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森豪威尔对印度不结盟政策的认知与美印关系

2019-12-26郭华东

外国问题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尼赫鲁艾森豪威尔印度

郭华东

(菏泽学院 历史系,山东菏泽274015)

外交政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打上决策者的烙印,因为“国家行为是那些以国家名义采取措施的人的行为。因此,国家行为便是这个国家的决策者的行为。”①James N.Rosenau,eds.,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A Reader in Research and Theory,New York:Free Press,1961,pp.199-206.决策者既可以是单个的决策者,又可以是一个政府单位的群体。学者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均有相应的研究。这些研究中有一些重点关注心理层面,涉及的话题有信仰体系、认知等,认为这些为决策者有意识构建周围的世界提供了见解。另外的一些则是研究了决策者的个性特征对其政治行为的影响,具体参见Robert Scott Crichlow,The Impact of Individuals on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Ph.D.dissertation,Louisiana States University,2001,p.6.这些烙印包括决策者个人的认知、观念、喜好及个性等。②有学者认为决策者的个性多半与本人的经历、成长环境、价值观、世界观等有关,这共同构成了其心理认知环境,并限制决策者对信息的选择和过滤,改变其对世界的看法、决策方式和过程,参见王贞:《个体分析层次:国际政治的微观解读》,《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认知”一词并非是“认识”的简单化的同义词。认知是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指人在受到刺激后进行选择、组织和判断自己接受自己信息的过程,然后对自己知觉到的信息加以理解,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刺激因素做出反应。决策者对刺激因素的反应取决于他(她)对刺激因素的看法,而不是刺激因素本身的客观性质。来自外界的信息通常是经过他们的态度、信仰、动机构成的“心理透镜”,有选择地过滤和吸收后才有意义。被体察到的环境和现实的客观环境是有区别的,真正的实际存在病不重要,重要的是决策者对他的看法。正因如此,认知在决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见王贞:《个体分析层次:国际政治的微观解读》,第75页;有关认知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的理论探索,可参阅Martha L.Cottam,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Boulder:Westview Press,1986;对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可参阅尹继武:《认知心理学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进步及其问题》,《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这些认知既包括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认知、对本国所掌握的外交资源等方面的认知,也包括对对象国政策特点的认知。美国学者约瑟夫·里韦拉在《外交政策的心理层面》一书中就认为:“决策者从来不是对具体事件或情况的回应,而是对他们认知的具体事件或情况的回应。”③Richard de Rivera,The Psychological Dimension of Foreign Policy,Columbus:Charles E.Merrill,1968,p.31.我们研究美国各个时期对外政策制定离不开研究美国的决策者是如何看待对象国政策的。

本文试图分析艾森豪威尔对印度不结盟政策有怎样的认知及这样的认知又对当时的美印关系施加了怎样的影响。

一、艾森豪威尔对印度不结盟政策的认知

如何看待印度政府坚守的不结盟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美国政府与印度交往的顺畅程度。①目前国内学界涉及美国对印度不结盟立场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青:《美国对亚洲不结盟国家态度与政策的变化,1953—1963》,《美国研究》2008年第1期;赖玉亭:《在利益、理念与平衡之间—印度的不结盟原则与美国的对印政策(1947—1963)》,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年。艾森豪威尔的前任杜鲁门在这方面可谓乏善可陈。杜鲁门执政时期(1945—1953)美国政府僵硬的冷战思维和不灵活的处理方式阻碍了美国对不结盟政策的理性认知,导致两国没有建立起“求同存异”的交流机制;在杜鲁门政府看来,美国领导下的反共产主义活动是压倒一切的。美国政界领导人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通过采取不结盟政策来寻求对外的自主权是不现实的。②Harish Chand Khare,Perceptions& Policy Choices: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India,1962—1971,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79,p.43.

