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研究

2019-12-26陈学崇胡亚兰杨敏杨雨欣杨建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儿童

陈学崇,胡亚兰,杨敏,杨雨欣,杨建华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特点

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主要有如下特征。

1.1 脆弱性

情感是儿童初级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长期脱离父母的监管容易导致他们在心理和情绪方面的不稳定。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的这种情感上的缺失也会极大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他们需要被肯定的时候无法及时得到父母的赞扬,遇到挫折的时候无法得到父母的依靠。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心理脆弱,缺乏抗挫折能力。

1.2 孤僻性

通过深入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我们了解到他们在长期的“留守”生活后出现较重的“心里失落感”。通常表现为性格孤僻,敏感多疑,不喜交际。温情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儿童积极地探索外部世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留守儿童因父母关爱的缺失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缺乏安全感,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等个性特征。

2 .大学生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在各大高校普遍开展,比如大学生暑假的“三下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实践活动、自愿去山村支教等,给农村留守儿童带去了关爱和希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活动实践中,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不足

经费是维持一个组织发展和运作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就需要活动正常开展的经费,从活动设置、物资设备的购置等都不能没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但由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支持,来源单一。而学校经费主要用于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方面,可能就缺失在志愿服务这方面的开支和支持,从而就会影响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不够

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了解过少,形成对其的片面认识,首先是对于被帮助者来说,可能会怀疑志愿者的动机,是不是对自己有利可图?对于志愿者的家人来说,缺乏志愿服务认识且溺爱孩子的家长们可能会觉得志愿者是个又苦又累的活,认为去搞志愿服务是没有意义的事,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影响学业。由于这些观念的存在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深刻理解。另外,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还是较充裕的。然而,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在媒体网络信息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比如打游戏、追剧、刷微博、抖音……从而对志愿服务关注较少,积极性不高。

2.3 各个高校对大学生志愿者缺少规范、专业和系统的培训和管理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是在校团委或学生会的组织下,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愿地去参加的活动。学校把大学生志愿者组织起来,由于时间和自身限制,并未进行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这个团体是相对松散、随意的组织,志愿者由于不同的目的和想法聚合到这一组织中,成为其中的一员,没有固定的人员组织结构,也具有间隔性,缺乏长期有效的机制。

2.4 缺少全国性的相关法律支持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近几年里应运而生,发展起来,各个高校也积极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虽然部分地区也出台了保障志愿服务的法律条例,比如2007年11月23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志愿服务条例》。但在全国范围内,志愿服务法律保障方面还存在“短板”,没有全国性的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法律法规。

3 大学生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对策

3.1 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和奖励体系合理化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服务活动需要必不可少的经费,然而,大学生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父母或者是利用业余时间做兼职所取得的,在这意义上说,大学生志愿服务力量薄弱,因此,必须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来源体系。一方面,完善和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一是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向志愿服务领域流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二是通过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解决志愿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支持志愿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多个活动筹得经费,比如通过开展义捐义卖的活动,号召在校大学生以关爱留守儿童为目的捐出自己的书、衣服等废旧物品。

大学生志愿者是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主力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志愿者的发展。我们国家现如今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奖励方面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资金和奖励体系的构建。同时也需要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所需要的资金,使整个体系公开化、透明化,让每个志愿者公平的享受福利待遇,逐步使得志愿服务活动奖励体系合理化。

3.2 加强志愿服务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关爱留守儿童,不应该仅仅只依赖某一群体,社会、学校、志愿者都应该积极地参与其中,扩大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建设。(1)社会方面,可以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宣传,扩大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还可以专门开展一个宣传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栏目,使更多人了解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这项活动,让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2)学校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志愿服务宣传的重视,通过“两微一端”、讲座、校园广播等形式形象生动向学生展示志愿活动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效果慢慢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活动的认识,深入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把参加志愿服务精神当作一种优秀的习惯去培养;(3)志愿者方面,志愿者个人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及志愿服务能力,激发自身服务潜能,以正确态度对待志愿服务,以自身积极影响正面引导身边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中。从全方位、长时间、多角度的宣传,让大学生对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把志愿服务的文化理念融入点滴工作中,融入志愿者团队的日常管理中去,将其固化成信仰,形成良好的高校志愿服务文化传统,增强志愿服务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3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仍然存在上文提到的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规范、系统的调整。首先,学校可以成立一个志愿服务社团,并且需要有老师和经验丰富的学生作为负责人进行管理。一个组织只有在负责人的统筹和领导下,才能够积极发挥作用,增强凝聚力。社团可以创立一个公众QQ或者公众微信号进行宣传和跟进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的现况,在如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网络宣传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让更多大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并关注到留守儿童,从而使更多乐于助人、有奉献精神的志愿者加入这一队伍中,使之壮大。其次,志愿服务活动多种多样,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培训制度。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科学培训和有效管理,使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成效,潜移默化地鼓励更多大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当中。在开展活动之前,负责人应该组织志愿者参加关于儿童心理、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等课程的培训,让志愿者提前了解相关信息,以便面对突发情况和问题时沉着冷静、灵活应变。最后,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需要健全“接力陪伴”机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一个暂时的问题,而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过程。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有长期持续的回访活动,这一活动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进行回访,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话等网络方式与留守儿童保持密切联系。另外,志愿服务活动需长期、持续地开展,志愿服务社团在校学生会和团委的带领下需要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一届带一届的方式将爱心传递给留守儿童,从而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3.4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保障机制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志愿者服务,2016年2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部分省份也正出台相关法规政策,如辽宁省计划出台大学生志愿者行为考评规则,以客观评价志愿者开展服务的效果,并将考核等级与学分、就业优惠政策等挂钩,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更好地奉献自我、服务社会。关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使留守儿童能获得公共政策帮助、公共财政帮助、公共教育帮助等的同时还能带动社会公益的帮助,形成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关爱合力,共同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儿童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