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域中的族群差异
——以高校少数民族教育管理研究为例
2019-12-26蔡珺
蔡 珺
(南京邮电大学,江苏南京 210003)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实现各民族真正平等,致力于改变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与教育落后的情况。国家先后采取过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民族识别,调查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历史,帮助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普及文化教育,建立民族文化教育管理机构及制度,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扶持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经济联系增强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比以往更为直接,频繁和紧密。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下,很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到各类的高校中进行学习。面对学生管理的过程中,高校就应该着重关注这个特殊的对象。从现阶段的合理学生管理模式升级角度出发,让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成长空间和阵地。同时,学校要从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身特点出发,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时期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不一样,高校教师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特别对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形成了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发展的管理模式下,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学校管理教育。
1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第一,一些院校都会为少数民族学生创建清真食堂。在进货的渠道上是十分严格的,这保证了原材料。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出了对少数民族的尊重。另外,有的高校在开展管理的过程中,也会实行民汉结合的模式,实行多方位的管理举措。这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和汉族学生进行密切的融合,形成了相互学习和促进的良好状态。第二,出现了一些极端的现象。主要是有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不愿意管理和不敢管理的模式。比如,有的学校害怕在管理上出现问题,就采取忽视的态度。还有的学校把少数民族学生视为特殊的群体[1]。教师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所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下,就会进行一味的迁就,采取特殊照顾模式。这样,学校内部就出现了不良的风气,让学校在发展上受到了阻碍。
2 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
第一,会出现小团体的现象。少数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进入了内地的高校进行学习之后,在表达上是不统一的。这样,就经常因为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特征等形成了一个小的团体。同时,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下,也导致少数民族的学生只能和自己的民族同学一起。这样,就形成了交际圈子狭小的现象。
第二,文体活动比较多。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质和耐力是比较好的,很多学生在歌舞方面都有所造诣。比如,在参与元旦晚会和迎新晚会等活动上,都会看到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影。这让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内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第三,民族和宗教意识比较强烈。在从小生活宗教色彩浓厚的氛围下,就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民族意识和情感。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尊重,并进行有效的融合。
如今,无论是在国际事务中,还是在国家,区域内部,族群认同,族群关系,族群冲突等越来越成为重要因素。面对不同文化信仰的民族,在被不同的权利,势力构建的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同学通过知识体系,教育制度和文字媒介构建起自身族群的身份,学校教育促使个体自组织的适应性演化,与外部组织之间交互性作用构成之间的协同性作用。人力资源生长过程是一个个体与他所处系统之间的协同性,交互性的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是一个不断生成新组织新形式的过程,是一个动荡,创生交替,螺旋式演进的过程。
3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策略分析
3.1 多举措结合,加强学生的管理
第一,在生活方面上,要积极鼓励各个民族的学生之间和睦相处。从具体的教学情况分析,学校就可以从学生的宗教信仰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把那些没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和汉族学生进行组合,让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得到全面提升。这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汉文的通融是,也会让汉字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针对有宗教信仰的学生,也要给予生活上的尊重,为学生创建餐厅等。学校通过积极的活动组织,创建展现平台,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汉族的文化节日中。比如,开展中秋节的活动,让学生在一起包饺子和吃月饼等[2]。
第二,在学习上,就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帮助和照顾。少数民族很多是处于祖国的边缘,信息资源获取不是十分便捷。想要去对外面的世界进行了解就会存在困难。所以,少数民族的学生在进入到大学之后,所展现出的专业基础和文化基础比较差。这样,高校就要在学习上进行帮扶活动。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组成帮助学习小组,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文化课程和艺术课程的帮助。
第三,在经济方面,就可以创建奖学金和补助金等政策。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家庭都是比较贫困的。学校在给予经济方面的帮助情况下,就可以在奖学金和补助金上给予支持。这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拥有学费上学,并能够认真学习,消除学习上的顾虑。
第四,在思想上,就要开展合理化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员积极展现出自身的引导价值和意义,可以走进学生,走进课堂,并步入餐厅中。在密切地联系学生情况下,能够和家长就行联系,在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中。对少数民族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学生工作的开展就可以由辅导员负责,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与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密切沟通。
第五,在文化角度上,就可以实行节日庆祝活动。高校教师应该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专业课的老师也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现在,信息传播的途径日益丰富,电视,书刊,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开始普及开来,高校的所有学生能够从更多更广的途径里获取信息。这种背景下,教师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甚至最主要的信息源。让学生参与班级和宿舍等的文化活动,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加愉快地度过大学时光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让他们获得掌握信息的线索,知道该以何种方式以及到哪里寻找信息,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文化角度上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3.2 立足文化特点,完善文化建设
第一,要积极展现出少数民族学生的党员干部价值和作用。在少数民族的学生发展过程中,要从多个角度上对其进行培养。关注德智体美劳等,让少数民族的学生积极,通过党员身份进行发展。这样,就可以把信息积极地传达给其他的少数民族学生。同时,在这其中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分清真假美丑,能够团结国家。
第二,让少数民族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之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可以和汉族的学生进行交流,能够积极参与到创业大赛之中[3]。在给予了充分的创业活动之下,让少数民族的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毕业之后也能够更好地投身到国家建设工作之中,实现自己的成长梦想。
第三,让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活动。高校在内部就要给予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的尊重和支持。在开展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之下,能够在学校内部实行艺术节活动,也可以渗透到文艺晚会和班会等形式。这样,就会结合了乐器、绘画和歌舞等内容,让各个民族的学生之间密切沟通交流。
3.3 实行严格要求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
第一,进行严格要求的模式。从学生的学习角度出发,在进行成绩衡量的过程中就要和汉族学生形成统一化的成绩衡量标准。这其中,让少数民族的学生拥有充足的学习信心。在实现了各个民族学生相互促进和带动的情况下,让少数民族的学生面对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努力和拥有动力。因为,学校要实行公平的教育管理模式,并不能因为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就放松管理。从学校规章制度方面出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不正确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这样会让高校在内部形成良好的发展状态和模式。
第二,在管理的时候就要采取精细化的模式。所开展一对一帮扶模式。这就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出发,对其进行引导。学生在获得了尊重和支持的情况下,也会拥有坚定的学习信念,在今后成长之中,也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在进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高校的教育主体就要积极展现出自身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在这其中,就从少数民族学生的具体成长情况出发,为学生构建出属于自己合理发展的模式和体系。同时,对少数民族的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和精细化管理的模式下,能够让其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学习的希望和价值。高校给予合理的教学引导,让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成长氛围下,让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更加高效和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