相对于杜鲁门,艾森豪威尔(1953—1961年执政)对不结盟政策有较大的宽容度,能认识到理解印度的这项政策与美国国家利益之间的关联。艾森豪威尔认识到不结盟政策是印度外交中牢固坚守的原则,美国政府无法使其改变这一原则而选择与西方结盟。在一封信中,美国驻印度大使邦克(Bunker)提到:“总统再次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印度执行其不结盟的政策远比其积极加入美国一方,更让美国受益。如果印度积极加入美国一方,这将是对美国的纳税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毕竟印度有2000里活跃的边界”。③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VIII.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7,p.348.他曾告诉其幕僚他支持印度继续实行不结盟政策。艾森豪威尔认识到在印度保持一个非共产主义政府的存在是美国一个主要的利益所系。④Mahmudul Huque,Quest for Stability:The Ro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dia-Pakistan Conflict,1947—1971,Ph.D.Dissertation,Houston:University of Houston,1988,pp.164-183.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不仅仅是观念上的取向,而且是维护其独立政策的最佳方式。⑤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VIII,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7,p.30.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曾提到他认为尼赫鲁是按照“中立”的传统意义使用这词的,这只意味着印度不参加各国之间的军事联盟,尤其是那种旨在进行战争或者战争讹诈的军事联盟。尼赫鲁不是用“中立”一词来区别以尊重个人为基础的政府和以独裁为基础的政府这两个概念的。⑥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卷4,樊迪、静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314页。

曾任艾森豪威尔政府情报战顾问的杰克逊(C.D.Jaskson)在1955—1957年发觉到美国对印度不结盟的政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万隆会议代表了美国人认知上的“重要里程碑”。在万隆会议前,美国的政策决策者没有迅速将不结盟主义视为一个积极的力量,但是在万隆会议之后的数月,美国外交决策者开始重新评价不结盟政策。1955年5月艾森豪威尔曾提到“虽然尼赫鲁代表了中立主义(此处的“中立主义”指的是不结盟政策,下文亦同—引者注)精神。……但是中立总比充满敌意好。我们需尽力提高印度那里的氛围。我们不应因印度是中立主义者便忽视它”。⑦Eric D.Pullin,Noise and Flutter:India,Propaganda,and Global Conflict,1942—1963,Wisconsin,D.C.:University of Wisconsin,2009,pp.252-254.

艾森豪威尔认为中立主义更多地意味着不情愿参与军事同盟,而不是有对错之分。⑧Robert R.Bowie and Richard H.Immerman,Waging Peace:How Eisenhower Shaped an Enduring Cold War Strateg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p.219.艾森豪威尔将中立主义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意识形态与道德上的中立主义,一类则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中立主义。1956年2月艾森豪威尔在给弟弟埃德加·艾森豪威尔的信中就对这两种可能的分法进行区分。艾森豪威尔在信中说:“当然你和我都知道在诚实与谎言之间没有中间立场,或者说在道德价值和其对立面之间没有中间立场。但是针对一个国家的中立主义的概念则不必然意味着这个国家在对与错之间选择一个中间立场。在普遍的意义上,中立主义适合于军事上的结合。诚然我们是要将每个我们能争取到的国家和我们一起支持自由政府的基本原则。但是长久以来,我认为在可能发生的冲突中使其中一些国家宣布站在我们美国这一边是极其严重的错误。像缅甸甚至是印度这样的国家如果宣布站在我们这一边,这将使得它们成为我们要全力以赴支持的盟友,我们将承担武装它们迎战的任务,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且如果一个国家宣布它是我们军事上的盟友,那么其遭受来自共产主义集团的任何攻击将在世界大多数地方或多或少视为自然的结果。由于世界上的多数地方都视现存的意识形态斗争是大国间的斗争,他们的反应将是‘好吧,它们是咎由自取’;另外一方面,如果苏联人进攻了那些宣称独立的中立国,那么世界舆论将会被激怒”。①H.W.Brands,The Specter of Neutralis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World,1947—1960,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p.308.

