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理论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12-26王晋茶
王晋茶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河南三门峡 472000)
目前我国高校日语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借鉴和效仿,在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出一套与日语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语言教学的通病也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比如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死板,教学重点向词汇的记忆和句式的掌握偏移严重,针对语境的训练性教学较少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日语以及我国日语教学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该研究主要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介绍,就如何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地将认知语言学理论融入其中,改善目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缺点,从而提升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1 认知语言学理论
认知理论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经验是如何进行变化的,并且认知理论是一种学习型的理论,在理论中,比较侧重于在语言环境下对语言的理解研究。另外,认知理论中的阐述认为,原发的感知动力与人们自主进行学习的动力是同一种动力,于此,倘若人们认知过程中发现其中原发的感知动力关系存在不稳定的现象,那么就说明,人们对该认知过程有新的想法和思维,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认知过程的完善。认知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感知的结构以及获取认知经验的过程,并且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运用最终的理论结果。许多语言学学者们认为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独立的能力,其与认知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他们认为,语言的语义运用重要性远远高于语言的词汇以及语法的掌握,除此之外,人类作为具有学习能力的高级动物,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自我才会有所进步。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二代认知科学以及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大背景的语言学下属学科,另外,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不赞同主流需要转换成生语法的基础之上。自1980后期出现这个概念以后,到1990年逐渐完善、成型。认知语言学涉及范围很广,比如有人工智能、心理学等等其他学科。认知语言学在日语的教学过程中起到主要引导作用,可以归结为两点作用,一是可以对日语词汇的一词多义进行联系性的说明和总结,二是可以对日语中的类似词汇以及类似表达之间的不同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利于学习者有更加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与传统的语言学相比,认知语言学具有对自身语言的主要认知规律进行总结的优势,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理论在教学中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在反馈结果中发现,如果学生能够认识到日语中的隐喻机制,并且掌握其规律,就会大大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2 隐喻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隐喻从广义上讲虽然只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隐喻也是认知教学研究中的主要内容,隐喻相比于直喻,更加的婉转、含蓄并且充满美感。通常来说,隐喻是人类推理能力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一种表现,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
在许多著名的日本作家的文学作品中,都常见隐喻手法的运用,正是因为这些隐喻手法的应用,给作品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通常在日语中采用“主格、主格助词、表语、判断助词”的形式来使用隐喻,其中,在主格助词的使用中,不会采用直喻中类似于“像”“如”这样的词汇。比如在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作品 《暗夜行路》中,其中有一段对话是“人生是旅途,你不和我一起去旅行吗?”“生活再怎么努力都没有盼头”,“黑暗越深,黎明就越近了”,这段对话并没有直接地说生活的苦难和黑暗,未来的美好生活是黎明,而是运用隐喻的方式,看似这句话与上一段对话没有任何的联系,只是对昼夜交替的一种叙述,但是如果细细的思量,就会发现其中紧密的联系。
隐喻在文章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在传统的日语语法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只重视对日语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内容,不能够使学生们深入透彻地了解到日语的那种“感觉”以及其含蓄的魅力所在,从而导致学生们对日语这方面的学习也仅仅停留在生硬的词汇堆积和排列,学习的成果也仅仅只是“机械性日语”。基于此,在高校日语教学这方面,就要适当地减少词汇和语法的硬性教学,增加更多以隐喻思维为主的教学模式,达到理想中日语教学效果。
3 范畴化理论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爱乐诺亚罗素的相关研究是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理论的一个开端,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看,也是生产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机会,爱乐诺亚罗素的研究主要对原型理论以及基本层面范畴化的理论进行提倡和宣扬,并以此为根据进行语言的叙述内容来取代其成员所通过的古典范畴化理论。虽然,人类在认知这方面的资源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范畴化来获取大量的相关认知信息,范畴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认知肉眼明显可以看到的模式,比如,比较典型的肉眼可见的日语认知模式有“主谓宾”结构,这也可以说是日语掌握内容的本质和根本所在。
第二个阶段:对长期的记忆内容进行搜索已经熟悉和掌握的相关认知信息,比如,在进行新的日语句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从第一阶段日语基本句式的长时间记忆和熟悉中,迅速地从新句子中找寻到主、谓、宾语。
第三阶段:进行知识的记忆时,尽量选择对相近知识进行对比记忆,比如,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众所周知,日语时态的种类高达16种,可以将16种时态分为几大部分,每个部分所包含的时态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后对这些时态进行有对比性的记忆和学习。
第四阶段:推测日语中某一特征部分的应用规律,比如,由于在盛唐时期,我国与日本来往密切,因此也就使目前日本的语言中还是有大量的汉字存在,然而,这些汉字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目前我国使用的汉字含义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在日语的具体学习过程中要用日语的语境去推敲汉字在其中的含义与性质,这样才能正确使用日语中的汉字,放在句子中正确的位置。
第五阶段:运用具有典型性,类似性的案例,来使模式逐渐趋于范畴化,在日语的教学和学习中可以发现,教学中所列举的案例越典型,越经典,就越具有较强的范畴化,更加容易被学生们所记忆与回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语的学习过程中,将所学内容和知识点范畴化处理,尤其是相近以及易混淆的词汇的语句,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理想化效果,达到教学的目标,完成教学的任务,从而进一步的提升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 认知语法理论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在主观性强但较为模糊的认知模式核心内容中指出,语言的结构只不过是将各种零散的词汇,韵脚等各种要素整合起来的概括单位,并且语言结构是通过在大量的语言资料中探索规律,后进行相关具体规范的语言基础组成成分之一。然而,传统的日语教学模式则恰恰与上述所叙述的内容相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一种模仿式教学的方法,在课堂上先讲述某个句型的组成,后要求学生们根据这个句型来进行模仿性造句,往往这样的学习内容是死板的,生硬的,只是对句型的硬性记忆,却忽略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日语的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就使在学生在进行中日翻译时,会产生极端的差别,扭曲中文的含义。因此,为了改善这样的教学弊端,可以在日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日语报刊,日语书籍,并且鼓励学生们去阅读和学习,搜集其中典型的句式以及词汇搭配,这样不仅能够使深切的感受日语在实际应用的语感和方式,还能增加关于日语的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逐渐形成日语的思维方式。
第二,大部分学者认为,认知语法理论在实际的日语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并且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说,可以将生成语法作为句子的一种规定,然而,在认知语法理论中,针对语法和词汇并没有做出明确的划分和规定,而是将语法和词汇之间的差异看作是一段阶段性学习的过程。这种看似没有划分但是实有相应的区别化对待的方式,不仅能够适当的减轻日语学习的“模块化”现状,使日语的学习更加整体化,另外还能够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法以及词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升学生们的日式思维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隐喻、范畴化、认知语法理论在高校日语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的叙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日语的教学与其他语言教学的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日语带有浓重的文化和社会气息。日语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结构以及词汇的记忆和掌握,更重要的在于根据语境来选用词汇和句式正确表达目标内容,因此,再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增加日语语境的练习以及本土文化的普及,以此来提升高校日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