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价值意义与实现路径

2019-12-26张永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政治

张永康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连云港 222000)

2019年7月6日,位于我国浙江省良渚镇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请为世界遗产,意味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得到了实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与魂”。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独特精神标志,滋养着中华的英雄儿女们。2016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大会上要求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8年,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主线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的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价值意义

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价值,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能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同时也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1.1 帮助大学生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当前,开放的社会与便捷的网络给中国社会带来多元的文化冲击,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的00后逐渐进入大学,他们是吃着汉堡包,喝着可口可乐,看着迪士尼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不可避免的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感,让他们为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思考的话题。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儿女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源动力土壤,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得以源远流长的文化土壤,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在日常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应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冲击。

1.2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蕴含着中华民族最为根本精神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大学生,需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使命。二十一世纪,开放的国门与便捷的网络带来了西方各种新思潮,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具有较为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充分表达了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世事万物的思考,解释着世界运行、发展的真谛,时隔五千年,历久弥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中国传统相融合,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形式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三观,让大学生身为中华儿女而感到自豪。

1.3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高校的思政教育资源,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海量的事例,无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或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词句,蕴含着深刻地教育哲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起到以文化人的作用。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文化魅力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历尽千年而不朽,高校的思政教师要善于利用中华灿烂的文化来丰富课堂教学,高校的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者也要善于利用这些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哲理与爱国主义情怀来教育学生,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层次和质量。

2 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探索如何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实效。首先需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其次科学合理设计思政课程内容,同时结合当下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技术来推动高校学生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中华优秀文化的新路径。

2.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2018年,上海高校的试点开展的“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开始推广到全国各大高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上海高校针对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抬头率不高、课程教学效果不好等思政课堂常见的问题,提出在大学生通识课堂教学与专业课程建设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较好地做到了“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的融合。想要“课程思政”发挥出应有的实效,就必须提升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下,高校教师是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理应学会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巧妙设计课堂教学环节和知识点,在“细无声”中做到“润物”。因此,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高校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有关传统文化的教学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激发教师们思考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2]

2.2 科学合理设计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可以采用校园活动、校外实践等方式。当然,对学生而言,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因此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利用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舞台。但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教学中而不让学生觉得突兀、生硬,是高校的思政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总的来说,教师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编排,适时在课堂教学中插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做好大学“思政四课”的教学联动,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上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譬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开展的“思政四课”联动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爱国主义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组织学生排练历史情景剧比赛,以情景剧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刻思考中国近代史的得失;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围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论赛,让“真理越辩越明”;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上,组织教师进行微课大赛,要求教师在微课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人不能离开盐,但我们也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的吸收。”因此,高校要思考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在大学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般“无盐不成味”,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抓好思政这把“盐”,烹饪出高校育人工作的“满汉全席”。[3]

2.3 学会利用新媒体技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2018年,第一批00后进入高校,标志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以00后为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喝着可乐吃着汉堡看着日本动漫听着欧美流行音乐长大的00后,他们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习惯通过各种网络应用软件进行社交、娱乐和学习。面对这一批“网络原住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占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通过微课慕课的方式,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文本编排视频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等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结合当下网络的热点话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2018年火爆全国的“网红城市”西安,是西安市政府与抖音联合打造的西安网络新名片,让这座十三朝古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案例,在通识课程的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古城西安的历史轮廓和磅礴大气,究其根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散发出的无与伦比的魅力,教师可以此模式制作相关的教学案例,让学生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独帜的美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无限智慧和力量,从而激发学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融爱国主义教育于无形中。

3 结语

2018年,第一批00后进入大学校园。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他们自信开朗,个性鲜明,勇于表达自我。如何做好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依然焕发出灿烂夺目的光彩,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学会利用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科学合理设计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盐入味,融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教育于无形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