1956年2月27日艾森豪威尔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277次会议上又谈到“中立主义”问题。他指出大家倾向于宽泛地使用“中立主义”这个词语,认为人们指责在共产主义世界与西方国家之间没有真正的中立主义是错误的。他告诉安全委员会,美国在长达150年都保持着真正的中立状态。艾森豪威尔认为无论如何美国都不能寻求军事上的承诺而反对来自其他国家道德上的承诺。那些对美国做出军事承诺的国家往往使它们易于受到共产主义的攻击。他认为美国政府应该更准确地界定“中立主义”。“中立主义”应该意味着在道德上、精神上、或许还有政治上对美国一方做出承诺,而不一定是军事上的承诺。文件再一次宣称:“不结盟国家保持独立的立场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②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XIX,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7,p.348.

在1956年6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艾森豪威尔再次提到“中立主义”问题。他说:“我们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我们最初150年的整个政策就是中立。我们经常说我们在世界战争中及欧洲的战争中保持中立。现在一些特定的国家说它们是保持中立的。这不必然意味着如常常被解释的那样,在对与错之间保持中立,或者是在正派与非正派之间保持中立。他们使用‘中立’这一用语是针对军事联盟而言的。我想指出的是我无法确信这样的国家会对我们不利。如果一个国家真的是中立的,假若它被攻击了,并且我们将不攻击那些攻击者,世界的舆论将被激怒。……所以,让我们不要将‘中立’这个词的含义解读为军事力量的对抗,对与错的冲突,即便有这样潜在的冲突。”他认为每个国家都有权力保持中立,特定的国家不参加军事结盟是自然和明智的行为。1956年艾森豪威尔私下曾与国会议员交流时谈到美国不能忽视中立主义国家,美国能自我孤立,否则就没有机会去说服任何国家。③Burton I.Kaufman,Trade and Aid:Eisenhowe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1953—1961,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1982,p.68.

对艾森豪威尔来说,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印度从来未像日本那样明确地宣布作为共产主义的反对者而与西方结盟。④Ke Xia,A New Integrating Point for the World-System Consideration&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n Non-aligned Countries in the Late 1950s,Bowling Green: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1997,p.73.艾森豪威尔认为印度人明智地采取不结盟政策,他们采取这一措施是基于在困难的情况下,对他们有利的角度。

1956年9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5612号文件(NSC5612)继续谈到美国政府对亚洲中立主义国家的外交原则。文件强调,美国会继续致力于集体安全原则,但是“美国将接受这些国家有权选择其未来发展的道路,美国政府将不会施加压力使不想参加的国家成为积极的同盟。”文件认为虽然这些国家不正式与美国结盟,但这些国家只要真正独立于共产主义之外便是有助于美国利益的。”①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XXI,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7,pp.256-257.

1957年1月10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针对美国对南亚地区外交政策的国家安全委员文件第5701号文件(NSC5701)。该文件明显凸显艾森豪威尔对印度不结盟政策的看法。文件提到,像印度所执行的不结盟政策不仅是“精神上的态度”,而且被它们认为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国家利益。文件认为,虽然印度所追求的不结盟的独立政策对美国追求的目标造成了“无法否认的困境”,但从长远来看,一个经济强大和政治稳定的印度更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强化印度真实的独立立场和印度保持一个能巩固印度人民忠诚的温和的非共产主义的政府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在美国追求这些目标的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否定的困境,那就是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有时会使印度与美国的计划与活动产生冲突,一个强大和不断取得成功的印度将会使这种反对更为强烈。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弱小和易受攻击的印度给美国所带来的风险要大于一个稳定和富有影响力的印度给美国带来的风险。一个弱小的印度可能会导致南亚和东南亚丢给共产主义。一个强大的印度将会在亚洲成为替代共产主义的成功的榜样,也将会形成稳定的发展措施从外部抵制共产主义中国对南亚和东南亚的扩张。”文件提到尊重印度选择一个“独立的”外交政策。②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XV,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p.38.

