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

2019-12-26艾尼瓦尔亚森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艾尼瓦尔·亚森

(新疆理工学院,新疆阿克苏 843000)

1 前言

2019年3月18日,正是阳光普照、万象更新的好日子,习近平同志在北京组织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用最新的思政教育精神来对广大思政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进行了有效滋润[1]。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才可增强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才可正确引导学生的报国行、强国志、爱国情,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2]。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既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力保障,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意义极为重大,本文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1 形势变化的需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

当前时代正是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碰撞”最为激烈的时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来越激烈,马克思主义思想备受挑战与质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教育方式也必然会处于风起云涌的“浪涛”之中,尤其是在西方敌对势力的肆意挑衅之下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这就需要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决的信心来打赢“这场战役”。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根本,用“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的方式来向青年学子深入揭露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廓清思想迷雾,扫清舆论障碍、思想障碍等。青少年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更需要用心栽培、精心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必要的,进而对学校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起到毋庸置疑的价值与作用[3]。

2.2 民族复兴的需要:教育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5月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特别强调:中华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人的精神状态与理想信念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当代青年要刻苦磨练、励志勤学,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文化兴盛是支撑一个民族强盛的基础,文化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而其关键就在于教育,教育是赓续民族文化、传承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兴则国家兴。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即便是中华民族处于最危急的时刻,仍然没有放弃教育,也正因有了教育的传承,才能够让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我们对人才的需求、知识的渴望、教育的需要比任何时代都更强,有鉴于此,更需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来实现立德树人、传播正确思想、培养优秀人才。

2.3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思想素质的优劣直接会影响到其身心健康的正常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强调要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与教育来达到身心健康,若学生的思想素质出现问题,那么必将会严重冲击到其精神世界,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轻则会对其目前的学习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重则会伤害到其心灵深处,甚至还有可能会影响到其未来的人生道路,影响“三观”的正确建立。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具体创新方法

3.1 理念创新

任何行动都需要由思想来作为支撑,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前提基础,所以,务必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全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来看,格外强调要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为:要对学生的个体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予以整合,而不能片面对学生的个体利益过于侧重。由此可见,高校既要培养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与集体观念,又要让学生逐渐形成较佳的自主发展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与发展。具体落实到实践育人领域来看,务必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独立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创造精神与开拓精神,以此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目标[4]。

3.2 教师素质创新

马克思主义为了能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揭示,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世界观,既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理想、谋求幸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指南,又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思政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重要传播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群体,更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政治修养,以无比坚定的政治信仰来阐释好、讲解好马克思主义之“德”、中国共产党之“德”,让目前尚处于“象牙塔”的莘莘学子能够真正做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此外,思政教师的素质创新还体现在职业道德方面,从目前来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多或少还存在着“轻实践重名利”、“轻教学重研究”、“轻思政重科研”等问题,这就更需要广大思政教师修身养性、心无旁骛地站好三尺讲台,将个人价值追求有机地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历史责任中。

3.3 内容创新

随着当前知识更新速度的逐渐加快,各种信息资源蜂拥而至,这就需要广大思政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业务学习,以更加宽广的知识视野与国际视野来将讲解思政道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之后能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首先,教师不仅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丰富和加强,还要对青年学子的话语特色与思想特征予以深入掌握,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领域学习,要对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予以最大限度地吸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将社会科学与思政教育内容分隔开来,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而要将结论背后的逻辑进行深入地阐述,这就往往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相互交叉的知识点,所以,教师只有在“学”字下功夫,才能够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来收“润物细无声”之功。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学技能,包括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以慕课、微课等为载体来向青少年群体传播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引导他们去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增强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再次,定期组织广大学生去参加一系列校外实践教育,包括去敬老院照顾老人、去烈士陵园瞻仰先烈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深化对现实的理解与理论知识的感悟,明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价值性。

3.4 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当前4G网络的全覆盖,以及移动互联技术越来越成熟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通过多种新媒体信息平台(微博、QQ、微信等)来将时间限制、地域限制进行突破,无论是何人,无论在何地,均可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而多元化、便捷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也让广大受众形成了快速浏览、随时阅读的阅读趋势,“低头族”、“手机控”等新鲜名称屡见报端。而大学生作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接触最密切的人群,自然也就成为了新媒体最忠实的用户。

(1)切实占领新媒体思想政治阵地

只要是宣传思想阵地,那么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去占领,若科学的、主流的东西不去占领,那么就会有伪科学的、反面的东西就会去占领。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将新媒体思想政治阵地打造成“为广大学生服务”的阵地,利用新媒体参与人群多、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来唱响社会主旋律,对当前的社会舆论进行有效整合与引领,让主流的、正面的声音占领网上阵地。与此同时,高校思政教师可以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为依托来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对广大学生及时开展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此外,高校思政教师要对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引导效果、创新教育方面上要多花时间、多下功夫,通过QQ群、微信群、手机报等方式来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正面声音”,直接送到大家的“口袋”里,在潜移默化中让广大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爱岗敬业、爱国爱党。针对当前网络中存在着的一些反动言论、恶意造谣等,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查封,并且通过网络净化技术来将其堵在用户终端之外,最大限度地确保网络舆论环境良好。

(2)丰富新媒体互动平台

高校思政教师的新媒体互动平台还需要丰富广大学生交流的话题类型,不仅仅只局限于公告信息发布、最新政策发布等,而要将那些别具一格、且又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思想政治类话题内容添加其中。还可将一些视频、语音讨论群等网络非正式交流工具添加其中,分为若干个主题组来开展讨论,以此来打造复合型讨论区,丰富新媒体互动平台内容,进而满足用户日趋强烈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需求。当然,为了能够让BBS、QQ群、微信公众号讨论区真正成为广大学生与高校思政教师相互沟通的“桥梁”,高校思政教师还需要对平台内容进行定期评估,务必要将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淋漓尽致地发挥,让新媒体互动平台能够解决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并且可在第一时间内及时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总之,为了更好地丰富新媒体互动平台内容,高校思政教师还需要基于学生的性别不同、需求不同、年龄不同来在新媒体互动平台上因地制宜地开展互动,切实提高新媒体互动平台的服务质量。

4 结语

总之,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理念入手进行创新,进而实现教师素质创新与内容创新,以此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工作切实达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为最终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