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

2019-12-26赵风景周秀菊黄泽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思政传统

赵风景 周秀菊 黄泽烨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 051430)

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我国教育部对国民教育越发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中各个领域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各个高校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才是保障高校发展的根本目标和具体要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代发展要求下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其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理念还是教学方式皆有别于传统的职业教育和学科型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理论、技能以及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专门的指导和教育。在此教学模式中培养的人才不仅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较高,并且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1 调整和完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1.1 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我国高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既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要求,又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投身于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当中。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方面,需要提高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处于不平等状态,通过教学改革让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二者之间既存在不同,又能够彼此转化。主要是因为:一,思政课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置不同的情景,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政教学的课堂活动当中。与此同时,教师也是各种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通过对社会中的热点新闻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考能力。二,学生是思政课堂的主体。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积极主动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能在此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学生还会在朋友或者同学间成为新的知识的传播者。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培养融洽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优秀的品德、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品格,这些因素都会在师生间传递、发展、发酵、进而对学生自我品格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效果。四,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把教与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在共同协作中提升教学效果,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目标创造不竭的动力。

1.2 创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课上、课下教学联动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想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善,以符合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在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当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的,建立科学的、合理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加强课上、课下教学联动。一是为学生创建能够自主学习交流的慕课平台,将大学课堂的教育延伸至互联网平台,让学校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和制约,让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随时随地学习。二是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创新教学方式,将课本内容以知识点、碎片式以及时事热点作为不同的教学模块,并制作相应的微视频上传到慕课平台当中,引导学生根据视频资源自主学习,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三是为学生创建自主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此部分内容主要可以细分为几下几部分:(1)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和组织丰富的教学活动,并在平台当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交流;(2)在思政课的课堂当中,学生可以自由分享他们在慕课平台中的学习成果,或者提出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解答;(3)课下,学生可以利用平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享和讨论。四是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并保证考核评价的公平性和公开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考核评价体系应当深入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另外,评价体系的方式主要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之间互评等方式为主;评价内容可以分为教师在教学课堂中的行为、学生在课上以及课下自主学习性、教学情景设置以及教学活动设计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应用型人才自主吸收知识的能力。

1.3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高校专业课程是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的总体表现,将思政课与专业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引导下,思政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根据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将专业课程内容以及社会中出现的真实事例引入思政教学课堂当中,构建相应的情景模式,让学生根据题目讨论、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利用创设情景方式,能够把学生不由自主的带入到情景当中,增加学生的真实感受,让学生灵活运用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思政教师需要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在情景模式中准备真实、典型的案例。一般情况下,情景模式的教学方式借鉴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但是基于学生数量多、教学时间短等因素的影响,缺少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组织观点。

无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还是新时代的十九大会议精神,都是历经无数的社会实践经历而总结出的先进理论,是对现实的真实写照。因此,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狭小的课堂,要利用社会中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的关注点。

2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2.1 学以致用,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

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更重视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思政课堂内教师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等。而社会实践则是对这些理论的综合运用和考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思政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有效融入实践教学方式,并在学校内或者全国各地的红色教育展览馆以及教育基地内进行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内的实践教学开展方式主要是举办文化沙龙活动、举办主体性的演讲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学者为学生讲座。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实现方式是带领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聆听伟人故事,重走长征路等等。让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观察、实践等方式加深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并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思政理论知识“活”起来。

2.2 利用思政文化提升学生思政素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而要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学校必须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际上二者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但是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却忽视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并没有对他们实施有效的人文关怀,致使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一直偏低。因此主要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将思政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人文精神深入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并利用传统化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举例来说,让学生们朗读和赏析传统书籍,感受传统文化传递的自然和人文的美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断促进思政教育教学的效果。

(2)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有机融合在一起,千百年传承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力量,二者的结合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能利用思政教学课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的感染和熏陶作用,提升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又能利用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但是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有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深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并结合当代思政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家国情怀类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国情怀,将其主要思想与学生成长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家国天下的、匹夫有责等传统爱国思想中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二是社会关爱类传统文化。我国自古以来倡导的“仁爱”内容要求人和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互相包容,共同促进。让社会关爱类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政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他人的意识,形成善良、美好的优良品质。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对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和完善,对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等进行调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利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效果,确保学生能够成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应用型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