1959年5月28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第408次会上,有一些官员鉴于当时中国与印度交恶的状况,认为这给美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密切与印度关系的机会,甚至认为可以将印度纳入西方冷战阵营之内。艾森豪威尔却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他断然拒绝了这些官员的建议。他对这些官员说他认为印度政府在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不结盟政策是对印度有利的和明智的。8月21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NSC5909/1文件。在文件中,美国政府承认在不远的将来美国政府不能期待包括印度在内的南亚地区持有中立主义主张的国家能站在美国的一边。艾森豪威尔再次强调了之前的观点:虽然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有时使印度反对美国的计划和行为,同时一个强大的越发成功的印度将会使得这样的反对声增多;但从长远来看,一个弱小和脆弱的印度给美国安全所带来的风险要远大于强大、稳定即便是中立的印度所到来的风险。③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XV,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p.37.9月25日艾森豪威尔批准通过了一份名为“美国对远东政策声明”的文件。文件这样提到“远东‘自由国家’无论是与我们结盟还是保持中立,只要它们努力保卫和加强自身的独立地位,我们就应该尊重和理解它们的外交立场”。④刘雄:《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政策研究》,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第204页。这里所提到的保持中立的远东“自由国家”便包括印度。

通过对上述外交档案的梳理与解读,我们可清晰地看出艾森豪威尔对印度领导人尼赫鲁所主张的不结盟政策有了新的认识,他对印度的这项政策之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价值也有了新的理解。很显然,艾森豪威尔不再期望能减少尼赫鲁对不结盟立场的坚守,也不期待能使印度成为同盟。⑤H.W.Brands,The Specter of Neutralis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World,1947—1960,pp.121-122艾森豪威尔这种对待印度不结盟的态度促进了美印关系的提升,缓解了前任杜鲁门所造成的关系紧张状态。

二、美印关系的缓和

艾森豪威尔对不结盟政策持有的这种新立场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影响是美印两国领导人之间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互访。互访使美印两国领导人建立了较为顺畅的私人关系,构建了一种“求同存异”的交流机制,有力地促进了双边关系的缓和。

1956年12月16日尼赫鲁抵达华盛顿国际机场,开启了对美国的正式国事访问。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去机场迎接。抵达白宫后,艾森豪威尔在致辞中谈到与尼赫鲁会晤是他期待已久的。12月18日尼赫鲁发表电视演说。在演说中他赞美了艾森豪威尔为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认为这样的贡献使艾森豪威尔“在世界的政治家中,有其独特的位置”。尼赫鲁谈到美印两国具有的共性。“我们都深信自由、平等、人的尊严和精神的解放。我们致力于民主的生活方式”。尼赫鲁还谈到印度正致力于“取得快速而全面的经济发展”,正在开始更为雄心勃勃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最后他提到了“很荣幸能与总统先生进行了长谈。我们讨论了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我能告诉你的是我从这些交谈中获益良多。我将会珍视这些回忆。它们将在很多方面帮助我认识问题”。①Jawaharlal Nehru,India's Foreign Policy,Selected Speeches(September 1946—April 1961),New Delhi: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Broadcasting,1961,p.599.在12月19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尼赫鲁谈到了他对美国外交的看法,他说他观察到的美国外交很灵活,能根据情况而调整并不像他所认为的那样僵硬。②Mahmudul Huque,Quest for Stability: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India-Pakistan Conflict,1947—1971,p.180.为此,《纽约时报》还以《尼赫鲁发现美国的外交没有之前僵硬了》为题进行头条报道。③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h.Dissertation.Cincinnati: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93,pp.104-105.尼赫鲁的这次新闻发布会是成功的。美国多家影响很大的主流新闻媒体皆对其赞誉有加。这些主流媒体包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这些报纸对尼赫鲁的表现给予了肯定。这些媒体的正面评价和报道无疑为尼赫鲁访美增加了友好气氛和相互了解的可能性。

