会,毕业后,四川省大木偶剧院会择优录取,并根据相关政策与学员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国家相关福利待遇,学员的就业有了保障,职业未来也是非常看好。
3.2 产学研多渠道融合式经营模式,文化传承创新与现代消费需求的有效对接,形成以川北大木偶传统技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盘活剧团传统经营模式。近年来,学院一边通过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输送人才,一边以学术研究助推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创新,在国家、省、市、院各级的相关课题申报中,成功申报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数十篇。学院正在积极搭建的川北大木偶演展基地文化交流平台,这是政府、社会和学院通力合作利用资源形成合力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为其教学、传播提供平台,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与不断创新的有力举措。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院将川北大木偶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与制作课程,为川北大木偶剧目量身设计打造文旅产品、舞台布景、道具制作等;将川北大木偶的舞台表演与民族舞蹈课程教学相结合,激发出川北大木偶剧目舞台表演的更多亮点。学院还利用校庆、各种汇演诚邀四川大木偶剧院的艺术家们到校为同学们展演,将川北大木偶文化积极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为川北大木偶文化的普及打开了广阔的空间,培养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这些不仅使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传承真真实实地在教学实践中扎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也为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传承发展寻找到了新思路。
3.3 校本教材的共同开发与编撰。高职院校立足人才科研的优势,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共同开发和编撰校本专业教材,形成可保存的川北大木偶文化的文本载体。作为世界独一份的川北大木偶文化,对于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材,特别是专业理论教材确实具有特殊性,没有现成的教材文本,为此,学院正组织教师积极为川北大木偶传习班教学编写校本教材《非遗通识教育》。同时,主动向有经验的单位,如四川省川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等多所院校取经学习,以求结合川北大木偶文化的内容特点通过学院教师、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人和川北大木偶的教授、表演者等的共同努力编撰出适合川北大木偶教学的专业理论教材,相信不久将会相继面世并在教学使用当中不断修订完善。
以川北大木偶为代表的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个重要而又综合的工程,需要集聚政府、社会、学校多方的努力,齐心协力才行。就如我们看到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推动川北大木偶文化传承创新一般,政府也是积极响应、大力支持,如2014年“亚太国际木偶皮影演展基地”落户南充以来,2015年“亚太国际木偶皮影演展基地”演出场馆就开始动工,并计划于今年完工投入使用;以四川省大木偶剧院制作的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熊猫队长形象的雕像也作为南充的城市名片树立在了南充新建的火车北站广场。每逢重大节假日,川北大木偶演展早已成为南充人不可或缺的一道文化大餐。当然,我们在川北大木偶传习班为代表的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的同时,也还需新的思考和不断的探索,如以图书馆为载体的文化传承平台建设将是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整合,进行文献保存、检索、分类归档、更新等,建立川北大木偶文化资源库。川北大木偶文化资源库的建立能有效解决随着技艺人消逝文化代际传承难以为继的困境,这确实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希望通过川北大木偶传习班的实践探索,给予川北大木偶文化的传承创新更多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