美方试图使会谈氛围轻松和双方能坦诚相对,④Dennis Merrill,Bread and the Ballot: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s Economic Development,1947—1963,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90,p.133.特地安排尼赫鲁到总统度假地葛底斯堡交谈了数小时。双方在很多问题上仍无法达成共识,这些问题包括对巴基斯坦的武器援助、克什米尔的处理方式、民族主义及共产主义的问题等。但是,艾森豪威尔很恭敬地听着,从来未提及中立主义在道德上的缺陷问题。⑤Andrew J.Rotter,“Gender Relations,Foreign Relations:The United States and South Asia,1947—1964,”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Vol.81,No.2(September 1994),p.537.在经济援助问题上,双方领导人同意美国政府应更加支持印度的经济发展计划,艾森豪威尔坚决支持美国给予印度经济援助,对印度发展工业部门的计划给予同情。⑥Dennis Kux,Estranged Democracies: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1941—1991,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1992,p.143.

尼赫鲁访美期间,艾森豪威尔与尼赫鲁双方前前后后进行了超过12小时的会谈。虽然尼赫鲁和艾森豪威尔并非意见一致,但是双方的会谈形成了一种理解的氛围。⑦Sarvepalli Gopal,Jawaharlal Nehru:A Biography,Vol.3,1956—1964,London:Jonathan Cape,1984,p.40.在会谈中,艾森豪威尔第一次对印度政府所采取的不结盟政策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赞赏。这种情况在杜鲁门政府时期是没有出现过的,也几乎是无法出现的。美国政府为这次访问所定的时间持续5天,和杜鲁门执政期间尼赫鲁的第一次访美长达21天相比,美国政府给尼赫鲁的访问时间缩短很多,这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尽心规划的。1957年10月8日艾森豪威尔与来访的印度财政部长克里希那迈卡里(Krishnamachari)会晤时提到1956年12月他与尼赫鲁的会晤是“令人愉快的”。⑧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s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h.Dissertation.Cincinnati:University of Cincinnati,1993,p.122.

这次尼赫鲁访美,美国媒体所给予的正面报道要远多于尼赫鲁1949年的那次访美。12月20日《纽约时报》对尼赫鲁的访问给予了这样的报道和评价:“尼赫鲁先生周二晚上的演讲和昨天的新闻发布会清楚地表明存在很多事物可以将美国与印度团结在一起;它们是追求和平的愿望、共同致力于民主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促进国家和人民间的相互理解的努力”。①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s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107.美国的很多评论家赞成这种观点。印度方面的学者对尼赫鲁的这次访美活动的评价也是正面的,认为其访美是成功的。尼赫鲁与艾森豪威尔之间的交流是两国关系的新阶段,双方都能更好地理解各自的立场。②Sarvepalli Gopal,Jawaharlal Nehru:A Biography,p.41.12月26日尼赫鲁在给艾森豪威尔的信件中说:“虽然我还没有回到印度,但是我确信这次访问将给我的印度同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度人将欢迎我们加强彼此理解和期待不断增加合作和友谊的范围”。③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110.尼赫鲁评价艾森豪威尔是个“非常真诚”的人,且有“一定的道德品质”。④Andrew J.Rotter,Comrades at Odds:The United States and India,1947—1964,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0,p.215.对比而言,尼赫鲁从未公开表达赞美过艾森豪威尔的前任杜鲁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从中我们可看出艾森豪威尔在尼赫鲁心中的形象要好过杜鲁门在尼赫鲁心中的形象。这种良好的个人形象虽然不能直接决定美国印两国关系的状况,但无疑是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在访问中,尼赫鲁对美国外交做出的一些正面评价令美国国务院的官员感到高兴。尼赫鲁承认美国的外交政策是灵活的,能够随着环境变化而调整,能够意识到世界在不断变化并努力去适应这样变化的条件。⑤Sarvepalli Gopal,Jawaharlal Nehru:A Biography,p.41.沃尔特·李普曼曾在《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撰文评论说尼赫鲁和艾森豪威尔的会晤使得尼赫鲁“完全确信艾森豪威尔是真正爱好和平的人”。美国政府的官员对尼赫鲁的看法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减少了将尼赫鲁视为共产主义者的看法。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多数美国人抛弃了尼赫鲁是“秘密的共产主义者”的看法。⑥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s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110.

尼赫鲁的访美有助于艾森豪威尔与尼赫鲁建立私人间的相互尊重,有助于一方加深对另外一方的理解。⑦Howard B.Schaffer,The Limits of Influence:America's Role in Kashmir.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9,p.52.双方同意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用战争的手段来解决双方的分歧。双方在中国问题和巴基斯坦问题上均有分歧,但是这种分歧能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加以讨论。最重要的是双方坦诚相对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尼赫鲁开始相信艾森豪威尔同杜鲁门和杜勒斯不一样,认为艾森豪威尔真正寻求各种可能来维护世界和平。尼赫鲁有意识地不再批评艾森豪威尔政府。在离开美国之前,尼赫鲁认为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处理对外政策方面有灵活性,愿意根据变化的情况来改变政策。⑧H.W.Brands,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The Cold Peace,p.92.在1956年12月19日艾森豪威尔谈到与尼赫鲁会谈以来,他对印度和巴基斯坦形成了新的认识,并且认为这样的会谈很有建设性。⑨John P.Glennon,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VIII,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88,p.332.

相对于1949年尼赫鲁对美国的那次访问,艾森豪威尔这次访美是成功的,它“标志着美国与印度关系开始到了一个新阶段”,⑩Shivoji Ganguly,U.S.Policy toward South Asia.Boulder:Westview Press,1990,p.42.开启了美印关系中“更为积极的”一个阶段。⑪Howard B.Schaffer,The Limits of Influence:America's Role in Kashmir,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9,p.52.尼赫鲁的访问促进了美国与印度关系发展,增深了两国间的理解。⑫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 between 1954 and 1966,p.104.尼赫鲁担任印度总理期间一共三次访问美国,分别涉及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其中1956年的这次访问才是“唯一真正成功的访问”。①Robert Benjamin Rakove,A Genuine Departure:Kennedy,John,and the Nonaligned World,Ph.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Virginia,2009,p.69.

随后,艾森豪威尔于1959年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间访问印度的总统。自1956年12月尼赫鲁访问美国以来,艾森豪威尔与尼赫鲁的私人关系处于较为友好的状态。1958年11月27日艾森豪威尔写信给尼赫鲁,让他帮助介入美国与苏联领导人处于僵局的谈判。他称尼赫鲁为“最能影响世界追求和平的强大的力量之一”。美国政府突出强调艾森豪威尔访印度的一个主题就是美印两国“在民主体制下共同追求和平、安全、经济发展”。②Eisenhower's Theme for Trip to India “Common Quest for Peace,Security and Economic Well-being under Democratic System”,November 14,1959,DDRS,CK3100183126.就在艾森豪威尔决定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不久,美国驻印度大使邦克在1959年11月13日写信中谈到尼赫鲁和普通民众都对艾森豪威尔的来访充满了热情。他们将艾森豪威尔的访问视为承认该地区越来越重要。同样印度驻美国大使也认为这样的访问将是有意义的,认为是一次“富有想像力的、有勇气的、充满政治家气魄的个人外交”。③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152.

印度政府给予艾森豪威尔前所未有的令人愉快的欢迎。④Howard B.Schaffer,The Limits of Influence:America's Role in Kashmir,p.62.当他抵达印度时,热情的印度民众聚集欢呼。其人之众仅次于印度独立当天的庆祝人数。尼赫鲁描述说:“这是自印度独立以来他所看到的人数最多的一次”。艾森豪威尔则认为那是一次“无法抗拒的欢迎经历”。⑤H.W.Brands,The Specter of Neutralis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World,1947—1960,p.137.

艾森豪威尔在印度停留了四天,其所到之处吸引了为数可观的印度民众。有人估计艾森豪威尔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受到150—200万人的热烈欢迎。在莫卧儿花园,有7000人参加为他举行的招待会。⑥埃尔默·普利施科:《首脑外交》,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第171页。尼赫鲁曾在一次有多达50万观众的集会上说印度已经给了艾森豪威尔最无价的礼物——印度的心。⑦Howard B.Schaffer,The Limits of Influence:America's Role in Kashmir,pp.62-63.很多印度人也认为艾森豪威尔的到来是“历史性时刻”。甚至有一些人写诗来赞美艾森豪威尔,赞美他为维持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⑧Paula Banerjee,Neither Antagonist nor Ally:Indo-American Relations between 1954 and 1966,p.158.

在离开新德里的前一天晚上,艾森豪威尔与尼赫鲁单独共进晚餐。尼赫鲁向艾森豪威尔谈及了印度的历史、印度的需求、印度在国内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他对印度的期许。艾森豪威尔对此很着迷。他察觉到尼赫鲁的诚恳。⑨Dennis Kux,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Estranged Democracies 1941—1991,pp.166-167.在与尼赫鲁的一次单独会谈中,艾森豪威尔赞赏了印度不加入军事同盟的立场。⑩张忠祥:《尼赫鲁外交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01页。

艾森豪威尔和尼赫鲁就当时的世界局势交换了意见。艾森豪威尔向尼赫鲁保证说他没有像很多美国人那样批评印度的中立主义。⑪H.W.Brands,The Specter of Neutralism: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Third World,1947—1960,p.138.艾森豪威尔谈到了他对集体安全的看法。艾森豪威尔认为集体安全对世界自由的安全不可或缺。虽然艾森豪威尔还是坚持认为集体安全是对世界有利的,但是他并没有渴求印度一定要加入其中。⑫Glenn W.LaFantasie,eds.,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8—1960,Vol.XV,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92,p.523.

尼赫鲁本人对艾森豪威尔的访问给予了积极的正面评价。他说:“虽然我们没有决心去解决各自所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是我们都决心去理解对方,我认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成功的……我认为现在我们两国比之前的任何时候都要有更多的相互理解。”⑬Dennis Kux,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Estranged Democracies 1941—1991,p.168.尼赫鲁曾给其内阁部长们提到“艾森豪威尔欣赏和理解我们不参与军事结盟的愿望”。①Dennis Kux,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Estranged Democracies 1941—1991,p.173.尼赫鲁对他与艾森豪威尔的会晤感到满意,全然不像他与艾森豪威尔的前任杜鲁门会晤时那样气氛冷淡,那样在分歧上纠缠不清。这次访问使艾森豪威尔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印度社会与外交的情况,减少美国对印度政策所可能出现的误判,亦有助于印度政府更清楚地了解美国对印度外交立场。

结 语

1953—1961年的美印关系发展深深地打上了身为外交决策者的艾森豪威尔的烙印,而这种烙印主要体现在他对事关印度国家利益的不结盟政策的认知上。

与前任杜鲁门不同,艾森豪威尔对印度的不结盟政策有着比较理性的认识,他认识到不结盟政策之于印度自身国家利益的重要性,认为印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放弃这项事关印度核心国家利益的政策,意识到美国政府要深入开展对印外交关系不能纠缠于印度是否会放弃该项政策。艾森豪威尔对印度不结盟政策所形成的核心认知是美国政府不能将印度所固守的不结盟政策视为美国政府开展对印外交关系的重要障碍。

这种认知变化促进了艾森豪威尔政府对印度开展更为积极的外交活动,促成双方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互访。这样的互访给当时的美印关系发展注入了新的气息,缓和了之前美印关系存在的紧张状态。这便是艾森豪威尔对不结盟政策的认知与美印关系缓和之间的内在逻辑。

猜你喜欢

尼赫鲁艾森豪威尔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莫迪想动“尼赫鲁”,辛格急了
尼赫鲁执政时期中印关系中的美国因素
我们时代的尼赫鲁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印媒称莫迪冷落尼赫鲁诞辰
小艾森豪威尔的“败局”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艾森豪威尔下棋